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业伟
摘 要 语文课程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语文教材是真善美的载体,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一教学资源的作用,精心设计与有效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与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思维空间;表达方法
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1-0073-01
语文课程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就工具性而言,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包括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而就人文性而言,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与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追求崇真向善求美的思想。语文教材是真善美的载体,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一教学资源的作用,精心设计与有效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发展。
一、播下热爱的种子,增强学习的自信
儿童的阅读活动其实从幼儿时期已经开始,在家长的指导下他们喜欢翻阅图文并茂的绘本阅读材料,并从中捕捉信息,得到美的享受。幼儿园时期,他们又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了系列化的阅读活动。进入小学时代,他们正式踏上了阅读的征程,开始锻炼自己的理解与表达能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就是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种子,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增进学生对语文的情感。
为达此目的,统编教材首先在识字教学上进行了重大改革,降低学生学习拼音的畏难情绪,本着先入为主的思想,将一些汉字的学习安置在学习拼音之前。同时,在识字教学上运用图文并茂的策略来呈现字形,让学生借助图画来掌握字的音、形、义。这些编排思想都是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情感。因此,低年级教师要特别注重课堂教学的科学设计,将传统教学手段与先进的媒体技术相结合,力争将课上得有情有趣,让学生从第一学段就感受到语文学习有滋有味,从而想学语文,爱上语文。在汉字书写指导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字形的观察能力,要求学生按笔顺一笔一画地书写,通过写字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品质并渗透审美教育。而在后续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则要遵循主体性、科学性、趣味性等原则,来设计阅读教学活动,借助不同方式的听、说、读、写训练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感悟力,并通过科学的评价来激发学生阅读与表达的热情,并使之品尝到理解语言与运用语言的快乐。
二、拓展思维的空间,珍视独特的感受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如果一个人缺少思维能力,那么语言在其眼中将是一堆枯燥的符号。感知、感悟、提取、概括、归纳、总结、表达,这些语文学习活动都伴随着思维的发生;同时,也促进着思维的发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朗读等方式,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即培养学生的语感;要借助言说与写作(包括回答、交流、辩论、书面表达等方式)来表述自己的理解与观点。这一过程就是以语言为凭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为达成上述教学目标,阅读课堂上教师针对每一篇文本的教学,要善于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读、悟,而不能用标准答案去禁锢学生的头脑,左右学生思维;要珍视学生阅读时产生的独特感受,并組织学生针对主要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同时,对于有争议的问题,还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比如,教学《小草和大树》这篇课文,在第二课时快要结束的时候我要求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中人物的看法,好多同学都在谈如何向夏洛蒂·勃朗特学习,显然这是受到了前面同学的影响。此时,我就要求学生换个角度,来谈谈对“桂冠诗人”骚塞的看法。这样一来,就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给学生找到另一个谈论的话题。
三、揣摩构思的特点,领悟表达的方法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针对阅读教学曾提出“走好一个来回”的说法,其论述旨在强调,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去理解文章写了什么,还要探究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简言之,这一论述涉及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问题。因此,阅读教学既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还要“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而实现这一目标,靠的不是教师的灌输,而是学生的自主发现、交流、讨论,要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这条要求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
在上述思想指导下,教师进行阅读教学要注重扎实地走好如下两步:一是通过阅读语言文字,来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领悟人、事、物的品质或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分析、评价等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去感知与发现文章的写法,领悟作者文章的线索、前后照应的特点、运用修辞手法的好处,等等,从而明确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学会表达的方法。比如,学习的《灰椋鸟》,学生掌握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学习《夹竹桃》学生掌握了“烘云托月”的写法。总之,“走好一个来回”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