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爱教育是武汉市育才家园小学的教育品牌,课堂教学是尚爱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方法论和实践论,它反映出了尚爱教育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追求。
育才家园小学尚爱教育主张的I课堂,是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是师生对话交流的课堂;是知识与情感共生共长的课堂;是教师主导过程中学生共同思考与实践的课堂。
I课堂本质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形式表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主体服务,调动、引导主体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引趣激疑、学法指导,使主体悟理明法,让主体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吸收和消化知识,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从而使主体产生热认知和获得感。
I课堂将课堂重心从客体知识的输入转向主体经验的改造,从文本资源圈转向体验学习圈,从课程目标转向课程履历,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注重主体知识、情感、态度的成长性。因此,I课堂不仅从形式、过程中关注主体的外在变化,更注重主体在教学中的心智成长。
1.尚爱教育下的I课堂内涵
育才家园小学遵循“尚爱教育”这一教育哲学,并基于“家园有爱,家国有我”的办学理念,提出了“I课堂”教学模式。
何谓“I课堂”?一是“I”谐音“爱”,突出了“家园有爱”的价值追求;二是英语单词“I”的意思是“我”,体现了“家国有我”的核心思想。I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育系统中,有以下两种理解:一是师生关系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二是教育活动关系上,主导作用下的主体呈现发展趋势。尚爱教育下的“I”课堂有多种含义:第一,在师生伦理关系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关系;第二,在教与学的教学关系层面,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教”服务于“学”的教学观念,改变知识的输入形式,使教师的“教”处于调动、激励状态,让学生的“学”处于能动、积极的状态;第三,在学习发生的过程层面,学习过程不单指向知识本体,也指向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认知、情感体验;第四,在学习情境的层面,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的丰富性和趣味性,高效调动人的多种感知觉,科学合理地调配人的主体能动性进行协同学习。
I课堂是教师用爱去营造的课堂。教师用心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不仅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I课堂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体验过程中感受到学习乐趣的课堂能够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地学、自觉地学。
2.尚爱教育下的I课堂特征
“I课堂”是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的生本课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课堂,是师生之间互助互学、共思共进的课堂。因此“I课堂”是有方向的课堂、有美感的课堂、有奇迹的课堂。
“有方向的课堂”在于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I课堂既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美感的课堂”源于教师的教学艺术。这种艺术是教师经验、育人艺术与教育科学的统一,融合教师对学生和学科教育全部的爱。教学艺术根植于对学生深厚的爱,是情感的共鸣,是心灵的唤醒。教师用爱引领学生探索,让学生发现课堂展现出的独特美感。
“有奇迹的课堂”源于大爱创造奇迹。I课堂是明德于心、寓教于行的课堂。教师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学生的潜质和闪光点,让学生在教师的关爱和鼓励下发挥所长,去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1.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协调的原则
教学的关系即教与学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主导为主体服务,引导、启发主体;主体尊重、接受主导的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应该构建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互助互学,共思共进。
2.公共知识与个人知识相融合的原则
I课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个体化知识的获得。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不仅要关注总体教学目标的达成,还需关注个体的知识习得和情感体验。个体化目标达成是总体教学目标实现的基础,也是学科育人的归宿。
3.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相和谐的原则
I课堂是素质教育实践的外显形式,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通过教学的手段达到育人的目标。因此,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知识的传授达到育人的目标,即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良好品质、实践创新等多种核心素养的形成。
“I课堂”的具体内容:
三境界(教学核心理念):主导主体、互助互学、共思共进
四阶段(学生学习过程):学、思、悟、通
五环节(课堂推进流程):自读、趣导、热议、默悟、静习
I课堂实践的具体环节:
自读——前置学习,初识目标
【评价标准】
学生:准备充分,态度端正,认知清晰;
教师:目标明确,内容适度,了解学情。
趣导——情景导入,引趣激疑
【评价标准】
学生:情绪饱满,学习主动,思维活跃;
教师:设计合理,情境适宜,导入到位。
热议——对话交流,自主探究
【评价标准】
学生:动而有序,主动参与,专注聆听;
教师:调控有序,点拨适度,评价有效。
默悟——深思明理,系统得法
【评价标准】
学生:静心思考,多项联系,方法引领;
教师:点拨适当,启导有效,难点突破。
静习——用心操练,融会贯通
【评价标准】
学生:静心操练,过程完整,迁移转化;
教师:导向明晰,拓展适宜,评价推进。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现学校尚爱教育的实践表达,是学校I课程的理念传递,小组学习是实现I课堂的外在形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可提出不同的形式要求。在低学段,可以以2人小组为主,4人小组为辅,旨在要求学生能够学会倾听、学会认识、学会相处;中、高学段以4人小组为主,6人小组为辅,重点在于学会互助、学会表达、学会思考、学会合作,能质疑、补充和评价。
主体形式的呈现在教学过程中可多样化,可以是个人,可以是伙伴,也可以是小组。个人或伙伴形式出现的主体成分主要在于自觉行为的体现,小组形式出现的主体则需要调控与管理,因此主导课堂的教师需要对小组进行建设,让小组高效、自觉地发挥主体作用。首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便于根据课堂活动的难度进行抽问;其次对小组进行命名并对组内成员进行分工,让组内成员人人有事做;最后每个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组规、组训、组员成长袋。这样的小组更具凝聚力,如果小组活动时给予合理的评价,组与组之间形成互动、竞争关系,那么小组就能够发挥集体作用,实现课内、课外的民主管理模式,将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到极致。
I课堂需基于学生学习解构教材、教师构建课程资源来设计学习活动和配置学习任务与问题等。从教学设计开始,教师要突出并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思想,学生怎样学就怎样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克服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线或以教学内容推进的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要设计“I学习单”,学习单的内容要涵盖课前、课中和课后,要凸显引导学生先学、指导自学、诱导深学、个别助学的原则,且每个学科要根据学科特色有自己的做法。如:数学课前先学或自学可分为四步,画——新的概念先想想;看——新的公式先理理;练——课后习题先做做;解——学后困惑先找找。语文学科课前先学或自学可分为五环节:识——辨识生字;解——理解词句;通——疏通文本;激——提出疑问;查——查找线索。“I学习单”设计时要特别注意细节。如果仅是用于课前或课后学习,可按照先学或自学的要求设计;如果贯穿于整个课堂,就需要根据对话交流和合作探究的需求进行设计。
1.自主研修策略
教师通过集中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后进行自主探索,主动学习相关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升华,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
2.同伴互助策略
以备课组为单位,学校每月举行一次主题研讨(理论研讨、集体备课、研讨磨课、交流反思或小课题研究等),备课组将研讨结果汇总提交全校进行评审,使每月主题精细化。
3.专家引领策略
利用一切条件聘请专家对I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指导,对教师的常规课、随堂课进行点评,指导教师完善、修正教学设计等内容。
4.以赛促研策略
学校延续“家园杯”I课堂教学模式赛课,以“赛”促“研”,促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得以改变,真正投入到课堂教学研究中去。
I课堂的评价标准,我们可从学生主体学习和教师主导教学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指标、评价内容和赋分比值详见下表。
评价项目 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 赋分比值 得分学习状态1.学生能主动完成前置学习内容且有反馈;2.课堂上有达成学习的愿望,情绪饱满,思维活跃,能够跟进教学设计动起来。10%学生主体学习(60分)学习过程 1.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和目标自觉、主动发起学习;2.善于自主学习,乐于与同伴合作、交流。 20%学习效果1.师生共同制定的目标达成;2.学生理解、总结学习内容,完成巩固练习正确率高;3.掌握学习内容并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4.学习习惯进一步养成,学科素养获得发展。30%教学设计1.选取材料难度适宜、恰当,能有效服务“教”与“学”,能够促进目标的达成;2.符合学科特点、知识内在逻辑结构及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3.教学设计能够践行“以学为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4.有基于学生主体学习成分的活动设计。教师主导教学(40分)教学过程1.能够按照五环节流程推进教学;2.导入到位,指导有法,启发适当,评价及时有效;3.课堂氛围浓厚,学生课堂积极性较高,师生发生的课堂关系和谐,信息技术应用得当。教学效果1.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能够内化、理解、感悟并运用知识,快速、正确地完成精炼内容;2.教学内容能够体现学科特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3.学生语言表达、行为习惯、学习内容、状态、情感在课堂上有所体现;4.教师教学水平、教态、教具(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等素养提升。10%20%10%评价结果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