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刚
掖县滑石雕刻,是原产于莱州的以当地特产“莱州玉”为原料进行手工雕刻的工艺品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艺术积淀,它在我国滑石雕刻工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北派滑石雕刻工艺的发祥地,也是莱州民间工艺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现已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头传奇
莱州盛产滑石雕刻原料,这里的福禄山、黑山、毛家山、粉子山及优游山盛产镁石和滑石;近邻的西青山,所产冻玉质地柔润细腻,色泽罩绿如冻、晶莹似玉;还有漆黑如炭的鸟玉石,花纹酷似豹斑的豹斑石,此外如流云石、竹叶石、毛公石、翠星石等均为本地独有石种,是雕琢佳品的绝好原料,为掖县滑石雕刻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
追溯掖县滑石雕刻的历史,最早的佐证是莱州蒜园子村遗址发掘出土的4000-5000年间的石雕片。在墓葬发掘中,曾出土许多滑石雕刻随葬品,其中北齐的佛造像已相当精美,还有宋代的百事罐和长明灯盏。毛纪墓中石雕群中的人物和动物造型也是滑石雕刻的精品。从这些出土文物便可推断出莱州玉雕曾经达到相当的艺术高度。
关于滑石雕刻的起源,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明代著名丞相、莱州人毛纪和掖县滑石雕刻也颇有渊源。传说毛纪曾回乡探亲,听说有王姓兄弟善于雕刻图章,就请他们用掖县滑石刻了一对螭虎镇纸和两方图章。回京后,毛纪把它们献给了武宗皇帝。皇帝看罢大悦,连连称奇,听说是用毛纪家乡的石头刻制的,就命名为“毛公石”。从此,“毛公石”就名闻天下。
实际上,毛纪的故里莱州城西福禄山一带盛产滑石,但当时多是刻些日常用品及滑石猴之类的玩具,式样单调,工艺粗糙。毛纪回到故乡后,倡导改进滑石雕刻工艺,增加花样品种,精雕各种材质的人兽物形、花卉鱼虫等工艺品,并主张滑石雕刻不仅要实用,还要美观,使传统的滑石雕刻有了较大发展。至今,莱州当地仍有一种质地硬、宜于镌刻图章的石材叫作“毛公石”,就是为了纪念毛纪对滑石雕刻的贡献。
掖县滑石雕刻已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明清以来,掖县县城周围特别是现永安路街道辖区村庄,以滑石雕刻技艺为业的家庭作坊,如雨后春笋,绝大部分村庄兴起了以雕刻小型摆件为业的滑石雕刻艺人,专刻瓶、盒或人物、花鸟等作品。清代中期,掖城四关及城郊西南隅、西王里和大原家等村庄,几乎家家从事雕刻。其产品多为猴子及其他小动物,数量最大的属“八铲猴”(只用八铲即可雕刻一只猴子),因用滑石雕刻,故俗称“滑石猴”。清光绪年间,许多雕刻艺人雕刻出旱烟嘴、鼎炉、山水等工艺品,雕工精微生动,形成了掖县滑石雕刻的独特风貌。民国初年,掖县建立了“增兴”和“吉来”两个滑石雕刻的商号,由于商业的沟通和艺人的漂泊,掖县石雕技艺陆续传到省内各地和省外。北京的顺泰、公易及天津的鼎仪斋等商号和古玩店,先后在掖县设立分号,专门收购滑石雕刻运往北京、天津、上海、香港等地销售,并销往海外,抗战时期大部分停业关门。
新中国成立后,掖县滑石雕刻重新振兴,组建了绿冻石矿、滑石矿等对石材进行有计划的开采。1957年,雕刻生產恢复,产品由山东省工艺品进出口分公司收购出口。1958年,以永安路街道大原家村雕刻组为主体成立了掖县雕刻厂,一大批技艺精湛的艺人汇聚起来,滑石雕刻业迅速发展到100多个品种,数千种花样,成为当时全国屈指可数的滑石雕刻企业。当时,该厂年年参加广交会,产品远销欧美、东亚、东南亚等地。因为雕刻厂的工艺师们经过多年的磨炼研究,技艺日渐高超娴熟,作品被业内推崇为“绝凡尘,琢一品”。有的被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而在平常百姓中,则出现“夫制巨作,妇雕花鸟,儿女小刻”的景象,使掖县滑石雕刻进入鼎盛时期,莱州也成为长江以北最重要的滑石雕刻工艺品产地和出口基地,滑石雕刻遂成为莱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石雕工艺
掖县滑石雕刻以师徒与家庭式传承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又以师徒传承为主。历经一代代艺人的实践与探索,发现滑石雕刻的各种原料中冻石为贵,因其质地坚韧,纹理自然、多色,绿中泛黄,有玉的质感,故又称“莱州玉”。艺人以料取材,所雕仕女,婀娜多姿;所雕云龙,翻转腾跃;所雕群马,豪迈奔放;所雕蟹虾,剔透玲珑。
掖县滑石雕刻工艺包括选料、设计、雕刻、精加工四大步骤。选料就是从绿冻石、黑角石、豹纹石等诸多品种中选择合适的石料。设计饱含着艺人的巧妙构思。因石料千差万别,艺人要因材定型、因材施刀,所以雕刻的作品常常是同类不同态、同品不同型、同型不同神,各具风貌,是人们追捧的藏品。雕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雕刻工具很重要,传统雕刻大都是简单实用的锤、凿、铲、刀、钻、锯之类。雕刻技术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雕刻技法主要有圆、立、镂、透、衬、浮、线、巧等,醇熟的技法才创作出好的雕品,上光、打蜡等工序,是极其重要的环节,起润色、增光、提神等为雕刻成品增添了活力和光彩。
掖县滑石雕刻是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个品种,作品种类繁多,大致分为炉瓶(含盒)、人物、花鸟、山水、文具、器皿等8大类,120多个品种,2000多个花样,大宗作品有洗子、狮子、马、龙、象、观音等。主要代表作有《天女散花》《牧童骑牛图》《云马》《二龙戏珠》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八铲猴”(俗称“滑石猴”),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点石成金
近现代莱州玉雕群雄竞技,百家争鸣,百花吐艳,涌现出一批批身怀绝技的代表性人物,他们是莱州玉雕百花园中的辛勤园丁,精心耕耘着这片肥田沃土。
作为莱州掖县滑石雕刻代表性传承人,王石麟大师自幼随父亲王有义学艺,1958年入掖县雕刻厂后师从著名雕刻艺人王相义。他在莱州玉雕的设计和制作方面达到了较高的造诣,作品在国家及省、市比赛中获奖达20余次。其中,1989年冻石“蛙洗盘”入选全国首届工艺美术佳品及名艺人作品展。同年,泥瑙石“图章石刻”获全国旅游装饰学术展示会优秀作品奖。1993年,“莱州玉浮雕镶贴壁画”获国家发明专利。2006年,“烧黄鱼”在首届中国石都杯雕塑作品大奖赛中获一等奖。此外,王石麟还重视对传统工艺的理论研究,历时4年,将数十年的心得著成《莱州玉雕工艺》一书,并撰写了《莱州玉雕工艺灵魂浅析》《莱州玉雕设计立意浅析》《工艺品现状之我见》等论文。正如他本人所说“我要打破家族传承的模式,让更多热爱莱州玉雕的人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永续传承就像歌中唱到的,精美的石头会‘唱歌”。王石麟被载入《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名人辞典》《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大辞典》等书,并获得“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玉雕大师王兆德是莱州永安路街道大原家村人。从小耳濡目染,在其祖父和父亲悉心教导和培养下,16岁时就能雕花鸟人物,后来成为掖县雕刻厂骨干。1972年创作的《雄鸡牡丹》被轻工业部选为出国展品;1973 年,他创作的《菊花鸡笼》和《梅雀笼》,被国家选为去美国和英国的展览品;1982年他的作品《二龙戏珠》获全国优秀奖;1988年,其作品《梅》作为国礼赠予朝鲜领导人,同年他的《蟹篮》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2010年其作品《四季花篮》获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
(编辑/陈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