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贵
摘 要 青海省是多民族聚居地区, 传统民居是构成青海历史上特有的多民族文化并存和相互融合的文化现象的物质载体.新时期青海省大量的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已经或将消失在城镇化的浪潮中,研究保护机制是传统文化、传统建筑特色亟待拯救挖掘的需要。
关键词 青海 河湟民居建筑 发展 保护 机制
中图分类号:TU241.4文献标识码:A
1河湟民居建筑风格保护的意义
(1)河湟民居是各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也是多种文化的聚集之地。省域主要区域大都延续和保持着各自鲜明的民族习俗和文化特色,从而构成青海历史上特有的多民族文化并存和相互融合的文化现象。传统民居就是其典型代表。反映在“民居”上,便是各个民族在继承自己本民族的建筑艺术的同时吸收他民族的建筑艺术,表现出历史上青海个民族之间文化的互相融合。
(2)河湟民居产生背景广泛。“河湟民居”概念除了指青海各地老莊廓外在形式外还包含民居的格局、材料、体现的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河湟民居是当地百姓几百年来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具有深远历史背景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综合下的地域文化。
(3)河湟民居是地域文化的载体。青海传统河湟民居是承载着青海记忆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与其生生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它反映了高原独特的地域气质与丰富的人文情感。传统河湟民居建筑本体是物质文化,建筑所寄居的人所具有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家族渊源等等,所蕴含的信息都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4)新时期青海省城镇化浪潮中传统文化、传统建筑特色亟待拯救挖掘的需要。青海传统河湟民居不仅是当地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青海本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反映当地建筑技艺的同时,给予当地人民的是历史记忆,是厚重鲜活的精神文化。青海省城镇化水平将逐年提高,大量的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传统营造技术将消失在城镇化的浪潮中,传统民居的保护研究、凝练青海建筑风格的工作迫在眉睫。
2河湟地区民居建筑建设原则
河湟民居建筑风格传统影响的传统地区大致覆盖青海东部地区、沿湟水河和黄河流域,是一种地区各民族长期文化交融、技术交流、互相影响形成的建筑风格。其特征主要集中在建筑风貌上,也是在各种影响因素的影响中不断发展的事物,因此为了保护这种传统的建筑风格应该制定一系列的保护建设原则,对未来青海乡村地区民居建设风格做控制。
(1)可持续发展原则。传统河湟民居建设过程应结合青海省美丽乡镇、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建设等项目载体,着眼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统一,适应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体现青海传统风俗和地域文化,注重发展阶段的特点特色特征,防止和“千村一面”,使我省城乡建设的当前和后续发展呈现可持续态势。
(2)可操作实施原则。针对各城乡建设项目载体实施而制定相应传统居住建筑和河湟建筑风格保护、开发计划,避免贪大求洋,在规划、策划、定位环节严格把控。科学编制河湟建筑风貌规划,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分批实施的思路,先规划后建设,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逐村推进,努力打造精品项目,注重后续的可实施性与可借鉴意义。
(3)可思考可回头原则。针对城乡建筑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定位与实施初期要制定相应的机制与预备方案,保证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有矫正的余地和相应的方法,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导致的青海各地城乡传统河湟风貌区域和民居建筑遭遇建设性破坏。
3研究与发展机制的建立
建立专门的工作管理机制。依托青海省住建厅等建设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本省传统民居研究、保护工作。可以依托省住建厅牵头成立青海省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保护专家委员会,通过委员会的工作,大力宣传青海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保护的重要性,让广大群众了解传统民居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更好地处理好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
建立对地域民居原型的研究工作机制。对青海各地乡村民居中传统建筑功能类型、平面、形态构成等种类进行研究。探究它们的传统建筑形制、构造、材料、工艺等特点突出,地域、民族特色,工艺水平等。对于传统建筑装饰具有典型地域或民族特色,传统家具和陈设留存完整的进行深入研究。从中寻找特色民居的原型,用以指导各地特色民居建造。
建立地域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是河湟建筑传统文化能持续长久发展的关键。一是依托地区高校培养传承本土河湟文化的专业技术人才;二是积极培训现有地方建设行业人才。这些人才可以对河湟民居建造技艺进行保护、传承与创新,使传统建筑文化“续香火、不断传”。
4结语与展望
青海地区河湟民居建筑风格保护机制研究基于国内地区文化、建筑传统的建设的回顾、立足于青海省城乡发展的具体现状、影响要素等分析研究。它的意义在于首先站在物质遗存和文化传承的理论高度重新认识河湟民居;其次立足于青藏高原的视野、探索了基于高原特色民居建筑的建设目标,很多深入的研究和具体的工作仍然等待着我们继续探索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