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理论下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9-11-04 03:38:22
文学教育 2019年36期
关键词:马斯洛人本主义网络资源

陈 磊 王 琳

一.研究背景

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西方教育者倡导把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责任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而在1981年,Henri Holec在《自主性和外语学习》一书中,第一次引入了自主学习(learner autonomy)这一概念。其后也有学者称其为(autonomous learning),(self-directed learning)等。Little(1991)认为,“自主学习”从本质上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心理关系问题,即一种超越、批判性的思考、决策、以及独立行动的能力(何莲珍,2003)。

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提出了终身教育。“在未来的社会里,文盲将不是指不识字的人,而是指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而自主学习能力也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

我国教育部在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中也明确提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教学中要多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利用现有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获取知识,并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因此,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建构缺失”状态,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意义。

二.人本主义理论的内涵

人本主义教育观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其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braham Maslow)和罗杰斯(Carl Rogers)。人本主义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60年代开始形成,70~80年代迅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和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马斯洛根据动机与需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经典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的需要和动机不一样,实现自我的标准和结果也不一样,不能将自我实现的标准和模式强加到他人身上。马斯洛认为,“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罗杰斯(1963)认为,生活是一个使个体不断成长并达到完美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总是在得到无条件的积极肯定和积极自我肯定的基础上发展自我意识的。人本主义思想运用到教育领域,强调教育的功能和最终目的就是人的自我实现。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相信儿童潜能”的自然人性论,“注重儿童的需要”的实现自我论和“儿童共同成长”的知情统一的教学观。特别是罗杰斯提出了“自由学习”和“学生中心”的学习观与教学观,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人,即完人(whole person)。这种教育能“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无论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还是罗杰斯的“完人”教育观,都提醒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本性、需要、潜能和自我实现问题。

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本”和自主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殊途同归;结合《大学英语课程要求》,笔者在人本主义理论下研究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希望能为高校英语学习者的培养带来一些启示。

三.人本主义理论下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学习被刺激和支持的地点”(Brent G.Wilson,1995),是学习者获取知识、提高认知力、发展自己的场所,更在一些学者(田慧生,1996)眼里是“实现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教学活动中所必需的各个客观条件和力量的总和”。学习环境提供了学习和教学活动所有的外部支持,起着举重轻重的作用,因此为学生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前提。那么如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教师首先应该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的是主导而不是主体的角色。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启发式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主动地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术。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贴近生活的任务、材料或者实践活动,让学生不再因面对无聊的、脱离生活的材料而失去学习兴趣。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师教授的是乏味的语法知识、句型分析和单词意思,学生反复被动的接受、记忆和练习。比如听力课,老师只是提供材料让学生听,一遍没听懂再放一遍,直到答案被认可接受。这样的课堂完全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就不可能让他们自主自发的地去学习。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遵循认知规律,了解学生的兴趣,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材料,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任务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地学习。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动机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因素。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有意识地自我规划、行动、监测、反思的行为过程,因此,激发学习者本身的学习意识和学习动机,培养学习者自身的元认知策略,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教师应鼓励学习者发展自己的学习策略,激发他们学习态度,让他们能够有意地去加固自己的知识结构,并进行反思,尽一切力量让自己的探索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得到锻炼。老师在学习规划阶段应告知学生课程安排的总目标、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应主动地接近学生,了解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制定各自不同的短期和长期学习计划,给他们提供各种学习策略和方法,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同时,老师还应密切监测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时帮助他们修正错误和克服困难;在修订错误过程中,老师要有相当地错误容忍度,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迅速掌握世界的资讯。比如笔者读大学的时候,还是用收音机听BBC、VOA,现在大家直接用手机就能打开BBC、VOA的网站进行收听。又比如普特网、批改网的出现,学生可以随时接触大量的真实语言的材料,还可以把自己写的作文提供给网络平台进行批改,不仅节约了老师的时间,也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除此之外,当前慕课、微课等各种on-line course盛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是课堂学习很好的补充。可以说网络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无限可能,因为(1)网络学习不再受课堂的限制,可以anyone,anytime,anywhere进行学习;(2)互联网上丰富的真实的听、说、读、写、译的材料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3)网络资源的多样化、立体化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策略。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打破学习场所的界限,让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主学习。但同时,网络资源也鱼龙混杂,所以,教师应该发挥引导者和监管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优秀的网络资源,让他们可以在课堂外随时随地的自主学习。

四.总结

当前,我们提倡教学应从“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上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和“人本主义”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不谋而合。在人本主义理论下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我们教师的不小挑战,值得大家思考与探求。

猜你喜欢
马斯洛人本主义网络资源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心理学报(2022年2期)2022-02-17 00:52:48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我国冰雪体育旅游靶向营销策略研究
冰雪运动(2021年2期)2021-08-14 01:54:38
马斯洛:人丑就要多读书
百家讲坛(2019年17期)2019-01-08 03:17:31
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网络资源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谈网络资源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
网络资源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运用
对等网络资源搜索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