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什么总爱靠边

2019-11-01 01:32黄峰
新传奇 2019年39期
关键词:本能边缘边界

黄峰

无论是在餐馆、公交、地铁,还是休息室、会议室等,人们普遍倾向选择靠窗的位置;在宽大的广场,人们喜欢挑选广场四周的花圃坐下或者是周边建筑物的墙根……人们这种“习惯”的背后有什么心理因素?

“边界效应”从何而来

无论是在餐馆、公交、地铁,还是休息室、会议室等,人们普遍倾向选择靠窗的位置;在宽大的广场,人们喜欢挑选广场四周的花圃坐下或者是周边建筑物的墙根,只有广场四周坐满了人,人们才会选择中心地带。这些平时无心的选择和举动其实是受到了“边界效应”的影响。

“边界效应”由西方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指人们喜爱逗留在区域的边缘,而区域开敞的中间地带是最后的选择。

從人的心理出发,人类容易对异质的东西发生兴趣,而对于同质的东西会产生厌倦和腻烦。例如,对于一块场地来说,人们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场地边缘的特征,而不是场地的中央,人们的活动也多集中于场地的边缘。这也是为什么在公园的设计中,设计者往往将休息设施设在场地的边界。

那么,“边界效应”从何而来?那就要向我们的祖先寻找答案了。远古人类以狩猎为生,是天生的“猎手”,也是其他人的“猎物”。为了在狩猎的同时不被其他“猎人”发现,绝对不可以暴露在一个空旷的环境中。如果背后靠着一座山、一棵大树,就不会从后面被偷袭,也有了一个看到猎物就可以立即出动的根据点。因此,“边界效应”在人类进化前就已经形成,也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本能。

人们喜欢靠边的多种原因

经过研究发现,人们喜欢靠边的位置有以下几种原因:

安全性  人们喜欢逗留在区域的边缘。而区域的边缘象征两个地方的交接,人作为个体处于中间距离,与两个地方不远也不近,这能很好反映人对交往距离的要求——安全。

当然,这里的“安全”不是说缺乏安全感,而是一种本能的体现。在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时,人们本能地会去观察周边环境,保证自身安全,并去寻找庇护物,从而减少自身的暴露,这样能对其他个体的存在更好地了解,躲避危险。

比如在地铁里靠边坐,要比坐在两人中间减少了与一个人的肢体接触,让人觉得自在、安全一些。开会时靠边坐,远离主位上的领导,可以弱化内心被监督的感觉,减少被点名提问的可能性。喜欢靠门坐的人,潜意识中多半有逃离会场的想法。

再比如在野外,动物在捕食时,会寻找掩护物,不仅是为了让猎物不容易发现自己,也是为了让有威胁性的其他动物不容易发现自己。人在进入到新环境时,也会本能地选择庇护物,而在很多环境下,墙体是最好的庇护物。

私密性  每个人都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不希望自己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希望自己有一个私密的空间。所以进入到新的环境下,人们会下意识地寻找单独的空间。但在许多场所并没有独立的空间,角落便成为了临时的独立空间。

沟通性  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交流沟通,边界就是一个很好的观察点,首先提供了全局浏览,其次才是个别观察。在交往前,人们会本能地通过观察掌握环境信息,作出合适的判断和选择——哪些人能成为成功的交往对象。相对于中间周围都是开放的环境,边界是个半开放的空间,人可以在其中进行观察的同时隐藏自己——保留自己的空间领域,减少暴露。站在边界比站在中心要更容易离开区域。同理,在交往中如果由于对方太过接近自己而产生不安,在边界能够方便人重新拉开与对方的距离。

需求性  满足个人需求,比如在图书馆,选择角落是为了不被他人打扰。在大型游船上靠近窗边坐下,是为了欣赏窗外风光,享受阳光等。

满足人们的“搜索”需求和“偷窥”欲望

“边界效应”理论在环境心理学中应用很广,特别是在建造广场等建筑物时,人要“保持距离”的心理需求是要第一个被满足的。满足了这个需要,人们才可以在有安全感的前提下放心就餐、游玩。

“边界效应”还使我们倾向选择坐在场地边缘,选择能纵观全场的视角,完美地满足自己的“搜索”需求和“偷窥”欲望。

猜你喜欢
本能边缘边界
守住你的边界
阅读理解专练(三)
用道
逆本能
吉米问答秀
有边界和无边界
OF MALLS AND MUSEUMS
人蚁边界防护网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在边缘寻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