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燕,刘梦玲,李 莉,钱 复
(九江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心,江西 九江 332000)
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是临床听力检测的一种常用手段,由于其具有客观、无创、不需受试者主动配合,不受镇静剂的影响等优点,适用于婴幼儿或测试困难儿童的听力检测和评估[1-3],在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2~6月龄小儿ABR的正常值参考范围,为临床小儿的听力评估提供参考。
1.1测试对象本研究的对象为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江西省九江市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心检查的2~6月龄听力正常婴儿。入选标准:2~6月龄小儿耳科体检无异常,听力综合测试各项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听力综合测试项目正常包括:耳声发射通过;226 Hz探测音声导抗“A”型、1KHz探测音声导抗呈正峰型;短声听性脑干反应80 dB nHLⅠ波、Ⅲ波、Ⅴ波无缺失、阈值≤30 dB nHL[4];听觉及言语发育观察表[5]相应月龄段达标。以上任一检查结果不在正常范围的均不入选。其中男婴183例分为2~3月龄组145例290耳和4~6月龄组38例76耳;女婴110例分为2~3月龄组87例174耳和4~6月龄组23例46耳,所有婴儿胎龄均足月。
1.2测试方法ABR测试在静堡隔声屏蔽室内进行,室内噪音≤30 dB(A),听觉诱发电位仪为丹麦麦迪生MCU-90 Chartr EP,测试状态为非药物自然睡眠状态,电极片为一次性银/氯化银电极片,记录电极置前额发际,参考电极置双侧乳突,地极置眉间,极间电阻≤5 KΩ,EAR-3A插入式耳机,click刺激声,交替波,刺激速率21.1次/s,开窗时间15 ms,带通滤波100 Hz~3 kHz,电压增益100 K。
在80 dB nHL的click声刺激下,不论男婴还是女婴,波Ⅰ、Ⅲ、Ⅴ的潜伏期及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均随月龄的增大而缩短(见表1及表2),经过独立样t检验,男婴及女婴的波Ⅲ、Ⅴ潜伏期和男婴的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在不同月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及表2),而女婴的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在不同月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在同月龄段中,女婴波Ⅲ、Ⅴ的潜伏期及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均比男婴短(见表3及表4),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同月龄段不同性别的波Ⅲ、Ⅴ潜伏期和Ⅰ~Ⅲ、Ⅰ~Ⅴ波间期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及表4)。
表1 男婴2~3月与4~6月c-ABR的Ⅰ、Ⅲ、Ⅴ 波潜伏期和波间期的比较
表2 女婴2~3月与4~6月c-ABR的Ⅰ、Ⅲ、Ⅴ波潜伏期和波间期的比较
表3 2~3月男婴与女婴c-ABR的Ⅰ、Ⅲ、Ⅴ波潜伏期和波间期的比较
表4 4~6月男婴与女婴c-ABR的Ⅰ、Ⅲ、Ⅴ波潜伏期和波间期的比较
听性脑干反应是目前最为成熟的听觉电生理测试方法,反映了从外耳至低级脑干听觉通路的完整功能。临床一般用c-ABR的Ⅴ波反应阈来评估听力的损失程度,但c-ABR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频率特异性,当听力损失为异常构型时(如陡降型)用来评估行为听阈会很不准确[6-7];同时,一些患者听力在正常范围而耳部已经存在病变,如果单用ABR阈值来判断,容易造成听力损失或耳部疾患诊断的遗漏[8]。不同年龄段正常人的ABR都具有可重复的各波潜伏期和相对潜伏期,当有病理因素、占位性病变或突触传递阻滞时,均会引起潜伏期的改变[9]。我们应当充分发挥ABR除阈值以外的作用,如运用ABR的Ⅰ、Ⅲ、Ⅴ波潜伏期及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来判断听觉通路有无异常,甚至诊断神经系统疾患。在运用ABR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时,要充分考虑到婴幼儿的各个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树突发育较差,出生6个月时,中枢神经系统髓鞘的发育仅至脑干水平[8]。因此,不能简单的用成人ABR标准来衡量婴幼儿的听力。已有不少学者报道婴幼儿的ABR潜伏期较成人延长[1,10-11]。本研究按照新生儿听力损失3个月内诊断,6个月内干预[6]要求将6月龄以下婴儿按不同性别分成2~3月龄与4~6月龄各两组去统计分析,发现婴幼儿ABR的潜伏期在不同性别中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女婴的波Ⅲ、Ⅴ的潜伏期及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均较男婴短,与国内外某些报道相符[12-13]。同时发现婴幼儿ABR的波Ⅰ、Ⅲ、Ⅴ的潜伏期及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均随月龄的增大而缩短,男婴及女婴的波Ⅲ、Ⅴ潜伏期和男婴的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在不同月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点也与国内外某些报道相符[14],而女婴的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在不同月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现象表明2~6个月婴儿的听觉神经系统仍处于发育阶段,女婴的听觉神经系统较男婴发育成熟度高,但男婴后续的听觉神经系统发育速度较女婴快。因此我们建议建立小婴儿ABR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正常值参考范围,以尽量减少漏诊与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