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秦瑜
摘要:近些年来,电影行业的不断发展,也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发展,这也让电影行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新媒体的发展,也带来了“微电影”这一新兴产物。微电影经历了从诞生到快速发展的发展过程,在此期间虽然微电影有出现大大小小的各种问题,但是微电影还是在继续前行微电影的产生是为了适应新媒体的发展需求。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微电影的发展趋势,再进一步研究微电影在当代所具备的意义以及发展问题,发展优势,并将对微电影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影艺术;微电影;审美价值;媒体
一、微电影的起源
微电影兴起于各种良莠不齐的“小短片”,来自各种设备拍摄而成。这些小短片真正提升为微电影的是从个人自拍的随性表达到专业团队的制作。生活中节奏日益加快,信息也将碎片化。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种现代化的“微”事物。微电影起源于社会上大环境的需要和网络媒体的兴起与发展。
1、以网络技术为中心的新媒体,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全媒体的新时代。从数据分析上来看,从2010年底到2011年6月,微博用户从6311万爆发到1.95亿。2011年,在线视频用户达到3.25亿。网络视频已成为人们获取影视等数字内容的重要渠道。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发展为电影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但电影的出现离不开时代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分散,很难集中精神。一些快餐文化因此而流行起来。互联网是一个重要的视频播放平台,各大门户竞争激烈,网站需要寻找差异化的竞争路线。这时候微电影的灵活性,低成本的优势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它使每个普通人能够轻松而廉价地参与媒体。
2、微电影受众的需求。信息碎片化的今天,微信、微博、微小说等文化大张旗鼓的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媒体是随着人们消费媒体的需求而不断变化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压力也在不断增大,越来越少的人们会去电影院或者在家守着电视剧。人们花大量时间在互联网上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微电影拥有开放的传播方式,可以在人们做地铁站、公交站等各大公共场所的移动终端上播放。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口味,微电影多采用轻松幽默、娱乐性较强的话题。微电影这种免费的、故事性、灵活性的电影形式,饱受年轻人的喜爱。
3、微电影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人们的注意并引发微电影风暴。除了网络媒体技术的成熟和当今社会的需要外,最新的传播模式、适当的营销策略和名人效应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4、随着网民的不断暴增,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广大网民表示无法容忍网络上出现的广告。品牌投资方将选择更加灵活,令人接受的方式,定制品牌专属的微电影,使民众形成对品牌的认同感。一方面,微电影比传统广告更有针对性,观看的人群以年轻人为主。另一方面通过品牌产品与微电影的故事性结合在一起,用视觉与听觉效果来进行与观众的情感交流,成为人们爱看的广告,无形中灌输品牌概念,从而提高品牌影响力。
二、微电影的发展背景及现状
很多人士认为微电影的雏形来自一个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虽然仅仅只有20分钟长,但经过一些莫名其妙的对白,搞笑幽默的广告穿插,收到了众多网友的喜爱。再到“微时代”的一部《一触即发》微电影的发布,这成为历史上第一部真正的微电影,场面宏大,制作精良,堪称微时代的里程碑。
微电影将商业“广告”变成了“内容”。从消费主义角度分析网络剧,将植入的广告恰到好处的在微电影中播放,可以发现它们最大化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呈现给观众,刺激人们的购买欲。粉丝群体则是这种效应主体的主力军,“微电影”的作品特点可以使粉丝最大程度的沉迷于电影中虚幻的情景中,忘记自身,从而获得逃离现实的想象。而品牌商便将会与视频网站联手引导粉丝群体,将想象在购物中实现。
如今微电影的发展现状远远不如微博,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微电影盈利状态。微电影是新兴产物,需要去打开这个市场才行。有些客户受到传统影视广告模式的影响,还是会选择传统广告的方式投资,或要求微电影中大量出现品牌广告信息。这样使艺术性和商业性失衡,因过多的广告,让电影失去观赏性。人们会觉得这是对艺术作品的玷污,打破原来对于微电影中所描绘艺术感的幻想,并对此产生厌恶。微电影广告投放除了在电影中植入广告和赞助商外,就没有其他模式,商家就会在常规电影与微电影中做出选择,这就要看它们谁的性价比更高了。微电影广告既要兼顾厂商和观众的需求,又要达到预估的效果,这无疑是一项高难度的挑战。《梦骑士》讲述五个老人环岛旅行、实习梦想的故事,在2011首届微电影大赛上获得大奖。虽然这部电影实际上是台湾银行的广告片,却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内容上没有出现任何商业元素,保证了充足的艺术成分,将导演所要表达的情感,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对于传统电影来说,票房的高低取决于整个产业链收入高低,而微电影的收视是免费的,可以通过版权营销来实现盈利。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突破,确保故事性和质量,高品质高投入的微电影依然可以获取盈利。
第二,微电影宣传推广能力与运营模式。微电影不像常规的电影那样有那么大的投入,常规电影有必不可少的公关团队,电视台报道,新片发布会等等。一般宣传的成功,那票房也不会太低,总有观众会去电影院观看。而微电影本身投入就小,少则几千,多则上万,也没有很大的明星效应。所以在推广上也是个问题。微电影要吸引观众,必须从故事情节入手。近年来“十二星座微电影”的启动体现了这种电影运营模式的可行性。四大导演将风、火、土、水四星系作为导演创作轨迹并将结合自身对十二星座的理解与态度,让观众对这种题材的微电影的语言、视觉、感官方面的艺术产生期待。
第三,微电影内容局限。微电影由于投资门槛低,要制作出一个能够吸引大眾的微电影,需要新颖的故事和创业。至今为止,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仍然是《老男孩》《一触即发》等早期作品。若有一个微电影广告成功了,必定会出现一大堆同题材,同系列的作品。无论导演还是剧本,或是后期制作都比不上常规电影,何况微电影市场鱼龙混杂,不同水平打造出不同作品。而低水平的作品必然会给微电影市场带来不利的影响。
第四,审核和监管部门管理缺乏
由于现在监管部门管理缺乏,出现了许多良莠不齐、滥竽充数的微电影作品。有些制作团队为了博取观众的眼球,在微电影中出现了许多令人大跌眼镜的大尺度片段。这严重影响了微电影的发展方向,使大众失去了对微电影的衡量标准。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中国的微电影市场发展并不乐观,还需一个过渡期来筛选。但微电影更贴合品牌传播的需求。品牌客户对微电影需求逐渐增长,将逐渐推动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
三、微电影未来发展方向
微电影与传统电影一样有着承载观众审美和精神塑造的责任。微电影需要提升文化要义与审美价值的必要性十分明显。对于微电影,人们看法并不一致,有的肯定,有的怀疑。想要让更多的人对微电影认可乃至赞扬,那关键是微电影应该不断提高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
内容与创意。微电影是侧重于趣味性的,“微”决定了它必须要在短时间内让观众接受并有兴趣继续看下去。微电影不仅要在内容上新鲜有趣,还要有观赏性,贴合当代社会的发展和热题,采用诙谐幽默的网络语言,随着观众审美变化。如果电影中失去思考和社会关注的价值,那也就等于失去了观众,沦为庸俗娱乐。一步好的微电影,不需要明星的出境,只要有好的创意,短小的故事就足以打动观众。虽然明星有着粉丝效应,那也只是暂时的,长期发展只会让观众产生疲倦和厌恶感。
避免过度商业化。在微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加入商业元素很好的保证了微电影的制作投入与传播。各大网站要从自身出发,制定不同的策略和方向。微电影是大众流行产品,必须要创建自己的品牌,塑造良好品牌形象。这是各大网站和企业都应共同思考的问题。
培养人才,丰富类型。微电影以喜剧片、爱情片、剧情片为主,话题集中在爱情、亲情、梦想等方面。微电影需要突破以及长远发展,必须增加题材类型,比如:动画片、歌舞片等等。话题范围也应该扩大。融入其他艺术门类的营养,与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手段相融合,将大大增强微电影的审美表达力。微电影从创作剧本到导演都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特别是营销为主题的微电影,既对电影知识有所认知,也要对广告方面有所判断。各大网站可通过微电影大赛、视频制作大赛等比赛形式对新人进行培养。
加强传播力度。微电影想要达到良好的播放效果,宣传是必不可少的。如今很多电视剧模仿国外的播放形式,采取边播边放,即采用预告片、正片、花絮的模式,让观众有所期待。可以通过播放时观众的剧情反馈,来做出符合观众口味的电影内容。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传播,可适当设置奖品鼓励广大网友支持与转发来博取关注。微电影的接收人群主要以具有较强购买能力的年轻人为主,他们喜欢新鲜、时尚的事物微电影借助这些网络平台发布信息,与消费者建立了良好的对话关系,把品牌内涵,产品功能传递给消费者,使传播更加深入,能够达到更多的消费者,并与之互动。
加强合作。微电影想要快速发展需要走产业化道路。应该加强与影视公司合作,实现自身资源优化配置。还可以通过开拓周边产品、电影节、微电影版权等来获取合作渠道。这样使微电影传播效果更好。
四、微电影艺术特色
电影美学的每一次变迁都与技术进步有关。电影的美学研究是完全不用语言而是依靠动作来探索。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影文学性也不断增强,开始重视剧情与叙事,电影的美学也发生着变化,由黑白到彩色。电影的美学系统中,色彩运用成为重要手段。互联网技术、通讯技术不断发展,人类进入了新媒体时代。电影作为艺术的表达形式之一,不得不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考虑媒介传播、形态等方面问题,这时候微电影出现了,恰好呼应新媒体时代的需求,成为电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微电影既包含了传统电影的艺术内涵,又体现用另一种有别于传统大银幕更为开放的形式体现出电影艺术追求,表现出自身独特的艺术特质。
参考文献:
[1]徐雄庆.微电影创意与制作[J].吉林文史出版社,2016-9
[2]刘笑微.微电影广告营销与制作[J].中国電影出版社,2017-4
[3]张智华.中国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节目初探[J].中国电影出版社,2017-2
[4]陈岩.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趋势报告[J].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