构建“社区—家庭—医院”为一体的社区运动健康服务模式研究*

2019-11-05 08:47周会兰何卫东翟洪军
运动精品 2019年7期
关键词:居民社区运动

周会兰 何卫东 吴 珊 殷 珺 翟洪军

构建“社区—家庭—医院”为一体的社区运动健康服务模式研究*

周会兰 何卫东 吴 珊 殷 珺 翟洪军

(广西民族大学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利用互联网构建“社区—家庭—医院”社区运动健康服务模式的理念,打造的主线是以运动干预为手段,社区体育、公共体育服务为理论支撑,搭建一个能覆盖全社区的自我健康管理的信息化平台,促进居民运动健康的一种新型社区服务模式。该模式可有效应用于社区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实现以社区为基础的科学有效的运动健康管理服务,并构建其服务体系。

社区;服务;模式;运动健康;互联网+

当前,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是国家迫不及待解决的战略性问题,国家大力加强对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建设的情况下,要缓解慢性病人口比例的增加,运动则成为促进公民健康的新突破,同样利用市场中的健身和户外俱乐部、社会出现的广场舞、政府提倡全民健身服务中心等途径,也可达到运动健康的目标。然而在这些运动健康服务途径设计中,社区途径不仅常常被忽略,而且在利用互联网建立社区运动健康服务模式关键点也难以突破。众人所知,社区是居民活动的基本单元,有效改善社会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必须依托社区以运动为支点构建公民运动健康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科学化的健康促进服务[1]。王晓东提出了建立我国城市社区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的构想,分析了当代社会社区居民所存在的健康问题,提出了将运动医学应用到社区中,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制定科学健身指导方案、提供健身后体能恢复服务[2]。谋芳在《“健康中国”战略与社区居民体育服务需求研究》中提到社区居民对体育服务的需求,有体育项目的需求、健身指导的需求、体育场馆设施的需求、体育组织的需求和对身体进行测评的需求,建立社区运动健康服务就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对健身运动的需求[3]。乐生龙在《“家庭—社区—医院—高校”四位一体运动健康促进模式探索》中提到将家庭、社区、医院和高校的资源整合起来,一起帮助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运动指导,改善慢性病患者的身体状况[4]。基于网络的大众普及,“互联网+”运动健康产业的踊跃出现为缺乏运动、亚健康、需要康复的人提供了捷径。相比其他,互联网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提供便捷的方式,满足不同阶层的需求。应用互联网创造的家庭健康服务系统,可以在家网上直接与专业人员面对面的交流,尽量线上解决问题,快速得到反馈。因此,顺应着时代发展以及人民自身的需求,满足居民的运动健康需求,可以为构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供有力支持。在“互联网+”的理论支撑下,构建运动健康服务平台,为解决居民健康促进问题提供支持,“互联网 +”社区运动健康服务新模式应运而生。

1 互联网+社区运动健康服务的基本理念

1.1 社区运动健康服务的内涵

促进健康的手段上,从医学健康康复的角度有医学干预,从运动锻炼的角度有运动干预,如何区分两者,前者主要是解决预防、治疗疾病的手段;后者主要是解决术后康复、增强免疫能力。国际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必须满足“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状态”三大标准,这也是对健康的定义。从社会角度来看,医学干预过于局限性,无法全方位的提升公民健康水平。这是因为只有借助运动干预的方式才使身体提升和保持良好状态,而医学干预无法达到状态良好的目标,其原因是它的作用只是以疾病预防和治疗为核心。相反用运动干预的方式(体育运动或者活动)促进健康的效果要比医学干预明显。如此分析,建立医疗卫生的预防和治疗支撑体系,首先解决基础性的问题,在以医学干预的基础上加以运动干预,医院健康服务系统和社区健康管理系统的共同建立,相互合作,双赢的局面,共同解决居民健康的健康问题,提高居民的健康指数。

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必须完善建立社区运动健康服务模式的支撑体系是健康社区的根本问题[1]。如何做好社区运动健康,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其一,通过社区居委会积极组织引导居民参与,结合各种社区体育活动,来促进居民建立运动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提高健康水平、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能力和状态;其二,在政府积极的支持下,建立基于社区的运动健康服务体系,为居民积极开展运动健康活动提供全方面的支持,为居民能够科学评估自己健康状态、科学运动提供一体化、专业化服务,从而通过改善社区健康状况的方式来提升社会健康水平。

1.2“互联网+”下社区运动健康服务的理念

“互联网+”社区运动健康服务理念,是以互联网为技术控制核心,网络服务总系统控制旗下三大服务终端,使社区服务终端,医院服务终端,家庭服务系统能正常的运转[2]。打造的主线是以运动干预为手段,社区体育、公共体育服务为理论支撑,搭建一个能覆盖全社区的自我健康管理的信息化平台,把“社区—家庭—医院”系为一体的促进居民运动健康的一种新型社区服务模式。通过政府政策构建运动健康服务模式的方式,使居民、政府、社会公共组织三者达到合作共赢的局面,从而达到提升公民健康水平的目的。

2 建立社区健康网络档案管理系统

2.1 社区居民基本健康信息库

由本人登录社区健康网络档案管理系统,填写基本个人及健康信息,系统会自动的分析及提供相应的健康问答题,进而对社区的健康情况有基本了解。

2.2 建立社区居民健康评估子系统

通过实验,将处于分离状态的身体机能与体质健康测试有机整合,构建完整性的评价体系[3]。对社区健康网络档案管理系统的居民健康信息进行分析、诊断,然后把系统建议的方案、评估报告逐级反馈到家庭或者居民服务中心。

2.3 与各医院数据库相连

利用类似交通网络系统模式,全国医院联网保存病人过往看病的记录将和该系统相连,只要本人持身份证,通过身份验证方可查看到个人病例,同时建立病情分析机制,将各病例结合起来综合分析,给出相应的诊疗建议。

2.4 建立社区医疗网络信息发布系统

基于互联网的发展,建立一种高效便捷的网络信息社区医疗发布服务系统,打破传统的就医上门挂号,快捷的领取检查报告,有利于保存患病者检查报告,不易丢失,方便查阅。网络医疗信息发布系统、医院的、掌上APP的数据库系统同步更新,能及时发布,通知用户的诊断医疗信息,随时掌握居民自己的健康状况。以互联网的健康体检服务模式为例,医院内部体检数据系统自动通过短信推送和个人信息平台发布,确保数据的安全性[4]。患者可以通过社区健康网络档案管理系统快速查阅我们的体检结果,及时领取结果,并且会长期保存每次体检数据,并针对体检结果进行同期比较分析健康状态,专业医师会根据结果给出相应的建议。

3 建立社区运动健康服务平台

3.1 社区运动健康服务平台模式构成的要素

经过数据、逻辑融合整理,用图1展示出社区运动健康服务平台是医院、家庭、社区的重要桥梁,成为串联、沟通者。如图 1 结构所示:社区运动健康服务基本要素构成图在社区活动中,社区健康服务水平跟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紧密相连,决定了社区健康网络档案系统自身所具备的硬、软技术,也决定社区运动健康服务平台与社区居民之间进行沟通的有效程度。社区居民是社区运动健康服务平台的客体,居民的基础性、个性化的需求是此系统模式构建的根基。一般说来,居民的疾病症状、生理、心理、社会能力促进、自身发展等需求反馈给社区健康网络档案系统,同时传输给医院系统和运动健康服务平台,医院和平台利用现有的技术水平、提供环境及条件有针对性的服务或反馈,发送到社区居民终端,以满足居民的需求。

图1 社区运动健康服务模式基本要素结构图

图2 社区运动健康服务模式的结构图

在构建社区运动健康模式中,政府是公共服务供应的关键,其可以通过向社会组织或经济组织购买基本的物质条件、人力资源条件等[5],利用政府的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构建社区运动健康服务平台服务于居民,政府积极组织或其他供给组织以公共性、公益性为原则来展开各项活动[6]。政府在制定实施决策时应考虑听取社区居民的需求和意愿;政府实施决策时,居民应当支持、理解,要表现出居民的高素质,积极动员社区成员参与政府组织的各项社区活动;社会、经济组织提供的公共体育、健康服务应确保有法律的保障,依据需求生产和提供安全、健康、实惠、大众的公共产品或服务。因此,需要在政府、居民双方的共建下,不断完善社区运动健康平台及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制度建设,以确保该系统流程的畅通运行。

可见,在构建运动健康服务社区模式过程中,需统筹考虑模式的六大关键:居民(主体)、软、硬技术(政府、社会、市场提供)、健康需求、系统服务流程、社区基础设施、医院等。从整体考虑出发,居民的健康需求现状、特征、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可了如指掌,在恰当的时候提供全方位支持。

3.2 社区运动健康服务平台模式结构

运动健康管理网络服务平台的建设,是现在健康社会发展政策中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在政府的支持下,以社区为单位,高覆盖率的构建起“社区服务终端—网络服务平台—医院终端系统数据库—家庭服务系统”四归一结构的社区运动健康服务模式,居民可以享受到科学化、个性化、便捷化、全方位的公共体育运动健康服务。根据以上的基本构思,经资料融合整理,用以下社区运动健康服务模式设计的基本方案(如图2)。

“社区—家庭—医院”服务终端系统三位一体是社区运动健康服务模式的核心。其一,社区终端服务系统下面有两个子系统(社区运动服务系统、健康管理服务系统)。社区运动服务系统可以为居民提供运动器材、场地、运动技能指导;健康管理服务系统为居民制定运动处方、饮食等多方位服务,为社区、家庭、居民提升健康水平、幸福指数提供一个便捷服务平台。其二,通过家庭服务系统和公民移动服务系统的设计,家庭成员组织和个人可以更方便、快捷的了解全体成员的健康状况。通过移动设备与中心数据系统的连接,将社区中运动情况进行系统反馈,有利于社区组织举办体育活动。其三,医院服务终端系统的建立,打破传统的挂号就医模式,也解决了社会中出现的“挂号难、预约难、结果慢”三大问题。本系统主要实现意义有三点:一是减轻医务工作者的工作量(如查找、打印报告单);二是长期保存检查人的结果信息(电子档案);三是方便检查人和医务人员随时随地地进行查询和病情分析等。

3.3 社区运动健康服务模式构成的作用

3.3.1运动科普

为居民提供运动技能、运动损伤预防及处理、运动康复等知识。普及运动对居民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自身发展、社会益处等多方面的知识,改善心脏机能、缓解“三高”症状、有效控制体重、增强自信心、缓解工作、学习上的忧虑、提升居民自我形象、自我满足、自我接受、培养竞争性,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等。

3.3.2运动处方

美国生理学家卡波维奇曾提出过运动处方(exercise prescription)概念[7]。随后又有多位专家学者从自己所从事专业的角度对运动处方的概念作了界定:运动处方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含意念性练习,或以身体练习为形,以意念练习为神的练习),为改进、完善、提高、增强身体某一部分或整体的功能而有针对性地实施系列练习方法[7]。运动处方的四大特点: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及时性,对指导居民的健康水平有非常大的提升。利用社区网络健康服务系统收集的居民健康程度的数据,对居民身体健康状况采用处方的形式针对性的提供健康食谱、科学锻炼的内容和方法。

3.3.3运动指导

因人而异,社区运动健康服务平台为居民制定的运动处方,社区体育指导员利用运动处方的科学性:科学的选择运动项目和环境,实效性:有效的控制运动强度和频率,这样才能提高居民的运动能力;社区运动健康服务平台需结合社区体育指导员的资源,合理的考虑居民个人兴趣爱好、项目的操作难度性、实效性,社区体育指导员应结合居民实时状况合理的控制运动强度、量和频率,根据具体的运动适应情况、体质变化状况,因人而异做出调整或重新制定,从而使居民保持健康的运动水平。

3.3.4自我管理

社区运动健康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身体健康评估报告,居民可以随时用手机或电脑登录社区运动健康服务的网站,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信息,根据系统所提供的健康分析、诊断和建议进行身体锻炼。促进居民对自我身体健康的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3.4 适用范围及对象

3.4.1适用范围

由于受到地方经济水平发展的限制,该次研究的“社区—家庭—医院”为一体的社区运动健康服务模式暂时适用于我国一、二线城市的社区,例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地区,一、二线城市经济较为发达,社区运动器材较完善,社区居民运动健身意识较高,利于该次的社区运动健康服务模式的开展及普及。

3.4.2适用对象

适用于我国一线城市的社区居民,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的身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运动健康指导和服务。

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课业繁重,运动时间较少,导致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 可以通过登录社区建立的掌上APP寻找社区其他小伙伴们一起进行运动锻炼,提升运动的乐趣,避免枯燥性。针对青少年群体,制定游戏和体育相结合的方式,提升他们的运动积极性。

对于中老年群体,闲暇时间较多,但是对运动健康知识的了解不多。可以通过网络服务终端查阅适合中老年人的运动,查看根据自己的健康档案医生和专业人士给出的运动建议。

对于有慢性疾病的社区居民,我们将进行运动健康指导,运动健康康复,运动健康训练等,通过每天的训练,每周到社区医院测量一次身体健康数据,根据数据的不断更新,运动健身指导方案也会在网络系统中不断更新。

3.5 居民对社区运动健康服务的需求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居民对社区运动健康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居民更希望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途径了解各种运动健身知识、希望有专业人士可以通过自身的身体测评给出对应的健身指导、居民希望社区能完善健身设施和提高社区的运动健康服务。

3.6 社区运动健康服务的资源供给现状

目前来看,很多社区只配备了基础的体育健身器材(如:单双杠、腹肌板、扭腰器等);一些一线城市部分社区已成立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大部分社区配备有医疗诊所,可以满足居民对医疗的基本要求(如运动扭伤的紧急处理),然而并不能满足居民对于运动健身专业方面的需求,医疗诊所的医生大部分都是全职的,而不是专职人员,对于运动健康知识掌握不精,不能给出具体科学的运动指导和运动处方。

3.7 运营模式

“社区—家庭—医院”为一体的社区运动健康服务运营应遵循以社区居民为主的运营理念,以公益为主,盈利为辅。运营者以政府为主,医院和社区为辅,我国非营利性机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政府基本担任了供给者和生产者[8]。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提供便捷有效的运动健康服务

为了满足我国社区居民对科学锻炼,参与健康运动的需求,提出“社区—家庭—医院”为一体的社区运动健康服务模式理念,使得公共体育服务更加便捷,更加有效。

4.1.2构建四位一体的公共体育模式利用互联网+,建立一个“社区服务终端—网络服务平台—医院终端系统数据库—家庭服务系统”四位一体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模式,为我国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科学的、量身定做的运动健康服务。

4.1.3“社区—家庭—医院”为一体的社区运动健康服务模式的构成

社区运动健康服务模式应该是以公民为主体,政府为主导,社会市场和医院辅助。政府和社会市场提供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的支持,提供运动器材、器械的供给,医院提供医疗服务,及时把居民身体健康情况传输到平台,提供医疗建议。社区运动健康服务跟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4.1.4SWOT分析

“社区—家庭—医院”为一体的社区运动健康服务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随时向居民提供服务,信息覆盖面广,时效性强;但是目前来看它的适用范围受到限制,对开展地区的经济条件及社区运动环境设施要求较高,暂时还不能在全国各地开展此类社区运动健康服务模式;随着当前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居民对自身的身体健康意识越来越强,该模式能给居民提供科学的、有效的、便捷的运动指导;但是开展该模式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以及社会组织的积极配合。

4.2 建议

4.2.1试运营后再投入正常运营

构建好运营模式后,先在一、二线城市的社区试运行三到六个月,根据试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再行进整改,半年后再投入正常运营。

4.2.2先小范围开展,再大范围推广

根据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先在一、二线城市发展此社区运动健康服务模式,再逐层逐级将此社区服务模式推广到我国三线城市和城镇社区,让更多的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好的社区运动健康服务。

[1]李航,赵宏雯,连诗亮.社区运动健康服务模式构建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34(3):55-58.

[2]王晓东,许婕.建立我国城市社区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的构想[J].体育学刊,2009,16(1):28-31.

[3]刘洪富,刘忠民. “互联网+”时代下运动健康的研究[J]. 运动,2016(21):3-4.

[4]仇雷,余进.基于互联网的健康体检服务模式的探讨与构建[J].中国新通信,2015,17(23):88-89.

[5]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彭和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吴良健,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7]田继宗,石雷.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研究[J].体育学刊,2001(1):52-55.

[8]胡精超.老年人家庭运动健康服务非营利性组织[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23):6043-6045.

[9]董传升.论中国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向:从国家体育到公共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14-19.

[10]王梦阳.政府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绩效评估指标的构建—以上海市为例[J].体育科学,2013(10):63-70.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Sports Health Service Mode with "Community Family Hospital"

ZHOU Huilan, etal.

(Guangxi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Nanning 530006, Guangxi, China)

上海市体育局体育社会科学、决策咨询项目2016年度课题,项目编号:TYSKYJ2016036,项目名称:上海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互联发展模式研究。

周会兰(1993—),硕士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居民社区运动
石器时代的居民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不正经运动范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