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探析

2019-10-31 08:57吴应贤
世纪桥 2019年7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脱贫攻坚精准扶贫

吴应贤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中国较为庞大的贫困人口,不惧困难,直面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扶贫、脱贫的方针政策。新时代精准扶贫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旨归,以“精准”为核心要义,遵照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科学方法,创新扶贫观念和实施路径,坚持观念脱贫的首要任务,因地制宜谋发展,重点解决教育贫困的难题,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综合施力,最终形成巨大合力。因此,新时代富有特色的中国脱贫模式,不仅推动了我国反贫困事业的发展,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切实保障和改善;更为其他国家的脱贫工作提供有益借鉴,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7-0072-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改变无疑肯定了我国现代化发展成就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然而,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现有的发展情况还存在许多短板。如何顺利完成脱贫任务,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就是我国步入新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对此,坚持新时代精准扶贫要求,以现实状况为依据,贯彻落实各项扶贫工作,是当下我党带领人民赢得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

一、以“精准”为核心开展扶贫工作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就一直处于进行状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将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在对我国贫困问题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深入阐述了精准扶贫的六个要求。第一,扶持对象要精准。“扶持谁”是开展扶贫工作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只有准确找出需要帮扶的对象,才能够“对症下药”,才可以“药到病除”。在扶持对象确定的过程中,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县、乡、村的层面,而要严格把关,精确到一家一户和一人,找出“穷根”,靶向治疗。第二,项目安排要精准。改变以往“只输血不造血”的暂时性扶贫观念,因人施策,因地制宜,对接符合实际发展状况的扶贫项目,利用当地既有的资源、能源、人员等发展优势,开阔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实现脱贫致富的可持续性。第三,资金使用要精准。在原有的为困难群众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基础上,实现扶持资金的合理化安排。不能只满足于困难群众的一时温饱,而要将资金投入对接项目,尽快实现“以钱生钱”,持续发展的脱贫致富之道。第四,措施到户要精准。无论是项目对接还是资金安排,都要确保扶持工作落实到每一户,每一人。在工作过程中,扶贫工作者要耐心细致,及时解决困难群众面临的难题,帮助其转变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第五,因村派人要精准。扶贫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大工程,所面对的对象又是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困难群众,这就需要相关负责人具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与使命意识,深入困难群众,时刻以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六,脱贫成效要精准。从帮扶的对象上来看,要保证每一位处于标准线以下的困难群众成功脱贫;从脱贫的方式来看,脱贫是主动性的谋发展,而不是被动的要求发展;从脱贫的时效来看,中国的脱贫是“一劳永逸”的,而不是一时的或暂时的。“六个精准”超越了以往粗放型的扶贫模式,将扶贫对象锁定到个人,以困难群众的现实需要为根本遵循,以科学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为引领,按照“五个一批”(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异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整体思路循序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为2020年顺利完成脱贫任务架构坚实基础。

二、以扶志与扶智相结合为主要方式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想使脱贫任务顺利完成,就先要摆脱落后观念。对于困难群众来说,他们大都处于贫困地区。由于交通的闭塞,信息的不畅,生产力和文化等方面的欠发达,困难群众的思想普遍落后。面对长期贫困的生活状况,他们一味地固守陈规,安于现状,不懂得“发展才是硬道理”,无法合理利用自身优势,更新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仅仅靠政府或社会救济,困难群众就永远逃不开贫穷的恶性循环。因此,在确定帮扶对象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转变他们的落后思想,降低他们对于外力救助的依赖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脱贫工作中来,逐渐培养他们摆脱贫困的自觉性,使“群众自己发展自己”成为常态。

首先,扶贫须先扶志。人无志不立,想要干成事,干成大事就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就要勇于思考,敢于行动。与困难群众贫乏的物质生活相伴随的是长期难以扭转的“精神贫困”,不敢想、不愿干是导致广大贫困人群无法彻底摆脱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想使困难群众从根本上摆脱贫穷的现状,就要转变他们的惰性思维,弱化贫困意识对他们的困扰,培养他们对于发展的自信心,树立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观念,激发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斗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扶志的重要性。201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到甘肃看望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群众,他一方面郑重承诺政府“一定会给乡亲们更多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也希望“乡亲们要发扬自强自立精神,找准发展路子、苦干实干,早日改变贫困面貌”。[1]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在湘西考察时语重心长地强调“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2]2015年在“減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明确阐述了扶志的重要性,他说“我们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2]

其次,扶贫更要扶智。这里的“智”和“愚”是相对的。由于长期以来落后的生活状况,困难群众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要改变愚昧落后的思想,就要发挥教育的重要作用。2015年4月1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在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3]此外,除了义务教育的配套设施要跟上,贫困地区的教育扶持还应该向职业教育培训方向倾斜。教育的对象不仅要面向孩子,还应该包括有劳动能力但无专业技能的成年人,与其被动借助外力输血改变一时的贫困,不如加强贫困地区自身的造血能力。结合当地的特点,发挥优势,在帮助他们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改变原有的低附加值的劳动方式,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增加他们的劳动技能,从根本上提高其自我脱贫致富的能力。

最后,发挥文化扶贫的助力作用。扶贫要注意“内外兼修”,既要重视外在力量的凝聚和整合,也要注意内在力量的激发和调动。文化扶贫就是要在加强贫困地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完善其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上双管齐下,培养他们谋求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帮助贫困地区早日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脱贫。文化扶贫是精准扶贫一大创造,也是脱贫攻坚的必由之路,因此在文化扶贫过程中,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文化扶贫意识,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导扶贫开发。以当地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现实需要为准,丰富地区文化活动,加强贫困地区文化建设,从而提升贫困群众的整体素质,振奋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此外,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人民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推进文化扶贫,就要坚持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的知情权和参与度,创造贫困群众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成就感,通过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扶贫脱贫。

三、因势利导转观念,因地制宜谋发展

和现代化城市的快速发展相比,中国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就显得较为落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一而论,但归根究底,是当地村民没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回顾那些已经成功实现脱贫地区的历史,我们就可以发现,贫困地区只要能够改变发展思路,敢想敢干,终究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披露的数据来看,按照每人每年2 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截止2018年末,我国的贫困人口为1 66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978年的97.5%降低到1.7%。在脱贫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就脱贫目标而言,要想在2020年实现两个“两个确保”,即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就意味着每年要减贫1 200万人,每个月要减贫100万人。就脱贫的对象来看,这些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特困区,基础条件差,开发成本高,难度相当大。可以说,当前的脱贫攻坚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如果仍旧按照惯性思维,因循守旧,脱贫目标根本无法如期完成。

因此,对于这些特困地区,首先要摆脱传统发展观念和生产体制的桎梏。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经历为例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时,就致力于发展生产,注重向先进地区学习,使乡亲们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80年代在河北正定县工作期间,总书记又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带领正定人民一举甩掉“高产穷县”的帽子;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在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时,又积极推动扶贫开发的探索与实践,形成《摆脱贫困》一书,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等许多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为各地形成独具特色的扶贫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借鉴。

其次,在调动起困难群众发展进步的积极性之后,要注意发挥当地优势,研发地方拳头产品,培育特色发展模式。例如:江苏省睢宁县沙集鎮东风村,以互联网为依托,从2010年开始在网上销售家具,目前形成了“农户+网络+公司”的家具电子商务模式;山东博兴县湾头村依托草柳编产业优势成为“淘宝村”的典范;贵州省印江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因推行“绣花式”产业精准扶贫而形成的“印江经验”;贵州省塘约村成立专业合作社,实行多业并举的“组织起来扶贫”模式;河北平乡县“三级龙头一起扶,手拉着手奔小康”等,都抓住了当地发展的“牛鼻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最后,加强区域合作,优势互补,实现社会共同富裕。为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精神,着力推动县与县精准对接,国务院扶贫办在扶贫日活动期间正式启动“携手奔小康”行动。截至2017年1月,共确定东部地区267个经济较发达县(市、区)与西部地区390个贫困县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双方在经济、人才、教育、卫生、科技等方面广泛展开合作,并在帮扶规划和帮扶内容方面不断深化和完善。东部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红利的受益者,在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冲刺阶段的关键时期,理所应当地承担起帮扶和引领的责任。此外,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以共同富裕为根本旨归,脱贫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前提,要求我们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必须同舟共济,全力以赴。这也需要发达地区发挥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带动贫困地区发展,东中西部相结合,取长补短,创新发展模式,形成发展合力。

四、综合施力,合力构建扶贫大格局

扶贫济困是我们中华民族一贯的传统美德,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困难群众更是我们重点帮扶的对象。对此,不仅是党和政府要全力以赴,社会和公民也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首先,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战略。精准扶贫,是打赢新时期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进推进上下实工、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5]就扶贫方向而言,从中央到地方,要把“精确滴灌”的精准理念切实落到实处,提高脱贫攻坚的精准度和有效性,“瞄准特困地区、贫困群众、特困家庭,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家庭”。[6]要继续选派好驻村干部,整合涉农资金,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就脱贫目标而言,明确党中央对于2020年脱贫攻坚的“两个确保”目标,坚持脱贫摘帽成熟一个摘一个,切不可急于求成,急躁冒进。就扶贫的机制而言,要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察制度,加强问责制度,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增加扶贫绩效在干部选拔中的比重,坚决打击虚假脱贫、数字脱贫。就扶持资金而言,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各项惠民项目要向贫困地区倾斜,发挥金融资金的引导和协同作用。通过各种举措,形成支持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强大投入合力。

其次,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构筑社会扶贫网络。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规划中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仅靠政府的力量是难以如期完成任务的。因此,要广泛吸纳社会力量,让更多的社会资源转化为扶贫资源,发挥好社会在“三位一体”扶贫大格局中的辅助性作用。对于企业来说,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兼顾社会效益,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支持和产业帮扶,增加就业岗位,培养贫困地区人民的就业技能,助力政府完善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社会团体来说,要继续深入贫困地区,以困难群众的现实需求为基础提供直接帮助;依据调研情况,积极为政府建言献策。对于新闻媒体来说,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及时反馈扶贫信息和脱贫成效,讲好扶贫故事,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助力扶贫考核,为扶贫脱贫把好质量关。

最后,全民参与,形成扶贫大格局。在扶贫开发的过程中也不能小觑个人力量。要坚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扶贫济困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助力的社会氛围。从城市到乡村,从社区到个人,要树立帮贫扶困的意识,力所能及地捐款捐物,并以实际行动弘扬和传播扶贫济困的理念。青年一代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同样也是扶贫开发的后备军,要时刻肩负历史使命,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相结合,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不畏困难,积极投身扶贫一线,做好新时代的合格青年。

结语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能否如期实现既定的脱贫目标,不仅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已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精准扶贫,动员全国的扶贫力量,形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扶贫格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绝不落下一个贫困地区,绝不忘记一个困難群众,众志成城实现脱贫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课题组.习   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中    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2]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      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M].北京:人民    出版社,2015.

[3]习近平.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   小组第十一次会议[N].人民日报,2015-04-02.

[4]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8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2019-03-01.

[5]何毅亭.以习近平通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   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6]曹立,石霞.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M].北京:人民    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脱贫攻坚精准扶贫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绵薄之力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