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 林路
在历经数月的IPO注册申请之旅后,自去年声名鹊起的“故宫口红”制造商——华熙生物,有望近期正式登陆A股资本市场舞台。
9月30日晚间,证监会官网发布公告,同意华熙生物等在内的4家科创板公司的IPO注册。后续这些企业及其承销商将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协商确定发行日程,并陆续刊登招股文件。
“等上海证券交易所确认发行方案后,公司登陆科创板的日期也将随即确定。”华熙生物相关负责人对《财经》表示。届时,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将率公司众高层人士赶赴上交所交易大厅,为公司敲响上市钟声。在打造“故宫口红”之前,华熙生物一直是一家低调的生物科技公司,如今,其身上的多重标签正在引发投资者的关注。其最早引起市场关注,还是源自去年12月惊艳市场的一款产品——故宫口红。彼时,华熙生物联合故宫博物院跨界美妆,推出与故宫联名的双品牌口红系列产品。
“故宫口红”产品推出之初,曾一度脱销。“卖断货的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市场表现超出了我
们的预估。这款口红的包装采用3D打印技术,当时我们的机器产量有限。”华熙生物上市前夕,坐在北京五棵松华熙LIVE的办公室中,《财经》专访了该公司董事长赵燕,她为我们讲述了华熙生物的创业历程、未来前景及上市之路。
赵燕称,“故宫口红”仅仅是华熙生物一个小小的尝试,目前在公司主营业务构成中占比不足一成。
除了“故宫口红制造商”这一身份外,华熙生物身上还有诸多标签。该公司今年5月底被评为“2018年山东省独角兽”,
是该省上榜的两家独角兽企业之一。公司是国内率先实现微生物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俗称玻尿酸)的企业之一,也是国内唯一同时拥有发酵法生产玻璃酸钠原料药和药用辅料的批准文号并实现商业化生产的企业,公司拥有微生物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的核心知识产权,目前已成长为全球知名的玻尿酸生产企业。
在化妆品领域,该公司凭借其生产的透明质酸已成为很多国际大牌化妆品背后的原料供应商,堪称这一领域的“隐形冠军”。
这家曾在香港上市9年又于近年私有化回归的民营企业,如今马上要登陆科创板。
在已经披露的上百家科创板企业预备名单中,华熙生物是鲜有的业绩快速增长且毛利率高达70%以上的公司。
招股书显示,公司2016年-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约7.33亿元、8.18亿元和12.63亿元,2018年同比增长54.41%;同期的归母净利润为2.69亿元、2.22亿元和4.24亿元,其中,2018年净利润翻了近一倍。据最新的数据,公司2019年上半年营业收入8.09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2.65亿元,两个指标双双同比增长超过40%。
“2018年净利润之所以能翻倍,源自我们在当年进行的架构调整等内部改革。”赵燕对《财经》表示。
投资有道,经营有方,是华熙生物留给外界的另一重要印象。然而,创业者众,真正能成功者却寥寥。赵燕如何在20年前即选中了玻尿酸这一朝阳产业并迅速站稳市场?又如何能在这么多年发展中保持行业领先?“投资需要眼光,亦需要坚持。”赵燕认为。20年前,当很多人都不知道玻尿酸为何物时,赵燕果断出資上千万元,投资了这家玻尿酸生产企业。“这是一款可以应用到医学和美妆产业的产品,未来前景一定非常广阔。”赵燕彼时判断。事实证明,赵燕的投资眼光和经营理念是敏锐有效的。如今,由于选对了市场,不断在技术领域研发创新,公司一路发展顺风顺水,赵燕称,几乎没有遇到过经营上的危机。
今年4月,华熙生物向上交所提交了招股说明书(申报稿),公司拟在科创板发行不超过4956.26万股股票,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0.33%。此后一路过关斩将,在经过上交所多轮问询后,终于在9月30日闯关成功,当日其IPO注册申请获得证监会同意。不久,这家玻尿酸生产巨头将正式亮相科创板。
《财经》:据我们了解,20年前,您是从别人手中接手的华熙生物,当初为何会接手这样一家公司?
赵燕:我是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的。毕业以后,应该做老师或者做研发,不过我的性格比较外向,更愿意接受一些外界新鲜的东西,当时正好赶上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所以很早就南下创业了。在海南,这个中国最大的经济自由岛,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也逐步体会到要融入时代的变革中,需要再学习。2000年,我到北大EMBA研修,在学习过程中,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华熙生物的前身。这是山东的几位科学家在1998年创立的一家企业,专门做透明质酸,也就是后来被人们俗称为玻尿酸的物质。
有时候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残酷。科学家投资创办企业虽然有理想和情怀,但是他们却不太擅长企业管理,有时候东西再好,不知道市场在哪里也不行。当时这些科学家创办企业筹集了约800万元,在运营了两年以后,依然在亏损,而且还面临生存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开始寻找新的投资人,就是在这一偶然的机会下,我与透明质酸结下了缘分。
《财经》:20多年前,很多人还不知道玻尿酸为何物,是什么因素触动您下决心投资的?
赵燕:2000年我到这家公司考察时,当时项目的介绍人,也就是现在华熙生物的首席科学家郭学平博士,他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关注,就是“一个透明质酸分子能锁住一千个水分子”。
这句话打动了我。因为我是学生物的,又是女孩子,爱美。在我看来,皮肤的大问题就是水油不平衡的问题。如果这个东西,除了应用到眼科、骨科以外,今后还能用到皮肤科护肤品方面,其前景将是非常广阔的。基于这样一个很简单的理由,我最终选择投资这家企业。
《财经》:在购买这家玻尿酸企业的过程中,遭遇了哪些竞争对手和波折?
赵燕:在投资过程中,当时有另一个投资人,准备以净资产打8折的价格收购这家企业,我则开出了原投资额1.5倍的价格,他们都觉得这个老板挺“傻”的。所以一直到现在,原来企业的这帮科学家还在跟着我一起干。
《财经》:如今您接手华熙生物已有20年,为玻尿酸的应用宽了范围,整个市场也变大很多。
赵燕:我觉得华熙生物为这个世界、为人的生命健康,还是做出了一些事的。
透明质酸的研发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因为透明质酸是人体自有的活性物质,婴儿体内含量最高。上世纪70年代左右,人们开始从鸡冠中提取,但分离过程很复杂,产量有限,致使透明质酸的造价昂贵,一公斤价格达到15万-20万美元,仅用于眼科手术。80年代,我国的科学家开始关注和研制出透明质酸的提取法,在90年代也研发成功了微生物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这些研究者最后成立了上述公司,准备将透明质酸量产。此后,我们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把透明质酸的产率和产量都提高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现在我们的产率已达到10-13g/L,远高于文献报道的行业最优水平6-7g/L。正是生产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才大大扩展了透明质酸的应用范围。
《财经》:近几年玻尿酸应用越来越受到市场关注,不过在很多人的认知中,玻尿酸主要应用领域在医美行业,对此,您怎么看?
赵燕:中国医美行业其实是医疗领域最早市场化的部分。随着消费升级,市场的需求开始被挖掘出来,但是很多人没有跟着事情走,而是跟着钱走了,把这当成一个挣快钱的行业,令医美行业被很多投资者误解。现在搜索引擎上搜玻尿酸,不是先给你解释什么是玻尿酸以及它在人体中有什么作用,而是链接到各种整形医院,这是不对的。我们已经做到了全球最大,也在做一些市场引导,首先要让大家知道什么是玻尿酸。事实上,除了医美,玻尿酸及其衍生品还有很多应用领域,如眼科、骨科、胃肠科等医疗医药领域。还有化妆品、保健品、食品等消费领域,目前还在不断拓展,我们也在与哈佛医学院、清华大学、山东大学、江南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國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共同研究开发透明质酸的新应用。
《财经》:在您看来,华熙生物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赵燕:华熙生物经过20多年的研究与发展,已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平台,包括生物科技研发平台、产业转化平台以及市场转化平台,进而建立了从原料到医疗终端产品、功能性护肤品以及食品等终端的全产业链业务体系。其中,生物科技研发平台拥有微生物发酵
和交联两大技术平台,这是公司的核心技术基础。产业转化平台是将透明质酸等生物活性物质根据不同应用进行规模化生产,是生物活性物质的产品转化平台;而市场转化平台则是公司的业务布局平台,目前涵盖B2B、B2B2C、B2C等市场领域。这两个平台可以说是公司的发展引擎。
《财经》:在科技研发上,微生物发酵平台和交联平台如何协同?
赵燕:微生物发酵平台解决的是我们有多少条赛道,是赛道宽度的问题,华熙每多一种生物活性材料就多一条赛道;交联平台解决的是每条赛道的长度的问题,它决定了我们在每条赛道上可以走多远。
具体而言,在微生物发酵平台,我们不仅得到透明(左分栏文字有问题)
扭亏为盈的?
赵燕:我买下这家企业后,做了一个决定,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我认为科学家就该沉下心来,做透明质酸的基础研究,通过技术的突破,提升产品的收益率、品质等。而公司的日常管理,则需要管理方面的人才来做,我当时找到了国内在医疗行业做得最好的经理人来担任总经理。
我给他下达了三个任务:第一,把这家公司质量标准建立起来。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规范这家企业;第二,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架构调整企业,不要完全按照原来传统企业的模式运营;第三,把核心人才组织起来,让他们去做优质的再学习。
在做好这三件事后,我们接手这家企业的第一年,即2001年就实现了300多万元的利润。而在2000年这家企业还亏损30多万元。
《财经》:华熙生物在2005年时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玻尿酸生产研发企业。就经营角度而言,您是如何带领公司实现这一目标的?
赵燕:我觉得扭亏为盈的关键,其实就是思路的转变、架构的调整,然后就是战略要清晰,这样你才能够往前走。
随着我们的质量越来越稳定,市场拓展越来越广阔,我们的产品运用领域越来越多元化,从骨科、眼科等医药器械,拓展到食品方面的运用,以及护肤品方面的推广。海外市场也拓展到了美国、日本。当时我们主要依靠出口,占到了营收的百分之七八十。同时,我们非常注重产品质量认证,在拿到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后,我们还拿到了国家药监局GMP医药级的认证,以及美国的FDA认证。
华熙生物主导或参与制定了四项行业标准的起草工作,包括化妆品用透明质酸钠行业标准、整形手术用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行业标准、医用透明质酸钠凝胶行业标准、组织工程医疗器械产品透明质酸钠行业标准,并参与修订了欧洲药典及中国药典中的透明质酸标准,并提交美国药典透明质酸专论。
我们的产品质量也是国际领先的,甚至超过欧洲药典标准和日本药典标准,比如核酸、内毒素等杂质水平分别是欧洲药典国际标准规定值的1/50和1/20。
《财经》:您觉得华熙生物走到今天,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赵燕:成功要素,我认为首先人是非常关键的,尤其是对核心人才的关照。其次,就是对大趋势的判断。未来是单一的赛道还是多条赛道,都要有基本的判断。而所有的布局和决策,也都基于你对未来的判断。我们至少会提前五年布局。
我做事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人一定要跟着事情走,如果这事不对,要去做对的事。如果事对了,只要用心,踏踏实实地抓住每一个环节,钱其实是跟到人后面的。但人一定不能跟着钱走,很多人觉得市场来了就跟着钱走,其实往往容易跑偏。
另外,我觉得企业要成功,需要坚持、坚守、坚定,没有这几点你根本不可能成功。此外,人还要坚强,就是要能受得了委屈,吃得了亏,对人要大度、包容。
《财经》:公司发展过程中曾遇到哪些难关?华熙是如何闯过难关的?
赵燕:做企业肯定会有很多难关,你需要一关一关去跨越,尤其做实体产业,你一定要把最苦最累的活都要干完,然后才能往前走。
华熙遇到的很多难关其实都不是经营层面的,我觉得经营上出问题,往往都是我们自己决策或者执行出了问题,这些都是能解决的问题。而遇到的更多困难是来源于观念层面的东西,你很难改变别人。这时就需要坚强地面对,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适当妥协。
《财经》:在资本市场,华熙生物并不是“新生”,公司早在2008年就登陆了香港市场,后来为何会退出港股市场,选择私有化?
赵燕:2008年选择在香港上市,主要基于我们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判断。2005年,华熙生物已成为了全球知名的透明质酸供应商,当时公司已经有了危机意识,我预感到一个企业不进则退,如果你没有压力,不能往前走,很快就被别人超越了。如何让企业保持优势?当时就想到了上市,让企业成为公众公司,让管理层随时随地感觉到压力。
2017年我们从港股私有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明确战略方向、进行全面战略调整及内部管理调整,更加重视终端产品的研发投入及市場投入,对产品线重新梳理、管理架构及管理团队的优化、激励考核机制的明确及执行等这些工作,都是出于战略调整的需要,通过慎重考虑衡量,我们才从港股私有化的。
《财经》:从香港市场私有化退市之后,公司是否考虑过到主板上市?
赵燕:私有化之后,首先我们定的原则就是先把公司战略梳理清楚、架构调整好,然后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发挥出来,把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挖掘出来。这些布局完成后,我们还有一个任务,需要把在香港私有化过程中借的钱还了,所以后来引入了新的投资者,然后准备在主板上市。
华熙在原料业务领域已建立了稳定的市场地位及竞争优势,但终端产品业务需要拓展,相对以前主营业务为向各大医药企业、食品企业等提供透明质酸原料,现在我们拓展到向医疗机构及消费者提供透明质酸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终端产品,业务模式逐步从以供应商业务为主的B端,变成B端供应商与C端终端产品并重。
所以面对中国庞大的医疗、化妆品及食品等市场,主板市场的投资者、媒体与公司的消费者重叠性、匹配性更强,公司回归主板更贴近客户与市场。
《财经》:从公司业绩表现来看,是具备到主板上市的条件的,公司为何放弃主板,转战科创板?
赵燕:科创板是国家战略,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在科创板准备推出的消息发布后,地方政府非常重视,都在摸底哪些企业适合登陆科创板。山东省地方政府认为华熙生物具备冲击科创板的条件,给予我们很大鼓励和支持。
我们考虑冲击科创板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公司的业务横跨A股行业划分中的制造业、消费品行业、医药行业几个板块,找不到特别适合我们的细分行业,但科创是更符合我们公司的核心属性和定位的。所以我们选择申请在科创板上市。
《财经》:公司自身具备登陆主板的条件,同时,此前为了从港股市场私有化退市,公司曾引入一些战略股东,这些股东对公司冲刺科创板是怎么看的呢?
赵燕:公司各项指标都不错,很有希望登陆主板。从风险控制方面考虑,一些股东还是相当谨慎的,因为科创板的未知性。但从上面所说的多方面考虑,科创板应该是最适合我们企业的。
《财经》:目前公司已经接受了交易所的多轮问询,几轮反馈下来,沟通是否顺利?
赵燕:总的来说,四轮问询下来还是比较顺利,华熙本身的运营规范、业务结构复杂一些,但通过多轮反馈披露后,上交所和证监会对我们的了解越来越清晰,后来就顺利通过了上市委和证监会的批准。
《财经》:公司上市在即,您觉得在上市之后,公司还将面临哪些挑战?
赵燕:我觉得未来的挑战,一是人才,二是市场变化。我们现在要做的,一是人才梯队建设,无论是研发、生产、销售等等,这是我们的人才培养计划;二是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应对的策略。
其实归根到底还是人,因为有了人,公司才能持续不断地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