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性双瘫型脑性瘫痪临床观察

2019-11-04 08:43李克伟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痉挛性双下肢脑瘫

李克伟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由于婴儿在围产期大脑缺血、缺氧等因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1-2],是导致儿童致残的主要原因,以痉挛性双瘫较为常见。患儿常表现为异常运动模式、异常行为、异常姿势等中枢性运动障碍,并伴有感觉、知觉、认知和交流障碍,严重影响其运动功能和生长发育。康复训练对于脑瘫患儿脑神经可塑性及运动功能恢复极为重要。祖国医学认为,脑络受损、肾精不足是本病重要的发病机制[3];脑为元神之府,肾藏精主司生长发育,故健脑通络、补肾填髓为治疗之本。本研究旨在探讨针刺辅助治疗痉挛性双瘫型脑瘫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治疗的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32~71个月,平均(48.2±2.1)个月;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评定Ⅱ级21例,Ⅲ级9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4~70个月,平均(48.4±1.8)个月;GMFCS Ⅱ级22例,Ⅲ级8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GMFCS分级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中关于脑瘫的诊断标准[4]。

1.3 纳入标准 (1)符合小儿痉挛性双瘫型脑瘫的诊断标准;(2)GMFCS分级为Ⅱ、Ⅲ级;(3)年龄2~6岁;(4)下肢腓肠肌肌张力异常增高;(5)监护人知情同意,且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4 排除标准 (1)6个月内下肢接受过肉毒毒素注射;(2)接受过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3)正在使用抗痉挛药物;(4)关节固定挛缩;(5)合并颅内高压水肿、先天性心脏病及肝肾功能不全;(6)伴有继发性癫痫或精神发育迟滞,难以接受康复训练指令和评估。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运动康复治疗,包括(1)运动疗法:经专业培训的治疗师,以Vojta法、Bobath法等康复治疗技术为主[5],促进神经发育,每日1次,每次40 min,疗程12周。(2)作业治疗:主要为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肢体功能、认知功能为主,每日1次,每次30 min。(3)核心稳定性训练:旨在训练患儿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和协调性,主要采用Bobath球方式训练,每日1次,每次10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助针刺治疗:以体针和头针联合,均采用40 mm毫针。体针取双侧三阴交、足三里、内庭、环跳、承扶、委中、涌泉及照海,内庭、环跳、委中采用泻法,三阴交、足三里用补法,余平补平泻,留针30 min,行针2次。头针取足运感区、平衡区、百会、顶颞前斜线(下肢区),进针得气后快速捻转,200次/分,留针45 min,运针3次。头针与体针两组穴位隔天交替使用,疗程12周。

1.6 观察指标

1.6.1 双下肢腓肠肌肌张力 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6]和足背屈角角度评估两组患儿双下肢腓肠肌肌张力缓解情况,足背屈角角度采用关节量角器测量。

1.6.2 站立与行走、跑等功能 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的D区(13项)、E区(2项)分数变化评估站立与行走、跑等功能改善情况[7]。每一项指标完成动作90%以上为3分,完成动作10%~90%为2分,完成动作<10%为1分,完全不能为0分。

1.6.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 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儿童ADL评定量表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7]。满分100分,分为9大项,50小项。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双下肢腓肠肌肌张力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双下肢腓肠肌肌张力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at=18.846,9.284,P<0.05;与对照组比较,bt=-6.389,8.234,P<0.05。

表1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和足背屈角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低于治疗前,足背屈角角度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足背屈角角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儿站立与行走、跑功能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站立与行走、跑功能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t=-5.645,-3.893,7.712,5.894,P<0.05;与对照组比较,bt=8.850,3.775,P<0.05。

表2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GMFM的D、E区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GMFM的D、E区分数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GMFM的D、E区分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ADL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ADL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t=-9.069,-15.093,P<0.05;与对照组比较,bt=-4.683,P<0.05。

表3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DL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由于大脑组织的损害累及脑髓质和大脑皮质,痉挛性双瘫的患儿通常表现为站立和步行不能或不稳[8],日常生活能力低下;同时还伴有智力、言语及视听觉障碍等,降低患儿生活质量。

运动疗法、康复治疗技术(Bobath法、Vojta法等)、神经发育疗法以及平衡功能训练是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者的主要康复手段。通过上述康复锻炼方案对相应部位进行刺激,可加速脑细胞发育,不同程度的恢复脑干脊髓的中枢神经功能[9]。同时促进血液流动,改变细胞的内环境,加速局部的循环,激发大脑皮质的兴奋,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关节的活动度,矫正异常的运动模式,恢复关节功能[10]。本研究中,30例患者接受单纯运动疗法,经过12周的运动疗法、作业治疗以及核心稳定性训练,其双下肢腓肠肌肌张力下降,行走、跑能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获得显著改善,表明该治疗方案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祖国医学认为,痉挛性脑瘫类似于中医“五迟”“五软”等症状[2],治疗应以健脑通络、补肾填髓、养血柔筋为主[11-12]。

针刺疗法作为传统康复医学重要组成部分,有醒脑开窍、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等作用[13],在儿童脑瘫治疗中发挥重要角色。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头针和体针联合的方式,通过针感的传导可以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进而改善肢体功能。结果显示,在联合针刺治疗后,与单纯运动疗法比较,联合治疗患者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足背屈角角度、GMFM的D、E区分数变化以及ADL量表评分改善情况更具优势,表明针刺辅助疗法在改善此类患者双下肢腓肠肌肌张力及双下肢站立及行走方面有显著疗效,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探讨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者采用针刺联合运动疗法的疗效。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双下肢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到显著改善。证明了我国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技术相结合,是患儿康复的有效方法,为该类临床病人康复提供依据。但是由于研究经费不足等影响,本研究周期短、样本量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下一步将扩大样本量,并进行长期随访,观察临床效果。

猜你喜欢
痉挛性双下肢脑瘫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股骨颈截骨时保留残端的长度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影响
无药无创纯手法调整痉挛性斜颈验案一则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卵巢囊肿蒂扭转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价值分析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
请您诊断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