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转型背景下应用统计学专业能力模块的构建与实现路径

2019-11-04 09:06闫树熙高宏伟郭利锋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9年9期

闫树熙 高宏伟 郭利锋

[摘  要]21世纪,统计已成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在地方高校應用转型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本文以榆林学院应用统计学专业为例,按照“注重能力、强化实践、借助合作”的人才培养思路,探讨了这一新兴专业能力模块的构建及其实现路径,以期能够为相关高校促进转型发展和培养应用型数据分析与量化决策人才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应用转型  应用统计学  能力模块  产教合作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版)在理学门类“统计学”一级学科下分设了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两个本科专业,同时在经济学门类下增设了经济统计学专业。新的变化说明国家对统计学科发展和统计学类专业建设的重视性,也表明统计类专业知识和技能越发重要了。2013年,榆林学院作为教育部和陕西省首批转型试点院校,依托统计学专业办学基础,增设了应用统计学专业,本文从榆林学院专业特点和办学实际出发,探讨应用统计学专业能力模块的构建与实现路径。

应用统计学专业培养目标与建设思路

1.培养目标

榆林学院应用统计学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良好的经济学、管理学素养,能够熟练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理论和方法,具有运用计算机软件分析数据,较好地将经济管理与金融保险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统计方法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并加以应用的能力,能够在企事业、经济管理、金融保险、调研咨询等领域从事统计调查、数据处理、统计核算、信息管理、数量分析和决策支持工作的复合型统计应用人才。

2.建设思路

榆林学院应用统计学专业以“夯实基础、突出应用、彰显特色、服务地方”为指导思想,以“强基础、宽口径、重应用”为建设思路,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了金融统计与企业统计两个研究方向。一方面,注重基础,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内涵,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另一方面,产教合作,强化实践锻炼,迎合区域需求,实现了人才培养输出与就业的近距离对接。

应用统计学专业能力模块的构建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建设思路,榆林学院对地方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统计管理部门应用统计岗位相关能力、知识、素质需求进行了广泛调研,从学生培养要求出发,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的五个能力,并将其优化分解成相应的能力要素。

1.数理统计基础能力

数理统计基础能力包括扎实的数学基础和严格的思维训练,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具备设计调查问卷、科学调查和有效整理的能力,能够对数据进行客观准确的统计与描述。

2.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

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加工和转换统计数据,能够掌握常用的统计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能够熟练使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并能积极学习大数据分析与技术等。

3.行政统计与管理能力

行政统计与管理能力要求学生了解经济发展方针、政策及统计法,具有良好的经济学、管理学素养,了解政府统计的具体工作框架和流程,熟悉并能阅读统计报表,能够提炼和管理统计信息,能清楚把握和认识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并能进行相应的预测和决策等。

4.企业统计与决策能力

企业统计与决策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企业的基本生产、运行和管理统计,能够侧重对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方面进行统计管理,能够适应榆林地方发展,熟悉能源、化工、交通等统计,并能根据企业需求,进行市场调查、统计预测和决策分析等。

5.金融投资与分析能力

金融投资与分析能力要求学生熟悉金融政策、金融改革及发展方向,能够掌握基本的金融市场统计方法,侧重对地方保险行业、证券行业和风险投资行业的统计分析,能够将统计计量模型与实际金融投资、理财问题相结合,进行各种预测评判与分析。

应用统计学专业能力的实现路径

1.知识先行,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榆林学院依据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的社会岗位需求,按照“基础理论够用、专业知识实用、应用能力管用”的培养思路设置了“三平台,六模块”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群。其中,三平台是指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素质拓展平台。六模块包括专业教育平台下分设的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任选课,以及在通识教育平台、素质拓展平台各分设的一个模块。另外,在素质拓展平台下还设置了职业技能教育、外语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创业教育四个课程群。专业教育平台下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对接支撑数理统计基础能力和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专业方向课和专业任选课对接支撑行政统计与管理能力、企业统计与决策能力及金融投资与分析能力,通识教育平台和素质拓展平台则对五项专业能力起到渗透补充和拓展完善的支撑作用。课程体系由数学、统计学、计算机与经济管理学有机结合,充分借助现代统计分析软件与高级程序语言,课内实验加案例应用,全过程、分层次推进“三平台、六模块”的课程体系,循序渐进,交织渗透,促进五项专业能力的合力形成。

2.应用为本,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丰富实践体系,强化实践训练,将专业应用能力贯穿渗透于各实践教学环节中。榆林学院通过对兄弟院校、用人单位和统计行业的细致调研,围绕人才培养的“五项专业能力”,构建了“五大实践”教学体系。

(1)认识实践。认识实践主要指社会统计调研、课程见习和行业见习。

(2)体验实践。体验实践主要指各专业课程的课内实验操作训练与统计案例实训等。

(3)应用实践。应用实践主要指社会经济和商业调查、统计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实习等。

(4)综合实践。综合实践主要包括專业实习、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等。

(5)创新实践。创新实践主要是学科技能竞赛和专业技能认证等,包括数学建模竞赛、统计建模大赛、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以及统计职业技术资格、数据分析师、市场调查分析师、银行从业资格、证券从业资格等专业技能考试。

3.内外联动,全面推进产教合作项目

产教合作是创新、强化实践教学,促进应用转型的有效路径。榆林学院积极与专业相关行业、企业及单位联系,寻求利益共同点,搭建合作平台,使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了起来。学院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内外联动的产教合作方式,创新实施“五大实践”,探索实现“五项专业能力”的培养。

(1)校企共商专业建设规划,共建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开展实践活动。

(2)联合对口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联合进行教改项目申报、教学成果培育,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

(3)校企联合开展教材、实验指导书、讲义和教学大纲等有关教学资料的编著。

(4)联合企业共同研讨教学方法、手段、途径等,聘请行业专家、技师进行课程教学指导,举办专题讲座和论坛,开展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

(5)联合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评价办法、毕业生就业质量和能力反馈标准等。

(6)聘请行业专家及管理人员承担课程教学、实践与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选拔教师到企业锻炼学习,鼓励教师向双能型转变。内外联动,从课程、教材到教师、教法再到学生、学法,做到全员参与、全过程贯穿和全方位覆盖,有效夯实专业能力的提升。

结  语

作为转型试点院校和新设置的应用统计学专业,榆林学院没有多少可以参考的案例,只有努力趟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才能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学院通过广泛调研,分析岗位能力需求,构建“五项专业能力”模块,以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为载体,以内外联动的产教合作为手段,创新实施“五大实践”,探索实现“五项专业能力”,最终形成富有特色的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路径的探索,能力的实现,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为将应用统计学专业建设成为一流特色专业奠定了有力基础,也为同类院校办学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孟丽丽、卢志义:《大数据背景下应用统计学专业转型发展探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年第16期,第87-89页。

[2]吴晓、唐艳秋:《高校应用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成才之路》2018年第19期,第5-6页。

[3]张蕊:《大数据背景下应用统计学类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8年第3期,第408-409页。

[4]陈生安:《省属地方高校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北科技学院为例》,《价值工程》2016年第35卷第5期,第229-231页。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陕西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