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 苏丽亚
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是从整体入手,展示给学生整体的语言概念,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并运用语言。通过语篇教学,教师要培养学生把握文本信息的能力,结合语境对生词做出推断的能力,利用文本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话语交际的能力等。因此,语篇的学习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近年来,不少教师对语篇教学进行了探索,似乎成果显著。然而,笔者在从事教师培训的过程中,大量观摩了语篇课堂教学,同时也听到了另外一种呼声:语篇教学太苦。在语篇课堂中,教师致力于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总希望学生能一夜长大。因此,课堂中就呈现出这样一种景象:学生总是忙碌于回答教师的提问或完成教师布置的一系列任务,不是抬头回答就是低头书写,学习呈一片匆忙景象,学生学习兴趣索然。笔者认为语篇教学之苦,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式过于理性化,教师不善于挖掘教学中的感性因素,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2.活动组织低效,难度太高或太低,操作性不强,活动内容缺乏吸引力,学生参与欲望不高,话语表达呈公式化。
3.忽视文化渗透,教师不善于捕捉文化因素,涉及之处蜻蜓点水,印象不深。
4.师生互动机械化,问答程序化,提问随意性强,缺少逻辑性,反馈时评价方式单一或无评价。
笔者觉得要把握好语篇教学,首先应关注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实际出发,正确把握学情,充分考虑教学环节设计与活动组织的适龄性。
1.心理特征:
高年级学生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好奇心与创造意识日益浓厚,独立意识增强,敢于发表意见,但独立的幼苗还很稚嫩,容易受挫,需要保护。
2.思维特征:
高年级学生的有意记忆在不断发展,已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仍然是同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仍习惯于模仿实际动作。
本文以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为例,对语篇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
1.着眼于教学形式,优化教学环节
语篇教学开展到今天,教师们对其教学模式似乎有较多的探索,对语篇的整体性把握已有一定认识,而对语篇中具体环节的处理,比如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恰当等问题的关注还不够,有时方法欠当。
比如6B Unit 6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的教学中,有位教师在总结完一般将来时后,让学生操练句子,首先教师让学生练习一般将来时的主谓搭配:I/you/he/she/they/we…be going to…,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翻译句子:a.大卫明天将参观动物园。b.妈妈准备为我们做饭。c.刘涛礼拜天准备去公园拍照。d.郎朗将要弹钢琴。
【问题诊断】
虽然教师在之前让学生操练了主谓搭配,给接下来的翻译作了铺垫,但对六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还是太高了。更重要的是,这种传统的翻译法不利于学生英语思维的形成,长此以往,学生的口语和听力能力都将被大大削弱。原因是在以后的交流中,首先在他们头脑中形成的直接反应是中文句式,然后译成英文,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交流的流畅性,更不利于他们听力的提升。
【策略研究】
笔者认为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做如下优化。
第一步:通过情境导入一般将来时,让学生感受这个新时态。
第二步:对一般将来时作一个简要总结。
第三步:组织猜的游戏,画面展示人物,地点,时间,让学生组织句型。
画面1.刘涛与上海历史博物馆。
呈现句型:Liu Tao is going to_________tomorrow.
画面2.妈妈与厨房。
呈现句型:My mother is____________for us.
画面3.苏海苏阳与风筝。
呈现句型:_____________________in the park.
画面4.朗朗与钢琴。
呈现句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教学通过图片的辅助,一方面阻断了学生的中文思维,另一方面教师给出台阶,将功能句型 …be going to… 由扶到放地呈现,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丰富了教学形式,还让学生提高了对语言表达的信心。
2.着眼于活动组织,激发表达兴趣
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离不开语言操练,因此基于语言操练的语言交际活动很重要(钱希洁,2011)。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学生交际活动有时放在最后的拓展环节,但很多教师在组织拓展活动的时候往往考虑不周全,要么活动内容简单,没有吸引力,要么活动难度大,操作性不强,导致学生表达困难,最终致使活动“流产”。
例如在5B Unit 6 At a PE Lesson一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在语篇后开展如下拓展活动
活动主题:Make a bodybuilding plan for_______.
You should do more exercise everyday.You can do some exercise like these:
Monday 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 Saturday Sunday exercise times T
(语言支持)E.g.:Put your feet together,jump up and down twenty times on Monday morning.
【问题诊断】
初看这个活动的时候,觉得挺有新意,但仔细斟酌,发现问题多多。
问题1:活动主题含糊,为某人做一个健身计划,为什么人做?为什么要做?这些问题教师没有交代清楚,活动主题牵强,缺乏说服力。
问题2:本课中的有些指令不适宜用次数来计算,比如:lie on your back.如果说成lie on your back three times.这样的表达不真实,不符合生活实际。
问题3:活动本身难以反馈,学生以什么样的形式汇报?教师没有给出相关指导,以至于最后的汇报环节没有成功。
问题4:这节课本身是一节和运动有关的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会一些体育课上的指令,并根据指令做出相关动作,而这位老师的设计完全失去了活动的意义,只是单纯的句式操练而已。
【策略研究】笔者认为在这个环节可以作如下尝试。
第一步:凸显活动主题,可以提供一个动画人物,如叮当猫中的胖虎,让学生当健身教练尝试给胖虎编一段瘦身操。
第二步:教师罗列本课命令,选择一些编成一套动作,展示给学生看,并示范互动规则(如下面第四步),例如:
Now follow my orders.
Put your feet together.Jump up and down 10 times.
Put your hands on your shoulders.Turn left and right 8 times.
Touch your right foot with your left hand.Do this 5 times.(鼓励)Do it everyday.And you’ll be healthy.
第三步:学生分小组编写指令,教师巡视。
第四步:学生分小组活动,一人扮演健身教练,其余扮演胖虎,跟着教练做动作,说命令,对话如下。
S1:Now follow my orders.
Ss:OK.
S1:Put your feet together.Jump up and down 10 times.
Ss:OK,put my feet together.Jump up and down 10 times.
…
S1:Do it everyday.And you’ll be healthy.
Ss:OK,I see.
第五步:学生按小组汇报表演自己的一套健身操。
活动途径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能很好地习得语言。在设计活动任务的时候教师要确定有意义的活动主题,并充分考虑活动过程的可操作性,同时考虑到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适龄性,让学生乐于参与和表达。
3.着眼于文化渗透,丰富文本内涵
英语新课标中指出文化意识的增强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语言外,还应当适时、适度地渗透相关的文化知识的教育。
比如在5B Unit 9 The English Club的语篇教学中,一位教师教到British这个单词,教师出示了提供了如下人物图片:戴安娜王妃、威廉和哈利王子、贝克汉姆、还有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教师让学生看图片操练‘They are British.’;再如5A Halloween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提及What’s special for Halloween?只有masks,chocolates,flowers,pumpkin lanterns这几样东西,而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play trick or treat,因为教材没有提供,所以教师不提,在六年级的Holidays一课中居然也不提及。
【问题诊断】
第一例中,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是教师随意从网上下载的,说他们是British很牵强,其余人物学生也不熟,教师也没介绍,学生看过毫无印象,实际上这个环节还是机械操练,对British这个词只是读音上的操练,在意义上根本没有理解;第二例中彻底体现了教师处理教材的机械性,虽然教材没有提供play trick or treat这个内容,但教师可以灵活处理,对这部分内容进行适当补充。
【策略研究】笔者认为这两个环节可做以下尝试。
1.第一例中,首先要帮学生理清概念,教师可以出示英国的地图,让学生明白来自苏格兰、英格兰、威尔士、爱尔兰的人都叫British。然后着重介绍几个代表性的人物,让他们操练They are British.
2.第二例中,如果教师觉得加入这个内容会打乱教学顺序,可以将play trick or treat在拓展环节作为万圣节知识介绍呈现,根据现在学生的知识储备,他们对万圣节一定有所了解,可以让学生猜猜意思,然后分几人小组简单表演一下,这样既增强了趣味性又理解了意义。
江苏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中所涉及的关于西方文化的话题有这么几个:Halloween(5A),The English club(5B),Holidays(6A),At Christmas(6B)。话题不是很多,有的话题如At Christmas,其中涉及的关于圣诞节的文化知识少之又少,这个单元的目的只是借助这个话题来实现名词性物主代词的教学而已。但事实上学生对这些话题本身是非常感兴趣,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积极地进行文化渗透,以丰富文本内涵。
4.着眼于话语互动,促进意义构建
互动是课堂上主要的学习途径之一,在语言课堂上,互动尤为重要,而在当前的英语课堂教学中,话语权主要还是由教师控制(程晓堂,2009)。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频率,提高话语质量和学生参与面,以最低程度地降低教师的主控权。
比如在6A Unit 6 On the Farm的教学中,一位教师这样和学生进行对话(笔者将师生对话置于表格中对比,以便更清楚地分析话轮)。
Teacher’s discourse Students’discourse What day is it today? It’s Thursday.What day was it yesterday? It was Wednesday.Do you like Wednesday? Yes./ No.What day do you like? I like Sunday.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Sundays? I usually…I like Sundays,too. I usually go shopping on Sundays.But last Saturday I didn’t go shopping. What did I do? I listened to music and watched a film. Follow me‘listened to music…’listened to music watched a film
教师接着出示本课功能句型:I…ed…
【问题诊断】
相信老师们对这一段对话比较眼熟,因为这就是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谈话的模式。仔细推敲,这几段对话存在如下问题。
问题1:表面上看教师问得很自然,学生回答很流畅,但实际上这是很不真实的交流,教师所问问题之间内在关联不大,尤其是前面三个问题:今天几号,昨天几号,你喜欢礼拜三吗?这三个问题没有逻辑性,和目的语I…ed…也相去甚远。
问题2:教师快速走完这个流程,对学生的回答没有反馈性话语,更没有深一步的续话或追问,师生之间迸发不出智慧的火花,导致与教学生成擦肩而过,更让学生感觉学习索然无味。
问题3:教师通过自问自答呈现本课功能句型I…ed…,学生缺少体验的过程,应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构建意义。
【策略研究】
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挖掘谈话的兴趣点,笔者作了如下尝试。
Teacher’s discourse Students’ discourse Say a rhyme: Sunday,Monday and Tuesday. Wednesday,Thursday and Friday.Saturday,Saturday,Saturday. A fun day,a fun day.This is a rhyme about…? Week Yes. Monday,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they are…School day.Do you like your school days? Yes. / No.Why? Because I…(不会表达的可使用中文)Sunday and Saturday,they are… Weekend.Do you like weekends? Yes,I do. / No,I don’t.What do you usually do at the weekend? I usually…Is it fun? Yes./ No.(如果学生回答 No,教师再进行追问)I like going shopping at weekends. But last weekend,I didn’t go shopping. Guess What I did? I listened to music? I played table tennis? I watched a film...(让学生初步感知过去式)you …ed…,I think,让学生初步根据句型框架说说.
教师首先用小诗活跃课堂氛围,接着从小诗入手,简单谈论星期,借星期展开话题谈论学生喜欢干的事和经常干的事,激活旧知识,为目的语的表达作铺垫。接着采用猜的形式,让学生初步感知过去式句型的表达。在猜之前,教师让学生仔细听教师的话,结合PPT辅助,让学生对这个句式有个整体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启发,如学生续老师的话语,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聆听教师的描述等,由于学生乐于倾听与表达,因此对目的语意义的理解也在师生有意义的互动中逐渐构建。
小学英语语篇以对话的形式呈现,正是为了要迎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设计上不能过于追求模式化、理性化,要让学生逐步成长,合理过渡,并逐渐培养学生对语篇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