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岚英
摘 要:语文是富有生命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生命成长,让语文的生命活力融入不断生成的语境资源中。文章结合教学实例,谈了从语言现象挖掘语文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点的几点尝试。
关键词:语言现象;教学生成点;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11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4-0026-02
一、捕捉新的语言形式,在习得语言表达的过程中生成,推开“语言秘密”之窗
目前阅读教学普遍重视言语内容而忽视言语形式,而实际上,言语形式决定言语内容,形式变了,内容必定会变。因此,在钻研处理语文教材时,我先关注的是该课的语言文字有什么特点,出现了哪些新的语言形式,并以此作为 “生成点”,引领学生品味不同言语形式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表达效果。
例一:《“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标点符号的妙用的教学实录。
师:母亲的鼓舞使巴迪信心倍增,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干吗?
生:他多么盼望父亲能回来。
师:你觉得这三个句子有什么特别吗?(出示句子:“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
生:作者把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一个个写出来。像《地震中的父与子》那一课“8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 ……”
师: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这样就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很慢。
师:是啊,时间就好像停在了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能把自己的感觉读出来吗?
师:读出了时间过得很慢。此时,你想到了哪些形容时间过得很慢的词?
生:时间如沙漏般艰涩地流、度“分”如年、望眼欲穿。……
师:是啊,巴迪急不可待了,恨不得立刻飞到爸爸身边。继续读这句话,体会一下这个句子的表达形式有什么不同?
生:这短短一句话竟用了5个句号,以前从没见过这么短的句子。
师:按常理,词语后面用的是逗号,这里为什么要用句号呢?
生:句号表示巴迪等得很焦急,时间过得很慢。
师:一个个句号就表示巴迪一段段漫长的等待。
教师出示重新组合的诗一样的句子形式指导朗读:
七点——父亲还没有回来。
七点一刻——父亲还没有回来。
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
师引:巴迪就这样整整等了一个下午,一直到——
(生接读)七点,父亲还没有回来。
师引:巴迪不时地看着墙上的挂钟,都已经——
(生接读)七点一刻,父亲还没有回来。
师:多么奇妙的表达方式!只是加上了几个句号,就产生了如此强烈的表达效果。
…………
标点和节奏都是言语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能表达文本意蕴并增强表达效果。在本片段教学中,教师不仅成功地将言语成长点植入学生个体的言语系统中,让每个学生都与文本对话,而且使课堂呈现自然的开放性,使每个人产生强烈的在场感。
例二:《匆匆》的语言之美品析教学设计。
每每阅读《匆匆》,总是流连其间,不是因为“文”,而是欣赏其中的“语”。有关“时间一去不复返”,是已知的常理,无须多教。而对课文中言语形式的“秘密”——空灵的时间与抽象的时间观念,作者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来表现的,十一二岁的学生靠自己阅读,很难理解与感悟作者 “独得的秘密”,这就需要教师教出其中的滋味。
我聚焦在“八千多日子”和“单个日子”上,引导学生去解读作者是怎样表现 “八千多日子”的匆匆和 “单个日子”的匆匆。我先请学生找到 “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这一个夸张性的新奇的比喻,但“八千多日子”与“一滴水”这两个反差如此之大的事物是如何构成比喻句的,学生一时难以明白。我便联系生活,出示排比句式和学生一起体会“匆匆”:滴答,1年过去了;再滴答,过去了;再滴答,;再滴答,一辈子就过去了。这样一拆分,“八千多个日子是怎样地匆匆呢”就具象化了。如果只是机械地强调一遍“比喻、夸张”之类的术语,学生对语言之美妙的体会仍旧徘徊在语言之外,课堂也就没有精彩的生成。
而“单个日子”的匆匆,作者运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寫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时,日子悄然而逝。其中的修辞手法贴切,语言华丽。我引导学生借用文本的语言形式练习说话:洗衣服时,时间从;唱歌时,时间从;打球时,时间从;做作业时,时间从。光是这样的迁移性训练不够,关键在于让学生比照思考:“课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写那些看着很司空见惯的事情?”细细品味之下,学生猛然发现,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借这些极其寻常之事,写出时间无时无刻不在流逝,产生了一种语言的震撼之力,从而激发每一个读者对自己浑浑噩噩生活着的每一个日子的幡然醒悟,对时间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新认识。同时,“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的学段目标也就水到渠成。
例三:《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词语组块教学。
理解词句的意思是中年级的一大教学目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的语言形式供学生学习运用,如叠字,或是两个意思相近的字组成的同义复词等。张岩教师在第三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时,抓住“明朗”这一同义复词作为生成点落实“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语文要素:先出示 “明朗”所在的句子读一读,给“明朗”换个近义词——借助近义词解词;接着引导搭配词语练习“明朗的( )”——联系生活实际解词:再复习曾经的学法:二年级时学习“寻找”一词时,寻就是找,寻和找意思相近,而 “明”和“朗”两字意义也相近——借助熟字想;最后组块教学,集中出示文中类似的同义复词:潮湿、排列、凌乱、增添、歌唱等提示学生积累词语。
在这里,教师紧紧抓住文本中出现的新的结构的词语作为生成点进行组块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使学生举一反三地模仿这种言语形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着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捕捉生成,突破难点
虞大明指出:“阅读课训练的内容要淡化篇章意识,要抓住最富表现力的词句,通过理解、转换、运用,达到理解课文,增强语文能力的目的。”的确,过渡句、中心句等,语言凝练,统领全文,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如果能以此为突破点组织教学,进行概括、类化和迁移,无疑是很好的“生成点”。
例如,执教《詹天佑》一课时,一方面,我牢牢抓住全文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个生成点,紧扣“杰出”和“爱国”两个词层层深入,引领学生自读自悟,把握文章重点。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对清朝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陌生,很难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重要历史意义。因此,我接下来抓住课文的过渡句“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了勘测线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第2~3自然段,合作探究:詹天佑遇到了哪些困难?要求学生找出相关词句。找出词句后如何品悟才能真正使学生将语言文字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我设计了句式“读了二、三自然段,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当我读到这句话时,我感到非常(表示心情的词语),因为”。让学生作答。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他们有的说:“我愤怒不解——我们中国人修自己的铁路,帝国主义者有什么资格出来一味地要挟,一再地阻挠?”有的说:“我感到非常屈辱,我们真就那么落后无能吗?”有的说:“我深感担忧,以我们当时的技术和设备,能够修好这条铁路吗?”通过这样的“文本对话”,学生在文本之间自由“进出”,体会了帝国主义的霸道、清政府的无能、詹天佑为中国人扬眉吐气等。
总之,教师根据教材特点抓中心句和过渡句作为生成点展开教学,就能突破难点,打造高效的课堂。
三、关注“空白”,激活“张力”,智慧生成,促进语言表达
文本中的空白,指的是省略号、概括处以及言尽而意不尽等。这种在“言”与“不言”之间设置的空白所产生的张力,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由此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也是唤起学生情知和智慧的生长点。因此,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要对文本的空白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引导学生想象补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的动态生成。
在一次大型公开教学观摩会上,程翠菊老师在《蜘蛛开店》课的结尾部分这样设计:如果你是蜘蛛,你准备开一家什么店?想象一下会遇到哪些有趣的动物?他得花多长时间能织完呢?之后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仿照课文进行说话训练:“顾客来了,是 ,蜘蛛可能花 就织完了。” 开放的问题打开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尽情徜徉在大胆天真的想象中,感受著童话的独有魅力:顾客来了,是一只小蜗牛,蜘蛛只花了几分钟就织完了;顾客来了,是一只小猫咪,蜘蛛一个小时就织完了……
所谓空白,就是隐藏在背后不显山露水的某种情感,引人遐想的某些画面,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空白并精心设问,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披文入情,生成精彩的课堂。
综上所述,“语文教材无非只是个例子”。要想在课堂上唤起学生言语的欲望,教师要巧妙地利用文本这一载体,从语言现象中找出生成点,潜心涵泳,真情演绎,随机导拨,使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一种追求,使语文课堂在动态生成中日趋成熟。
参考文献:
[1]刘 琨.洞查瞬间动态收获亮点课堂——生成性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动态实践[J].文理导航(下旬刊),2014(5):63-65.
[2]朱建新.适时点化“生成”使语文课堂锦上添花——浅谈小学语文动态生成性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12):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