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莉莉
(上海市普陀区曹杨实验小学 上海 普陀 200333)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在不断地进步,网络、手机、电脑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信息化时代的全面到来也打破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使传统的语文学科变得更加鲜活,为我们创造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拥有了更大的选择权、自主权,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是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重要研究课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校全体师生配备了新的教学设备——ipad。依靠校园无线网络和优秀移动终端的支撑,创建智能的数字化互动教学模式,将信息化技术全面地融合到日常教学教学工作中。
其中不可不提的是学校自主研究的“全景课堂”App。“全景课堂”是一款在线移动学习平台客户端,该平台集合了协同备课、互动教学、游戏学习、即时反馈、及时评价、资源推送、在线答疑、实时分享、实时诊断等多功能于一体,重构了课堂的教与学结构,突出数字化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学习手段以及学习途径的多样性。
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6课《家乡的桥》是一篇典型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作者通过对家乡石桥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值得学生细细品读,然而学生更偏爱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的文章,对此类文章缺乏兴趣。加上学生对江南水乡、石板桥的美感受不深,甚至毫无印象,因此单从文字上很难体会到作者思乡的情感。我借助信息化技术,有效地突破了这节课的重、难点。
对于不熟悉江南水乡的孩子们,上课之初我就播放了一段烟雨江南的视频。随着轻柔的音乐响起,蜿蜒曲折的河水、一座座小桥、一叶叶扁舟、一幢幢古朴建筑出现在学生眼前,顿时把学生拉入江南水乡的棉柔氛围中,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美丽的故乡,为后文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感打好了基础。对于桥的夜景同样如此,通过视频观看学习,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到课文的环境中,帮助突破教学重、难点。
家乡的桥除了造型多样外,桥名也是大有来历,有根据形状取名的元宝桥、骆驼桥;有跟民间传说有关的震龙桥、娘娘桥;有取自王维诗句“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的如意桥。桥上篆刻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或篆或隶或楷或草。学到这儿,这堂课已经进入后半阶段,对于部分思想容易分散的学生而言已经很难专注于课堂了,而且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难点,光靠老师口述,学生无法想象各种字体是什么样的,用这些字体篆刻出来的桥名是什么样的,更无法理解为什么各种字体的桥名也是作者喜欢家乡的理由之一。
因此,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先让学生在ipad“全景课堂”App上自主了解各字体的特点,包括图片以及书写特点,如篆书笔法瘦劲有力,直线较多;隶书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等。接着利用“全景课堂”的画板工具,让学生将不同的字体拖入相应的方框中,如用草书篆刻的“如意桥”就拖入草书的对应框中。这样不但能让学生了解字体的演变历史,增加语文课堂的文学性,第二步的拖拽练习更是让学生对补充知识进行巩固。动手又动脑的拖拽练习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沉闷与枯燥,在轻松突破教学难点的同时让已经分散注意力的孩子重新集中到课堂中,更好地完成后半段的学习。
读写结合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传统的用笔在纸上进行写话练习可能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不少学生一听到要动笔写就犯怵,而且由于部分学生写字速度过慢,可能会打断上课节奏。因此在设计写话练习“我坐在轻盈摇摆的小船上,看着______,念着______,听着______,我________。”时,我首先考虑到的是将它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一来集思广益,缩短练习完成时间,不打乱上课节奏;二来增加生生之间的互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不应该再仅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了。其次,我将这个练习放在ipad“全景课堂”的任务中去完成,比起写字,打字输入让学生感觉更轻松。学生完成练习后上传至平台,老师和同学可即时对作品进行点赞和评星,这样能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激励,取长补短,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但写字仍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我选择把这部分内容放在第二教时,或是作为家庭作业去完成。在上课时已经在小组内和班级内做过交流,相信学生在课后完成时也能更得心应手。
(在“全景课堂”中呈现的写话练习)
相比较传统的纸质教材只能通过文字、图片来构建视觉空间,信息化技术进入课堂,使教材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在其中,教师可以插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链接来帮助学生学习,学生只要动动手指,教材就会像具有生命力一样活动起来。信息技术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现代化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升了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