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又紫
摘 要:作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中学美术教学应当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结合相应的名作欣赏,阐述国画、油画、版画和雕塑创作的基本表现理法,使学生由感性而至理性的赏析过程中增强审美能力,从而提高美学觉悟和思想品格。关于劳动最光荣的情节性主题画赏析课,就以劳动为主题的油画、中国画传世力作,从构思立意到技法发挥等创作理法逐一阐述,在了解创作理数的同时,试图以劳动最光荣的思想品格感染同学,使他们懂得努力奋斗是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途径的道理。
关键词:劳动生活;创作启示
在强调教化作用的绘画创作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注重创作前的生活体验,重视以生活感受激发创作热忱,以引发表现主题的方式方法,故其构思立意能够引发的审美共鸣。
在反映间接的劳动生活中,王玉琦在所作《田野》中,年轻的庄稼夫妇于精疲力尽中相拥而归的情形,令人联想到他们顶烈日抢收麦子时的艰辛。而其画风则沿用了法国十九世纪风景画中的写实手法,竭力于平实中流露出生活的不易和以劳动为本的民生情怀。这不仅要有细腻深刻的塑造功力,也要有深入实地的生活体验,以及与民众同命运、共呼吸的情感共鸣,而这正是为艺术而艺术的闭门造车之所不及的。
同样是受劳动生活的启发而致形式美创造的典范,朱乃正在所作《金色的季节》中的绘画美,则是围绕扬麦中的动态与艳阳高照下的色调相映成趣中形成的,而藏族妇女朴实优美的动态也生动地现于富有动态节奏的扬麦之中。画家着眼于看似平淡无奇劳作生活,创造出优美的动态韵律,使之成了美的永恒,可谓于寻常中见善美而显真情的成功范例。
李焕民创作套色版画《初踏黄金路》,由麦子丰收形成金黄色调充满隐喻时代的象征色彩,加之人随路径的构图引导,形成了讴歌新时代思想主题。画家由翻身农奴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的喜悦,引伸出礼赞时代的思想寓意,是那个时代的画家深入生活的切身感受,也是他们之所以能创作出传世力作的原委所在。由此使人懂得了要画出好画,首先要深入生活从劳动中汲取创作灵感的道理。
因劳作过程乃至生活细节所致的形式创造,仍然是画风创造中的正脉。
像罗中立所作《父亲》中超写实技法的自然发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生动体现,是缘于对劳动生活的热爱所致的艺术创造,故其审美内涵经久不衰而历久弥新。
关于劳动生活的创作,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画家深入生活体恤民情的重要途径。
当罗中立重回大巴山体验生活,决定以巨幅超写实手法表现大山老农时,也就将我们对于衣食父母的情绪融入了创作的每一个环节。大巴山老农端着水碗欲饮还止,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岁月的沧桑,在收获的季节分明从“父亲”的脸上看到了他一生的艰辛。画家以这样的艺术手法向我们形象地叙述着大巴山老农的勤劳身世,令人由此及彼地联想到许多关于中国农民的艰辛往事。诚然,罗中立的惊人之处,在于以细腻逼真的超写实手法刻画以农民为主体的大特写肖像,将农民的勤苦和艰辛写在“父亲”的脸上,不仅极大地增进画境思想深度,也以其强烈的视觉张力予人崭新的审美震撼。其所引发的几代人对于劳动育人的普在记忆,更是超越绘画技法之上的情感共鸣。如何在选材切题之初择取最恰当的表现手法,使内容与形式相与引发是何等的重要。倘若,画家不曾有过与大巴山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生活体验以及情感深度,也就无以将情绪化思想传递给观者而引发那么巨大的社會共鸣。由此揭示了“若要感动读者,先要感动自己”的艺术创作真理。
表现所熟悉的生活内容,不仅有利于深入刻画,也便于从中传达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进而从中凸现发人深思的主题。
李忠良所作《待渡》,在如何表现惠安女劳动生活的绘画创作上作了有效的探索。倘若仅仅局限于宽裤腿、黄斗笠、花头巾、小布衫,至多只能找到便于入画的形式美感,却难以从中彰显出劳动妇女的精神世界。也只有着眼于具体的劳动场面,就其相互协作的情形取材入画,才有可能以劳动生活感人,而从中凸现出其勤劳朴实的精神品质。当然,没有惠安女独特的民俗着装及其渔家生活,也就没有因渔业劳作所致的生活气息,更不会有因民俗生活特色所致的画法画风,这便是源于劳动生活所致的艺术创造的魅力所在。
劳动不仅创造了生活,推动了历史发展,也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艺术创造力。从构思立意到技法的生发,因劳动所引发的生活现象,成了绘画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反映劳动生活的画作也具有激励民众正能量的作用。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欣赏能力,我着力于增强学生道德觉悟,就以劳动为思想主题的优秀绘画作品做了种种审美诱导,藉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也为增强他们的思想觉悟。
因而如何使学生懂得社会主义主流文艺的创作理数,懂得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以及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道理,为师者责无旁贷。有鉴于此,我建议在美术课教学中融入具有思想教育意义教学内容,既是为了弘扬社会正气,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激发人类的正能量,也藉此强调关于劳动激发创作灵感的作用,以弘扬现实主义创作的主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