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泳月
摘 要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库中的瑰宝,堪称民族文化的精髓。《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2017年部编语文教材把更多传统文化内容编入其中,让更多小学生学习经典作品。
关键词 语文核心;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A,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1-0190-01
古诗词节奏鲜明、音韵铿锵,读起来别有一番韵味。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出古诗词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深情朗读中感受古诗词的音韵之美。
一、反复诵读是抓好古诗词教学的根本方略
1.读准字音。读,讲究字正腔圆,字正则音正,腔圆则韵足。教师应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例如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要求学生大声读诗,把诗中的“渭、浥”字和“朝、舍、更”三个多音字的字音读正确,做到声音洪亮饱满。
2.读出节奏。古诗词形式整齐、节奏鲜明,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就能读得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教师可以示范读,指导划分诗句的节奏。
3.读出韵律。古诗词讲究押韵、平仄等,可以采用平长仄短的读法,把诗的韵律读出来。
4.熟读成诵。背诵往往就是学生对于古诗词积累的最好方法。因此,欣赏朗诵,理解背诵,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同时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揣摩诗意是抓好古诗词教学的核心环节
1.自主揣摩。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古诗词的意思。例如教学《泊船瓜洲》,可以让学生通过借助注释、查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领悟诗义,看插图想象诗句的意思等。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和体验,比教师用“串讲”的方式品词析句更加有效。
2.互动探究。当学生大致了解了诗意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探究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问题。
3.联系生活,理解运用诗词。中国的古诗词都来源于诗人的真实生活,能够体现诗人当时的真实感情。因此,在小學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古诗词的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充满欲望。在教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时,这是一篇描写诗人回故乡的情景的诗。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具体实例,理解诗词的写作佳境。“少小离家老大回”,什么是少小、什么是老大?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具体理解这句诗,儿童或者更大一点的时候离开了家乡,是什么原因促使离开家乡的?为什么回来?回来做什么?如今回来的情形又是什么样?当年的小孩在今天的小孩子眼里是什么形象?村里的孩子怎样和诗人打招呼的?说明了什么?乡音和鬓毛都说明了什么?这样激发学生对生活经历的回顾,回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重拾生活的精彩片段。
三、举象入境是抓好古诗词教学的重要路径
古诗词的意境是由一个意象或多个意象形成的艺术境界。朱光潜先生说:“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也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教师要想方设法把诗歌的意象打开来,让学生见到意象,进而领悟诗情。例如执教《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教师可以抓住“雨、柳、酒”三个意象进行教学。“雨”是送别诗常用的一个意象,表现悲伤的感情。诗的一二句描绘了一幅雨后美景图: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与阳关以西的荒无人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送别好友时的伤感。“柳”是一个特殊的意象,从《诗经》“惜我往矣,杨柳依依”开始就有了借柳寄托离愁别绪的开端。“柳”者,“留”也,“柳”“留”谐音,折柳相送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酒”这个意象更是文人墨客在诗词中常用的,借酒寄别情、消离愁,酒可谓送别的绝佳媒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播放抒发离愁别绪的乐曲,出示雨后美景、折柳相送、劝酒话别、荒芜阳关等图片,让学生步入离别境界,领悟诗人表达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是抓好古诗词教学的关键举措
1.读诗人的其他作品,加深对诗人思想性格的了解,把握诗人的写作风格。比如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结合“泪”的意象链接杜甫的另一名篇《春望》,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分析诗人面对国破家亡时的悲愤流泪和听闻收复失地时的喜悦之泪,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2.读相同主题的作品。例如,学习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可以拓展学习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一类描写送别的诗,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写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在执教《赠汪伦》时,结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句,引导学生写出朋友间依依惜别时的心境。或者让学生对古诗进行改写,将原诗改编成故事、抒情散文甚至是现代诗歌。通过改写,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把握好自己学生的特点,选择科学的方法,或诵读,或感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古诗词的学习积累,并为将来中学的诗词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古典文学的精华,从学生口中渗融于他们的血液中,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让他们的生命因古诗词而充满灵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