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与中秋节的渊源与互动

2019-11-01 05:57:40
文化艺术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唐明皇月宫祖师

李 龙

(成都博物馆 中国皮影博物馆, 成都 610015)

在共识之中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探寻各种隐秘的或者被人为忽略掉的内容,是学术研究的基本方向与动向。由此,探寻素来几乎没有交集的中秋节与皮影戏之间隐秘的或者被忽视的联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中秋因月而起,皮影因夜而兴,两者本有联系。然而,它们之间最值得注意的联系却主要在于其隐秘的民俗共通性。共通即相似、相近,联系紧密。中秋与皮影如何联系密切?首先是源起。中秋与皮影原本都是夜晚中的民俗活动,在关于它们源起的传说中,都有唐明皇的身影。其次是观念。庆贺中秋的精神观念基础是对月亮的崇拜;皮影戏则是对光影的奇妙运用,是通过借光塑影的形式对黑夜生活的积极回应。当月亮崇拜与皮影戏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就产出了新的民俗:一者为中秋演皮影戏,一者为中秋月下刻皮影。

一、源起

中秋节与皮影戏在图像意象上的联系涉及它们产生的自然背景,特别是与之相关的来源传说与源起故事。自然背景即其产生的时间条件与环境,主要是关于月亮、夜晚与光影的逻辑叙事。相较于自然背景,以中秋节与皮影戏源起故事为中心的民俗文化联系,更为生动、鲜活,更具社会意义,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与开端。

中秋节与皮影戏之间的民俗文化联系以一个非常著名的历史人物为中心,他涉及二者的起源传说或祖师故事,他就是鼎鼎大名、毁誉参半的唐明皇。

中秋节,又称月夕、月节、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八月节、八月半、八月会、女儿节、团圆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与古老的日月祭祀、月崇拜有着特别紧密的关系,但是其正式成为民俗节日却相对较晚。通常认为,迟至唐宋之时,中秋才开始正式成为民俗节日。其后,中秋的地位与意义日渐提升。到明清时期,中秋终于成了四大传统节日中仅次于春节的民俗大节。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最主要的说法有月亮崇拜祭祀说、“嫦娥奔月”说等。月亮崇拜与“嫦娥奔月”暂且不谈,在此主要讨论唐明皇的故事。

《太平广记》卷二十二“罗公远”条载:

开元中,中秋望夜,时玄宗于宫中玩月。公远奏曰:“陛下莫要至月中看否?”乃取拄杖,向空掷之,化为大桥,其色如银,请玄宗同登。约行数十里,精光夺目,寒色侵人,遂至大城阙,公远曰:“此月宫也。”见仙女数百,皆素练宽衣,舞于广庭。玄宗问曰:“此何曲也?”曰:“霓裳羽衣也。”玄宗密记其声调,遂回。却顾其桥,随步而灭。且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1]147

《唐逸史》《集异记》《幻戏志》《龙城录》《开天传信记》与《广德神异录》、敦煌民间话本抄卷《叶净能话》等均记载有这一故事,只是其中涉及的人物稍有不同。这个传奇故事在唐宋时期颇为流行,竟至几乎同期兴起的中秋节也较普遍地附会传说起源于此,并影响深远。这个传奇故事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霓裳羽衣曲》的问题。基本上所有的笔记小说记载游月宫事都涉及《霓裳羽衣曲》。其后,由《霓裳羽衣曲》还牵涉到戏神的问题。

福建南安的戏班供奉田都元帅为祖师,称清源祖师a通常来说,清源祖师系指灌口二郎神。如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载:“清源师,演古先神圣八能千唱之节,而为此道。初止爨弄参鹘,后稍为末泥三姑旦等杂剧传奇。……予闻清源,西川灌口神也。为人美好,以游戏而得道,流此教于人间。”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下册,徐朔方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127—1128页。此处福建南安称清源祖师为田都元帅,显然系将清源祖师传说直接添加至雷海青故事所致。。田都元帅原名雷海青,其母临死之前将他托付给路过的傀儡戏班收养。雷海青长大后,学会了戏曲表演和乐器演奏,特别擅长吹箫。唐明皇将游月宫时听到的仙乐谱《霓裳羽衣曲》带到人间,宫廷演奏中缺一个吹箫的人,听说雷海青吹奏的箫声清丽嘹亮,于是将他招纳进乐队,并赐予他进士,加翰林院供养。安史之乱发生,安禄山攻陷两京,在凝碧池设宴,命雷海青演奏,雷海青不从,并用琵琶攻击安禄山,没有打中,为安禄山所害。郭子仪率军收复长安时,雷海青神灵也参战,有人看到“田”字(“雨”字头被烟雾遮住)。后来,唐明皇追赠雷海青为唐忠烈乐工,总管天下梨园。[2]

这个故事中,戏神雷海青与《霓裳羽衣曲》的联系非常简单,甚至都不是雷海青故事的主线,只是传说故事众多“真实历史线索”中的一个小插曲。但是,这个小插曲却透露出戏神与唐明皇游月宫故事重要联系的信息。因此,主要流行于闽台地区、区域性特征显著的戏神雷海青故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同样事涉“明皇旧事”。在我国其他很多地方,则直接拜唐明皇为戏神。戏神唐明皇传说流传甚广,几乎为各地戏班公认,其影响也更为巨大。

在一些民间传说中,皮影戏与唐明皇有着直接的关系。《广德神异录》记载了一个故事:“唐玄宗于正月望夜,上阳宫大陈影灯,设庭燎,自禁门望殿门,皆设蜡炬,连属不绝,洞照宫室,荧煌如昼。”[1]486这里的影灯应该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皮影戏,大致与走马灯相类。《广德神异录》的记载固然有许多值得怀疑的地方,但因为唐明皇创立梨园而为梨园祖师,多地民间皮影艺人也供奉李隆基为行业祖师。河南桐柏、罗山,湖南长沙、浏阳,浙江,四川,云南,以及陕西汉阴县汉调二黄皮影班,山西晋中江湖班等戏班,河南信阳东部地区,安徽宣城,湖北洪湖等地,所供奉祖师为老郎神、老郎王者,应该就是唐明皇李隆基。在河南南部地区,传说每年农历三月十七是“乐王教主”生日,戏班箱主家立“供奉乐王教主之神位”(图1),演员及所有徒子、徒孙集聚于箱主家,在牌位前焚香、烧纸、磕头,以示纪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山西晋中江湖班,他们也供奉“乐王”李隆基,影戏箱里写有牌位“敕封老郎”“乐王教主,月宫皇娘”神位。[3]这里在明确写了老郎与乐王教主之后,还特别写了月宫皇娘。月宫皇娘即月神,道教称之为是“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一般认为,最早的月神为常羲,后来的月神之名,如常仪、尚仪、常宜、常娥、嫦娥、恒娥、姮娥、望舒、纤阿等,大多也都是由常羲一名衍化而来。[4]至于月神具体是谁?有言常羲者,亦有言西王母者,然其流传最广泛者当为嫦娥。我国有关月亮的神话中,最有名者当为“嫦娥奔月”。嫦娥奔月后成为月亮的主人,即“月神娘娘”。[5]在皮影艺人的祭祀体系中,“月宫皇娘”与“乐王教主”唐明皇同时祭祀,至少表示了皮影戏与月亮及中秋节的某种特殊关联。同时,这种祭祀格局(前乐王教主,后月宫皇娘)也许还暗示着月宫皇娘与杨贵妃存在着其他某种特别的密切关系。陕西兴平马嵬坡是杨贵妃缢死之地,就特别流传着杨贵妃变月神的传说。此外,唐代之时,已然流行《快活三郎》《快活三娘》之傀儡戏[6],在演出明皇故事之外再同时演出杨妃之事,似乎也与“乐王教主,月宫皇娘”结构有类似之处。

此外,在甘肃地区的民间木偶班与皮影班还有敬月皇大帝为祖师,并在中秋节举行祭祀活动的习俗。[7]据艺人龙彦海讲述:

图1 供奉乐王教主的戏箱 河南桐柏① 图片采自魏力群:《中国皮影戏全集·民俗》,文物出版社2015年版。

传说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庄王终日饮酒作乐,不问朝政,虽有三千嫔妃、满园名花珍禽,但仍感不称心。为了让庄王开心,老臣月皇认为庄王成天住在深宫,见到的只是大臣嫔妃,没见过天下各行各业黎民百姓的生活情景,便建议召一班人进宫来,装扮成各色人物串戏。庄王大喜。因庄王八月十五要大宴文武大臣,于是就命月皇去速速办理,定于八月十五正式演出。于是,月皇就挑选了能歌善舞的男女各二十人进宫,安置在庄王的梨园宫居住。庄王请来手艺高超的裁缝和木匠,做了许多专供串戏用的彩衣和刀枪。八月十五中秋节那日,梨园宫内热闹非凡,文武百官边饮酒边看戏,直到夜深才尽兴而归。谁知唱完戏的戏子们收拾行头时胡说八道要杀了大王,被卫士听去,报告了庄王。虽说戏子们并无反意,但是庄王仍觉害怕,就下令解散梨园宫戏班。月皇因戏班办起来不容易,奏请庄王发配戏子们去乡下串戏。庄王同意奏请,命月皇去统领戏班下乡。这样,月皇后来就被戏子尊为祖师。月皇带上自己的大儿子田君大郎、二儿子田君二郎、大儿媳银花、女儿金花就到全国各地串乡演戏去了。所到之处,很受百姓欢迎。月皇也很想学戏登台演出,于是就奏告庄王,又说:“我乃朝中重臣,登台串戏岂不让人耻笑?”庄王说:“那不要紧,若怕人耻笑,就在台前遮一片席,卿躲在席后边唱,百姓就看不见了。”月皇说:“看不见人那有啥意思?”庄王又说:“那好办,你就用木头刻些偶像,穿上衣服,挑出来让人看,岂不善哉?寡人封你为戏祖,每年八月十五受世人祭祀。”从此,每逢八月十五,唱大戏的便要烧香敬奉庄王爷;唱小戏(木偶、皮影)则敬奉月皇大帝、田君大郎、田君二郎、金花小姐、银花圣母。[8]

甘肃的传说中有两个地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月皇之名,其意概指月之皇者,为男子,与月神为女子相对应;二是八月十五演出,并定八月十五为祭日,举行祭祀。这两个值得注意的地方结合起来,直接表示了皮影戏与八月十五中秋节有着特别直接的联系。

我们仍然不能确定影戏艺人供奉唐明皇为行业神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与陈鸿的《长恨歌传》中,临邛道士知唐明皇思念杨贵妃,“自言有李少君之术”[9]236,能够“以精诚致魂魄”[9]239,但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9]239,终于在最高仙山,发现有署名为“玉妃太真院”的杨贵妃居所。《长恨歌》与《长恨歌传》中所描述的故事与汉武帝李夫人的故事特别相似,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模子刻画出来的,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文学渊源关系。同时,这两个传奇故事还特别关系着皮影戏起源等若干问题。但是,学界基本一般都否认李夫人故事中的弄影术为影戏,对唐明皇的故事却并不排斥。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

二、搬演《游月宫》

关于唐明皇、杨贵妃故事的最著名的戏曲改编当是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与洪升的《长生殿》。此外,现存的还有屠隆的《彩毫记》、吴世美的《惊鸿记》等。而民间影响最大者还属《唐明皇游月宫》。白朴《秋夜梧桐雨》并无游月宫剧情,但其另一杂剧《幸月宫》a一名《游月宫》,全名《唐明皇幸月宫》《唐明皇游月宫》,原剧已佚,天一阁本、《说集》本、孟本、曹本《录鬼簿》与《太和正音谱》《元曲选》《今乐考证》《典录》均有著录。则有游月宫事。《长生殿》第五十出《重圆》也有中秋之夕引上皇到月宫相会杨贵妃一场,由此奠定了后世游月宫之戏的基本剧情结构。其后,各地方戏搬演《唐明皇游月宫》,其内容几乎都是杨贵妃死后与唐明皇的重逢。

湖南版《唐明皇游月宫》剧情为:安史之乱既平,已是太上皇的李隆基回銮返京,途经马嵬驿,哭祭杨玉环墓。及回长安,居上阳宫,更是日夜思念,于是广求方士搜寻玉环魂魄,方得知杨妃已入月宫与嫦娥为伴。后在方士杨通幽指引下,唐明皇梦游月宫,与杨玉环重圆。[10]180

福建版的剧情与湖南版《唐明皇游月宫》相近,但其似乎并不主要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重逢一事:唐明皇痛念贵妃,日惟眼泪洗面。一夕,赵天师引至月宫,蒙嫦娥娘娘垂怜,得与贵妃一会。相见之下,说不尽相思之苦,唏嘘流涕。娘娘谓世无不散之筵,劝别去;命天师导游仙境,使听八佾之音,借能流传人间。既觉,遂谱作新声,教梨园歌午(舞)。a福建省文化局编:《福建戏曲传统剧目索引》(第3辑),内部资料,1958年,第111页。

从《唐明皇游月宫》的剧情结构来说,其故事是玄宗游月宫得《霓裳羽衣曲》、玄宗与杨贵妃死别后再相会故事的综合。

由唐代到现代,关于《唐明皇游月宫》戏曲演出最广为流传的记述当为“刘晖吉女戏”。明末张岱注意到刘晖吉“奇情幻想,欲补从来梨园之缺陷。如《唐明皇游月宫》,叶法善作,场上一时黑魆地暗,手起剑落,霹雳一声,黑幔忽收,露出一月,其圆如规,四下以羊角染五色云气,中坐常仪,桂树吴刚,白兔捣药。轻纱幔之,内燃‘赛月明’数株,光焰青黎,色如初曙,撒布成梁,遂蹑月窟,境界神奇,忘其为戏也”[12]。

大概正是因为《唐明皇游月宫》的主旨是讲团圆,因而演出、观看《唐明皇游月宫》就成了中秋节的最基本习俗之一,几乎流行于全国各地。《汉口小志》(1915年)记载:“汉口各戏园多按时令排演剧曲,如端午则演《白蛇传全本》,七夕则演《天河配》,中秋则演《唐明皇游月宫》,观者争先恐后,每夜座上客常满矣。”[13]据湖南老艺人介绍,《唐明皇游月宫》是从搭桥戏发展而成,属时令戏,一般在中秋节演出,配以灯光布景,以吸引观众。[10]180湖南的庙台或戏园依不同节令有专演之剧目,中秋演《天香庆节》《唐明皇游月宫》《杀蔡鸣凤》等。[14]江西民间有句俗语“七月算一算,八月有戏看”,就是说,农历八月是农村唱戏的旺季。中秋节是民间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又是农闲,在此期间请戏班唱戏是常见的习俗,其中《唐明皇游月宫》《嫦娥奔月》是必演的剧目。[15]黑龙江有按照不同时令、节日演出有关剧目的习俗,戏班八月十五中秋节则演《唐明皇游月宫》《太真外传》《嫦娥奔月》。[16]这里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剧目,就是《太真外传》,考其本事为杨贵妃事,与其他地方《唐明皇游月宫》内容相近。中秋演相关剧目,其隐含的话语背景应该是中秋与杨贵妃有直接的关系,类似《嫦娥奔月》。

图2 皮影“月宫”(残片) 甘肃陇东② 图片采自孙建君:《中国民间皮影》,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在中秋佳节,各类戏班都非常忙碌。有钱人家与各种资财丰盈的“会”社组织通常请“大戏”班演戏,普通百姓与其他不富裕的“会”社则热衷于请皮影班子,“大戏”与皮影班子所演剧目都离不开《唐明皇游月宫》。清末成都各街于中秋节合资演皮影戏。《成都通览》记载,民间传中秋节为月光生日,有中秋月光会,“中秋之夜,家家市饼饵水果,大小向月膜拜”,“前后数日,各街合资演影戏酬神”。[17]至于演什么,并没有交代。考川剧剧目,则有《唐明皇游月宫》一剧。成都皮影戏一般借用川剧剧目,有“川剧能演剧目皮影戏都能演”之说,因此,皮影戏中有《唐明皇游月宫》一剧当几无悬念。旧时江汉平原皮影艺人要根据不同节日中不同祭祀、纪念对象而演唱不同的影戏剧目,八月十五中秋节,也唱《唐明皇游月宫》。[18]在甘肃陇东地区,则有马德昌先生收藏,据中国美术馆鉴定为明初的皮影“月宫”残片(图2)。此残片右部清晰可见有玉兔捣药图案,左边则有3个仙子,其中者可能为月神或者嫦娥,左右2人为宫娥之类的举扇仙子。整个图案为典型的月宫图案,与古代铜镜上的月宫图案非常相近。究其使用场合,此“月宫”残片很大可能就使用于《游月宫》诸戏,并可能多用于中秋之期摆亮子或者日常祭祀所用。

三、砧声遍阛阓

夜晚与天上的明月是人们关于中秋节的最基本图像,黑夜与灯火中摇曳生姿的皮影则是建构皮影戏的最重要视觉图像。除共同的夜晚时间范畴以外,中秋图像体系中的月亮(月光)与皮影戏图像体系中的皮影,是否也有特别的联系呢?夜晚、中秋、皮影、月光,这几个典型要素联系在一起的时候,确实发生了非常有意思的民俗反应。“中秋夜作灯影”这一民俗活动的产生,把中秋节与皮影戏的联系推向了一个更为深刻的民俗思想体系范畴。

清代四川郫县,人们在“中秋作月饼馈亲朋,以桂花点茶酒,并设宴玩月”之后,至“更漏渐永,人多夜作灯影,砧声遍阛阓矣”。[19]“夜作灯影”者是谁,究竟是普通民众,抑或是“做灯影的”、皮影戏班?根据实际情况推测,作灯影者为专业灯影制作师傅或者皮影戏班人员的可能性更大。但是,为什么这些人要在中秋节晚上制作灯影呢?答案也许非常简单。皮影戏借光塑影,静态的影偶在皮影艺人手中变幻无穷、栩栩如生,并多演出各种神戏,因而慢慢地,在人们心中,这些影偶也就具有了“神性”,“皮影戏是全神,里面每一个影子就是一位神”①方清远、方继远:《信阳县皮影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信阳县委员会编:《信阳县文史资料》(第6辑),内部资料,1991年,第50页。,成了“神圣的影偶”。

李跃忠认为,皮影戏里面“有很多被赋予了‘神性’的影偶,它们已经被艺人和观众认定是‘神’的化身了,所以演出时常把它们摆出来,或驱煞辟邪,或祈福求吉”。[20]262河南桐柏艺人认为皮影有辟邪的作用。将皮影头放在小孩枕头底下,过几夜孩子就不吵夜了。唱戏时给小孩打个花脸,对其射箭,小孩就好养活。在皖南地区,对刚出生的吵夜的小孩,家人会到皮影艺人那里借一个男性角色的皮影(一般不会归还),挂在小孩睡的蚊帐或者摇篮里。山东地区,对受惊的小孩,人们则是去皮影班借“孙悟空”(孙爷爷)来驱邪。甚至于在有些地方,人们认为影窗布、纸都具有神性,有驱邪的功效。湖南影戏艺人用旧一批影偶时,会把旧影偶焚烧掉,并且要烧香敬神。他们认为把旧影偶闲置在那里,任其风吹雨淋、不见天日是对神灵的不敬,会遭到神灵的责难。[21]158—159

江玉祥记载了成都灯影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封箱规矩:影戏班年终封箱时,要用红绫帕将皮影的老虎拴起,不要老虎张口,一直到正月十五以前都不能解开红绫帕,叫“锁住虎口”。若不锁住虎口,就叫“老虎开口要吃人”,意思是说本年内会死演员。[22]

湖南地区把影偶称为“菩萨”“影子菩萨”“鬼佬菩萨”,影偶的神圣性不言而明。湖南浏阳皮影戏艺人认为他们的戏箱是各种神灵的住所,不准任何人坐于戏箱上。[21]157同样的民俗禁忌也出现在晋南、关中、甘肃等地。[20]178[22—23]甘肃陇东地区称演敬神戏的皮影为“神柱子”,认为它们是神的替身。因此,在演出前或者逢年过节时要举行隆重的敬奉仪式,存放它们时还要净身洗手,存放它们的影箱不能坐,也不准人在影箱上乱弹。[24]

由表2可以看出,外卖服务为学生带来生活便利是选择外卖的主要原因.学生选择订购外卖的原因诸多,如“方便,送货上门”、“价格便宜”、“选择种类多”、“口味不错”等,外卖为学生就餐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性.

滦州地区民间还流行有“影人成精”的奇特故事。影人“头和身不相连,临用安上,用完随即摘下”,这是“影班子的迷信”,据说不摘下头茬,影人就会活了。为了防止影人成精,演出结束后,“影班都小心的摘去插子(头茬)”,艺人还认为这样不保险,在影人装入箱子后,还会在其最上面放置“一个特大的大秃子”,特别用狗皮雕刻制作,名为“压箱”。[25]

那么,问题就来了,怎么才能让这些用兽皮或者纸刻制的影偶具有“神性”?或者更加具有“神力”?中秋夜月亮最圆,夜色最美。在多数人的“迷信”思维中,这样特殊时间刻制出来的影人应该更具有神力。这可以从“月光能力的发见”说起。1928年《东方杂志》一篇文章从科学的角度对月光的奇异变幻能力进行了考察。作者冠丹注意到几种关于月光能力的传统说法:

农人的历书,按照月色盈亏,规定播种时季,而且当时以为露宿月下者,其结果,必不幸至于感受其光而得病,或癫狂,所以“月癫”这句话,自古就传留下来了。

英国古历说:“于月升时宰猪,烹其腌肉,必当较佳。”

希腊有一位科学兼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已经发其端倪。二千余年以前,这位大哲,早就观察到,而且纪录过,说地中海有某种贝类,在一种月象下,长得瘦瘠,而在他种月象下,却甚肥硕。[26]

在冠丹的描述中,这几种古老的关于月光能力的说法基本上都是能够为科学所证实的。a江绍原特别注意到了冠丹的研究,并特别提及《吕氏春秋》中的一段记载:“月,群阴之本也。月望则蚌蛤实,群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群阴亏。夫月形乎天,而群阴化乎渊。”参见江绍原:《民俗与迷信》,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第177页。由此,在民俗信仰中,月光有着某种奇特的“神力”也就不足为奇了,中秋月下制作的皮影应该也就更具有灵性。

结 语

此前,学界在分析民间皮影艺人拜唐明皇为祖师的原因时,较多认为主要是“借帝王以自重”,与唐代戏弄盛行颇为相关[27],并多是循行“大戏”班子之成例,直接借用“大戏”祖师而来。但是,如果把影戏拜唐明皇为祖师之事与中秋节的起源传说一并考察,则或许还应该有唐明皇与杨贵妃故事盛行之重要原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言:

《长恨歌》为具备众体体裁之唐代小说中歌诗部分,与《长恨歌传》为不可分离独立之作品。故必须合并读之,赏之,评之。明皇与杨妃之关系,虽为唐世文人公开共同习作诗文之题目,而增入汉武帝李夫人故事,乃白陈之所特创。诗句传文之佳胜,实职是之故。[28]44

白居易、陈鸿之前,唐明皇与杨贵妃之事已为文人习作诗文的题目,则可知其事流传之广。白居易《长恨歌》与陈鸿《长恨歌传》仿汉武帝李夫人事增天上之事,则进一步扩张其影响力,使其成为“当时之人所极欣赏,且流播最广之作品”,甚至“历千岁之久至今日”,“仍熟诵于赤县神州及鸡林海外‘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28]1汉武帝李夫人事在后世中流传不广,几乎可称之为影戏行业的“内部知识”,外人知之甚少。然而,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却几乎人尽皆知。因此,可以推论,民间皮影艺人拜唐明皇为祖师,可能还有明皇与杨贵妃故事的原因。

作为唐明皇与杨贵妃故事的另一个重要民俗成果的中秋节,其在皮影戏拜唐明皇为祖师中的作用目前尚不可具体衡量。但是,中秋节演《唐明皇游月宫》之戏与“夜作皮影”之俗则可能对唐明皇的影戏祖师地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拜唐明皇为祖师也同样会进一步强化中秋节演皮影戏《唐明皇游月宫》与制作皮影的民俗特性。总之,中秋节与皮影戏二者由“明皇故事”而起,都有以唐明皇为中心的祖师传说与崇祀习俗,与中秋搬演皮影戏《唐明皇游月宫》、“中秋夜作皮影”等民俗活动存在着特别的互动关系。

猜你喜欢
唐明皇月宫祖师
“月宫”过“一天”,人间过多久?
欢迎来到月宫“重庆站”
军事文摘(2023年12期)2023-06-12 07:52:38
达摩祖师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6
张九龄智谏唐明皇
老友(2018年11期)2018-11-22 11:22:22
月夜偷曲
小小说月刊(2018年3期)2018-03-20 17:56:14
我要去月宫
祭拜戏祖唐明皇之祭文简释
中华戏曲(2017年1期)2017-02-16 07:10:16
月夜偷曲
故事会(2017年3期)2017-02-09 16:19:56
“在最坏时候,懂得笑,哭得出”Wywan笔下的祖师奶奶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29:35
张爱玲祖师奶奶的音乐世界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2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