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龚兴建,杜明仓,谢国永
(1.保山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保山 678000;2.保山市隆阳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保山 678000)
随着生猪流动的日益频繁,加之养猪户生物安全措施的不完善,猪病防控将会变得越来越复杂,由多种致病因子混合感染引起毒株变异、混合感染等情况会越来越多,猪病防控难度会进一步加大,危害较严重。据有关文献记载,大部分猪场因猪病的混合感染导致猪死淘率在15%以上[1]。而农村散养户对猪病缺乏认识,环境卫生消毒意识不强,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造成环境中存在着多种病原体。一旦环境、气候发生变化,猪的抵抗力降低、应激反应、强毒力毒株(细菌)侵袭,将出现从单一病原体感染发展到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的病例会明显增多,导致猪群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混合感染的存在与发生,使我国养猪生产中流行的猪病更为复杂,也给疾病诊断和防治带来极大困难[2]。随着2017年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以下简称生猪“两病”)退出国家强制免疫后,很多地方生猪“两病”免疫密度大幅度下降,免疫保护率明显降低,导致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零星散发疫情时有发生。近期,某村发生了一起生猪疫情,经过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剖检、实验室诊断,最终确诊为猪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混合感染而引发的生猪疫情。笔者对该起疫情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病理剖检、实验室诊断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并结合多年来从事动物疫病监测和防控工作实践,对该起生猪疫情的病因进行分析,提出综合防控措施,旨在为广大农村养殖户科学防控生猪疫病提供参考。
某村共有养殖户145户,生猪存栏1922头,自2019年1月20日前后开始陆续发病死亡,有47户养殖户的生猪发病,发病生猪513头,死亡467头,发病率26.69%,病死率91.03%。发病死亡猪没有明显的年龄、性别区分,各个年龄段猪只、公猪、母猪均有发病死亡情况。发病户均为散养户,发病前该村未从外地引进猪只,均属于自繁自养。调查发现,该村养殖户防疫意识淡薄,2018年秋防仅免疫少部分生猪,2019年春防未免疫过任何疫苗。
发病猪精神沉郁,被毛粗乱,采食量下降,严重个体食欲废绝,发病初期个别猪只发烧,随后迅速蔓延至其他猪;患猪呼吸困难,气喘、咳嗽,出现结膜炎症状;多数病猪出现便秘,粪便秘结,呈球状,有部分猪出现腹泻现象,尿量少而黄、混浊,个别病猪突然死亡;多数严重的病猪耳后耳缘发绀,腹下和四肢等多处皮肤有斑块,呈紫红色;患猪渐进性消瘦,病程稍长的病猪全身苍白,出现贫血现象。
心脏表面大量出血,有少许黄斑,大小无异常;肝脏稍肿大,部分出现瘀血斑,质地较脆;脾脏坏死不肿大,但出现瘀血斑,质地无异常;肺脏表面颜色较淡,剖开有泡沫状渗出物,大小无异常;肾脏表面苍白,不肿大,少部分皮下有瘀血斑;腹股沟、颌下淋巴、肠系膜淋巴结水肿瘀血;小肠表面出现点状出血,大肠内壁有瘀血斑(症状见图1-图6)。
图1 心脏出血 图2 肝脏瘀血
图3 脾脏坏死 图4 肺脏出现泡沫
图5 肾脏出血 图6 肠系膜点状出血
4.1.1检测方法
运用普通PCR试验进行了非洲猪瘟、古典猪瘟(巢式PCR)、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圆环Ⅱ型病毒核酸检测,通过核酸提取、体系配制、反应体系扩增、凝胶成像等步骤依次进行检测。
4.1.2试剂来源
病毒核酸提取试剂盒购自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批号为E0118110161的成品试剂盒;Taq酶、dNTPs、DNA Marker 2000等相关反应试剂均为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琼脂糖为西班牙进口;引物由云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
4.1.3扩增条件及产物片段大小
非洲猪瘟:50℃ 2min,95℃ 10min,95℃ 15s,62℃ 30s,72℃ 30s,进行40个循环;最后再72℃延伸7min;预期核酸片段大小约257bp。
古典猪瘟(两步法):第一步:50℃ 30min,94℃ 2min,95℃ 15s,54℃ 30s,72℃ 1min,进行35个循环;再72℃延伸10min;第二步:94℃ 2min,95℃ 15s,54℃ 30s,72℃ 1min,进行30个循环;再72℃延伸10min;预期核酸片段大小约270bp。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50℃ 30min,94℃ 2min,95℃ 15s,50℃ 30s,72℃ 1min,35个循环后,再72℃延伸10min;预期核酸片段大小约485bp。
猪圆环病毒Ⅱ型:94℃ 5min,95℃ 15s,55℃ 45s,72℃ 1min,进行30个循环后;再72℃延伸10min;预期核酸片段大小约460bp。
最后取8μL扩增产物,在限压120V,30min进行1%琼脂凝胶电泳,在凝胶成像系统中观察结果。
现场采集样品17份,其中病猪组织2份(包括心、肝、脾、肺、肾、淋巴结)、病猪全血7份、圈舍环境棉拭子8份。
PCR扩增产物经1%琼脂凝胶电泳成像,并以DNA Marker 2000为对照,以判断产物大小,在凝胶成像系统照射下,阳性样品出现了一条清晰的条带,其大小与预期扩增的目的片段相符,阴性对照管未出现扩增条带。被检样品经过与对照条带比对,在送检的17份样品中,非洲猪瘟病毒核酸检测全部为阴性,在全国非洲猪瘟防控的风口浪尖,首先经实验室检测排除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可能;检出猪瘟病毒核酸阳性15份(组织1份、全血6份、圈舍棉拭子8份),阳性检出率为88.24%;检出蓝耳病毒核酸阳性13份(组织2份、全血3份、圈舍棉拭子8份),阳性检出率为76.47%; 检出猪圆环Ⅱ型病毒核酸阳性1份(来自组织病料);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诊断为猪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混合感染,存在圆环病毒继发感染的可能,凝胶电泳检测结果如图7-图10所示。
M:DL2000 DNA Marker;+:阳性对照;-:阴性对照;S:检测样品
图7:ASFV凝胶成像图;图8:PCV凝胶成像图;图9:CSFV凝胶成像图;图10:PRRSV凝胶成像图
近年来,保山市大力推行“集中免疫、整村推进”免疫新模式和生猪“321”免疫新技术,使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都保持在较高水平,连续几年疫情保持平稳。但自2017年秋防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退出国家强制免疫后,部分地方政府没有足额投入资金购买疫苗,导致免疫密度呈“断崖式”下降,致使部分地方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零星散发疫情时有发生,而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最经济有效的防控手段还是疫苗免疫。该村2018年秋季生猪“两病”防疫免疫率低,2019年春防未及时进行疫苗免疫,猪体缺乏免疫保护,加上近来环境气候忽冷忽热,一旦猪体抵抗力下降,极易导致疫病的发生。
该村生猪存栏量较大,但都是散养,多数散养户都是人畜混居,畜舍拥挤,通风不良,且存在一屋多用的情况,上用于堆放杂物,下用于饲养家畜,缺乏必要的防蚊防鼠措施;平时不注意卫生消毒,饲养管理不当、生物安全水平低下是导致本次发病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疫情发生后,散养户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病急乱投医,在没有查清病原的情况下请村兽医自行对症治疗,未及时上报,疫情没有得到科学、快速处置,且未采取严格的隔离、封锁、消毒措施,导致疫情散发,加上乡村兽医挨家串户医治未进行严格的消毒措施,导致疫情进一步蔓延扩散。
对于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发生疫情时主要采取综合防制措施及对症疗法,一般在发病初期用抗生素和清热解毒药用于缓解症状,控制继发感染,最根本的办法还是消除病猪、带毒猪和彻底消毒,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3]。本次疫情通过采取扑杀、无害化处理、消毒、紧急免疫等综合防控措施,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迅速将该起疫情控制、扑灭。首先是扑杀病猪,无害化处理病猪和病死猪;其次是对圈舍、环境、无害化处理场所进行彻底消毒,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再次对健康猪使用猪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进行紧急免疫注射。
6.2.1加强生猪“两病”疫苗免疫
防控生猪“两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还是疫苗免疫。国家虽然将生猪“两病”退出强制免疫,但散养户生猪“两病”发生风险仍然较大,一旦发生疫情,养殖户损失较大。建议各地应整合资金,增加投入,将生猪“两病”纳入地方性强制免疫。
6.2.2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生物安全水平
养殖户特别是农村散养户要提高认识,做好猪舍的通风换气、防寒保暖、防蚊灭蝇等科学饲养管理措施,同时要定期做好圈舍清洁卫生消毒工作,对异常畜禽要做好隔离、观察、消毒,对病死畜禽要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出售、转运、随意丢弃病死畜,发现疫情,及时上报。
6.2.3加强疫情监测和检疫监管
加强对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的监测预警,凡监测出的阳性猪只应进行扑杀、无害化处理,对猪群监测免疫抗体阳性率达不到70%的应及时进行补免。加强生猪引种、流通、屠宰环节的检疫监管,严格执行引种申报检疫制度,防止疫病传入,严格产地检疫,防止疫病因流通传播。
6.2.4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知识宣传
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涉及千家万户,不仅仅是动物防疫部门的事,而应该是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事[4]。建议各级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动物防疫工作宣传力度,加强对动物防疫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进一步提高广大养殖户对动物防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让广大农村散养户自愿接受疫苗免疫,使社会各界理解、支持生猪“两病”的防疫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猪病防控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