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局
在我们的认知里,一二三产业(简单对应农业、工业、服务业)越发达所占比重相应越来越高。从产业结构来说:巴西比德国“更发达”,但巴西经济30多年来,却迟迟不能突破的一个重要根源就是——过早去工业化。
50年前巴西就已是中等收入国家
现在从大连到山东威海,由于还没有直达火车,开车大概需要16个小时,坐轮船7个小时左右。所以,坐飞机就是不二选择,航程不到1小时。
你一半概率坐的是天津航空航班,机型ERJ195。而这个ERJ195,正是来自业内大名鼎鼎的巴西航空工业公司。说到商用航空公司,我们都知道波音、空客,其实巴西航空工业公司是世界第3大商用飞机制造商、世界第1大支线飞机制造商。
1979年,巴西人均GDP已经高达1901美元,同一年,“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是1773美元。
服务业比发达国家还“发达”
但20世纪80年代后,巴西逐渐掉入“发展陷阱”,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去工业化。
巴西在20世纪70年代前工业化速度比较快,但是进入70年代后,工业在整体经济结构中的占比逐渐下降,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降幅更为明显。
到2017年,巴西工业在GDP中比重已经下降到21%。
与此同时,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占比大幅上升,2017年已经高达72.8%,比日本(68.78%)、德国(68%)、韩国(52.84%)等一批公认的发达国家还要高。
在巴西的大企业中,工业企业占比不算高,而且大工业企业集中在资源领域。
巴西海军唯一一艘航母“圣保罗”号,在去年11月宣布正式退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巴西造船业衰落,不能很好地完成维修保障任务。
掉入“发展陷阱”
过早“去工业化”的后果,不仅仅是一个或者几个行业衰败这样简单。
正像已故的北大教授、中国现代化理论化研究开创者罗荣渠先生所言: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
巴西的真正悲剧在于:尚未完全实现现代化,就开始“去工业化”。
巴西“去工业化”导致工业衰落,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把就业人口“赶到”了第三产业,这也就是为什么巴西第三产业占比那么高的原因之一。可以看到,1981—2011年,30年里,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不增反降,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大幅上升。
但没有高端制造业支撑下,巴西的服务业也只能被困在较低水平。
也因为“去工业化”,导致巴西工业仍然集中在资源密集型领域,出口初级产品和中低端制成品,大量进口高技术制成品。也就是说,巴西被“钉在”了全球产业链的低端。
而最终结果是,失去了工业这个经济增长“发动机”,巴西经济增长明显失速。
前面说过,1979年,巴西人均GDP为1901美元,韩国是1773美元,巴西在韩国之上。
但到了2017年,巴西是9821美元,韩国已经高达29700美元,韩国已经是巴西的3倍还多。
在没有工业充分吸收就业的情况下,巴西贫困人口高达5480万,占全国总人数的26.5%,尤其是在经济落后的东北部,有超過40%,乃至近一半的人处于贫困线以下。
早早种下的苦果
今天的苦果,其实在几十年前就已经种下。
巴西工业、经济曾经得到长足发展,有三个关键:政府强力干预,举债发展,进口替代。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关税、配额等严格限制进口,发展工业满足国内市场,代替进口商品,最终达到实现工业化,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目标。
巴西人也没有存钱的习惯,发展经济没钱,就向外国政府、财团、国际机构借钱,一度巴西需要从每年出口赚的外汇中拿出一半来偿还外债。但雪球越滚越大,1987年2月,巴西因为没钱(外汇)了,宣布停止偿还外债利息。
但面对国外咄咄逼人的债主,巴西又被迫进行改革,放开市场,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就是在这一阶段被拍卖掉的。
放开市场后,常年处于温室之中,巴西企业已没有多少竞争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巴西选择了一条简单的路:发展消费型经济,推动第三产业扩张。比如,各种福利政策开支消耗了巴西GDP的20%,其中,政府养老金约占GDP7%,但基础设施支出却只占1.5%。
以工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是国家间竞争比拼的基础实力。所以,发展工业、实体经济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而巴西恰恰忽视了工业领域的持续精进,随之而来的是在泥潭里越陷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