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全廷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以晋冀鲁豫抗日殉国烈士公墓为依托,深入挖掘革命烈士背后的故事及其精神内涵,其中特别以左权将军的革命事迹和精神为重心,让这些红色乡土文化资源走进课堂,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通过加强革命历史、传统文化、英雄主义精神等爱国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利用乡土谚语,丰富词语教学
汉语词汇中有许多谚语。谚语是中国古代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总结归纳出的语言瑰宝。谚语的主要特点是言简意赅,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带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谚语,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素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课本中出现的谚语,不管是“初三初四娥眉月,十五十六月团圆”之类的气象谚语,还是如“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一类蕴含道理的谚语,读起来琅琅上口,非常受学生喜欢。乡土谚语因为贴近学生生活和语言,如果能再充实进行教学,既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增进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尤其能促进书面语和方言两种语言的和谐整合,也能促进在实际的运用能力。像学生收集的上虞谚语——“该倒灶”,妇孺皆知,意思是活该倒霉,学生中平时有谁被老师批评了,也会互相戏说这句话。表面上听起来像是骂人,有诅咒之意,比幸灾乐祸更严重,可是真的说出了口,也是满面笑容地开玩笑,透着浓浓的孩子气。更有意思的是,有学生竟然在阅读《西游记》时,在二十五回偷人参果的故事中,发现了这一谚语:孙悟空将石狮子变成自身模样,被小道童抬到油锅里,把锅底捣破了。书中这样写着:那大仙惊骂道:“你这猢猴!怎么弄手段捣了我的灶?”行者笑道:“你遇著我就该倒灶,干我甚事?”让学生学习乡土谚语的兴趣一下大增。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有效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这也是新课程标准要求之一。利用乡土谚语进行教学,能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少乡土谚语的含义往往超出字面,可以引申出更深刻、更普遍的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如:“日里丐门枋,夜头补裤裆。”提醒学生要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每分每秒;像“门角落头拉西天要亮格”,教育学生做人要诚实,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经常接触这些思想正确、勉励性强的谚语,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能促进学生矫治不健康心理,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巧用乡土环境,充实作文教学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乡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生动的写作素材,如果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挖掘,它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能解放学生的思维,还能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在大自然中释放情怀、寻求大自然的奥秘。我校位于晋冀鲁豫抗体殉国烈士公墓脚下,左权将军的英雄事迹及其革命精神更是我校文化建设的精神支柱,学校精心打造了以“寻找红色足迹”为主题的红色文化长廊,为红色乡土文化资源引入语文课堂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语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就地取材,去仔细观察平平常常的自然景物,从平常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这种亲身亲近自然的方式比起关在教室里纸上谈兵,舍近求远谈异地风貌,理所当然地更能得到学生的青睐,也能使这种乡土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春暖花开时,教师带着学生去踏青,去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秋收时节,广阔田野就在眼前,和学生们一起秋游,亲眼目睹大自然的丰收。利用学校的劳动基地,开展各种各样的农田劳动体验,学生体验生活中的苦与乐,感悟生活真谛。这样做,真正让大自然、大社会成为学生的活教材。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学生们兴趣盎然、放飞遐想、陶冶情操,获得了美的感受。兴趣能导致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提供学生学习机会,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因此在投入大自然怀抱的同时,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如:春天到了,组织学生春游后,进行以“春天来了”为话题的口语交际课,从而激发学生对周围植物的关注,激起学生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情感。在一个个由近亲自然引发的教育活动中,学生们学会了观察、思考,学会了自我选择。因此,引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他们的生活才会绚丽多彩,才能养成表达真情实感的习惯。
三、借用乡土风俗,拓宽实践活动
学生们渴望的是丰富多彩的课堂。大量的信息、丰富的活动、美丽的大自然,对学生们充满着无穷的吸引力。如何将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有创意地与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轻松地由厌学变乐学?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自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个新生命悄然来到,使课程发生了质的变化,使教师有了创造的新空间,让学生们走出了封闭的课堂,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探索、体验、创造社会生活是学生的第二课堂,里面有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隐含在乡土文化之中,如果好好利用,会使语文教学锦上添花,大放异彩。比如,寒假时,让学生利用拜年、走亲访友的机会,欣赏千家万户的春联,觉得好的就抄在小本上,开学后同学之间交流,教师择优品评。这样,既让学生真切地体味到过年的氛围,又让学生开阔眼界,积累词汇,丰富文化底蕴,可谓一举多得。又如,每逢传统节假日放假时,教师让学生走访老人、搜寻资料,调查节日的来历及习俗,班会时间讲给同学听,让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并从中感悟历史和文化的神韵。暑假比较长,教师就要求学生考察本地的名胜古迹,或者神话传说,写成考察报告,比较优秀的,教师帮助修改,并在班内展览。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很感兴趣,都能积极参与,并从中得到知识和快乐。
总之,乡土文化蕴含丰富,包罗万象,可以说,乡土文化既是传统文化的母亲,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教化作用。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适时、适量、适当地渗透乡土文化,一定会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增强教学趣味,拓宽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情感,感动学生生命。教师引导学生去关心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土地,去发现、领悟、认识其中深厚的地理文化和历史文化,也一定会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丰厚的精神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