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每一个儿童的学习而设计

2019-11-03 12:52李欣展
教师·下 2019年8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儿童

李欣展

摘 要:为每一个儿童的学习设计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是拓展“通道”,延伸儿童探究之宽度;归还主场,唤醒主体自觉之活度;聚焦需求,提升知行合一之深度,从而呵护儿童的好奇心,归还儿童的话语权,适应儿童的发展需求。在深度思考中探寻儿童立场,尊重儿童主体性,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助力儿童的道德成长。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儿童立场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4-15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4-0084-02

一、拓展“通道”,延伸儿童探究之宽度

儿童是探索者,为每一个儿童的学习设计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应当倡导多元开放的学习方式,拓宽多种渠道,激发其探究欲望,不断探索更加开阔的生活场域。

(一)多元自主选择,引导儿童展开深度体验

教育的作用就是发现、唤醒和帮助,挖掘每个儿童的潜能。当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站在了儿童立场上,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為他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可以让他们在探索世界中越来越清晰地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案例1】在“传统游戏我会玩”教学中,教师出示“传统游戏大转盘”,引导学生发现转盘上的空白处,请学生进行小组内评选,每个小组推选一个人气最高的传统游戏增设至大转盘中。小组活动要求:①秀一秀:在小组内分享展示自己的传统游戏玩法以及游戏道具。②赞一赞:组员把点赞卡投给自己最喜欢的传统游戏。

“我最喜欢的传统游戏”推荐会:小组推选出获得点赞卡最多的传统游戏。“点赞王”上台采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在大转盘上进行增补,并且陈述推荐理由,演示玩法。

全班共同完善了“××班专属传统游戏”大转盘,学生雀跃不已。

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让课堂更加开放,让学习更加多彩。同伴互助式小组学习、课堂交流学习、学习实践拓展,打通了道德与法治课堂与平时学生生活之间的藩篱。教师要全面关注学生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创意与表现,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有效变革。

(二)主题探究学习,在“发现”中参与鲜活的社会生活

儿童的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地促进儿童的成长。因此,课堂应注重儿童的生活本真,让儿童的生活成为宝贵的课程资源,通过主题学习活动的层层深入,为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实践奠定认知基础。

【案例2】在教学“花儿草儿真美丽”时,教师特别设计了关于春天的行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见证植物生命形态的美丽,学会与自然中的美好生命共同成长。教师用儿童的视角与经验分享来引导实践,让学生真正了解并爱护花儿草儿这样的小生命。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活动,以“我和植物有约会”探究单为实践载体,人人力争做优秀的“观察员”。

教师用简单的任务驱动营造积极愉悦的活动氛围,学生通过探寻美丽而神秘的植物世界,学会与自然中的美好生命共同成长,学会用实际行动来爱护花草。

二 、归还主场, 唤醒主体自觉之活度

我们应当将话语权和主导权逐步归还给儿童,引领儿童从无意识的经验走向自觉自为,实现生活和人本身的逐步完善。这样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才是儿童自己的课堂,为每一个儿童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创造更多的机会。教师调动了儿童知、情、意、行等要素,提升其道德判断能力,儿童生成实践智慧,促进自我的成长。

(一)触发“现场”,创设情境

教师在课堂中活化教材,触发“现场”,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创意与表现,使儿童进入与周围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自我情境”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不同起点,引导他们深入讨论和思辨,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

【案例3】在教授“大自然,谢谢您”一课前,教师在垃圾桶发现了早间餐时间被丢弃的面包,教师把面包拾起并放在讲台上,问道:“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觉得这样浪费的行为是不对,我为丢掉的面包感到悲伤。

生2:我想知道是谁把面包扔了,要为面包讨个公道。

师听闻趁势召开“记者招待会”,为面包现身说法。

生3:面包好伤心,它肯定很生气人们不爱惜劳动成果。

师:是啊,你们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吗?

生4:我爷爷在乡下,我知道种粮食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的,要足足经历5个多月的生长周期……

师:在这漫长的生长过程,需要谁的帮忙?

生5:粮食种植需要农民耕种、施肥、浇水、杀虫、加工等,经历很多个环节。

生6:田里稻谷的生长还需要大自然的阳光、水、土壤。

生7:只有用勤劳的双手,迎接大自然的礼物,才会有香甜可口的粮食。

…………

这样的课堂闪烁着儿童的智慧与活力,儿童倾心说出内心所想所感。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儿童勇敢表达、积极思考的舞台,这能不断唤醒儿童的主体自觉,实现智慧成长。

(二)建构“现场”,开放对话

【案例4】在“家人的爱”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启发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让家人感受自己的爱。学生的叙述或空洞无味,或烦琐冗长,而当时当地的“即时情感”却难以言表。

为了唤起学生的真实感受,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周末向家人表达自己的爱意,并请家长帮忙拍摄。

课堂播放视频,一位男学生耐心喂弟弟吃饭:“芝麻开门喽。”“啊,张大嘴巴,多吃一点长肉肉。”“小火车要进山洞啦”……学生们被男生逗趣的话语逗笑,也被弟弟满嘴的“络腮胡子”逗笑。

教师趁势发问:“你们为什么笑呢?”

生1:他喂弟弟还真是有一套啊。

师追问:你说得“一套”是哪一套?

生1:他为了引弟弟张嘴,特意玩起了“芝麻开门”和“小火车”的游戏。

生2:我看到他细心地把弟弟嘴边上的食物用小勺子小心地刮到嘴里去。

师采访视频主角:你很会喂弟弟吃饭,是怎么学会这些方法的?

生:我平时看到妈妈就是这么喂的,我就学会了。

师适时小结:原来是学妈妈去爱护自己的小弟弟,那你喂弟弟累吗?

生:不累,看弟弟吃完了特别高兴!

师:原来让家人感受到我们的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呀,对吗?

生:是的!(学生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道德与法治课必须引导学生表达真实的生活感受,用心体验每一个“现场”瞬间,在完整流畅的交流中获得彼此联系、不斷深化的经验和体验。这种体验才是“主体在场”的,德育才能变得可感可触,温润自然。

三、聚焦需求, 提升知行合一之深度

(一)激活“生成”,帮助学生学会成长

教师要善于将教科书中的静态内容转化为活动,调动其知、情、意、行等要素,并及时把握学生在实践情境中的生成性表现,甚至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设计,激发其主观能动性。

【案例5】《拉拉手,交朋友》之游戏“诞生记”

师:同学们,恭喜你们成为一名小学生。我们以后会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游戏,让我们拉拉手交朋友吧!

师:我们现在可是好朋友啦。可是你们之间还不熟悉呢,是不是很想彼此成为朋友呀?(学生拍手叫好)先想一想,你们以前是用什么方式认识新朋友的?(学生自由说)

师:同桌之间就用你们刚才讲到的一种方法进行自我介绍,互相认识,还可以问一问自己想了解的情况。(同桌欢快互动)

师:我们班可是个大集体,你们是不是想认识更多的朋友啊?刚才有同学建议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交更多的朋友,那选择哪种呢?(学生纷纷提议)

师:大家的好方法可真多,那咱们先玩刚才呼声最高的“网小鱼”游戏吧,被捉到的“小鱼”可要好好自我介绍呦。(全班分组游戏)

…………

教师针对一年级新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自主设计课堂活动,用游戏舒缓学生心境,和教师、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愉快地融入小学生活中。

(二)聚焦“亲历”,指导学生学会生活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扎根于学生的需求,教学活动要真正根植学生生活中最值得关注的、亟须解决的一些焦点问题而设计课堂教学。让他们在真实情景中进行观察、思考、反省、体验,在亲历中打开情感体验窗口,提高自省和辨析能力,从而更好地成长。

【案例6】在“学习有方法”课堂上,教师请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建“医疗小分队”进行合作会诊,讨论如何“治疗”不良学习方法,并分点写在“处方笺”上。合作完成后,学生根据表格对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会诊”反馈评价,反思小组合作学习中自己和小组的整体表现。教师以此引导学生认识不良学习方法,进而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并通过归纳和总结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要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这样的方式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调动学生学习和讨论的积极性,更好地服务儿童成长,儿童也能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中获取滋养道德成长的养分。儿童在自主发展中学会倾听、学会选择、学会判断,提升从同伴和经验中学习的能力,逐步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行统一。

让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为每一个儿童的学习而设计,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认识儿童、发展儿童、解放儿童,实现“雪泥鸿爪”的无痕教育。

参考文献:

[1]刘丽芳.例谈低年段儿童法制教育——以粤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材为例[J].中小学德育,2017(2):37-39.

[2]巩长胜.浅谈小学生的德育教育[J].东西南北(教育),2018(7):373.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儿童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留守儿童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