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瑶
摘 要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中的重要组成,也是贯穿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借助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培养语感和丰富认知,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提供奠定基础。鉴于此,本文针对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通过探索高年级阅读教学重难点问题,从而形成具备多样性与有效性的教学方法,以促进教学效果的发挥和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小学 高年级 阅读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拓展性与实效性,以便最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科中的主要内容,对于学生语文知识的拓展极为关键,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涉及到阅读教学中的习作及课文理解范畴,使阅读教学的内涵更加深刻,如何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彰显创新的阅读教学方法,成为广大教师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1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
1.1多元教学目标的确立问题
小学语文是教学中最主要的课程之一,而其中的阅读教学又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习作被视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随着学生年龄和年级的变化,阅读教学的目标也在不断深入,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包含了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知识的积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等,而这些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漫长且细致的过程,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结合教学目标,打造多元化的教学思路,从而在融合视域下加快教学目标的实现。
1.2学生阅读能力拓展的问题
随着学生进入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内容也更加的丰富,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也进入了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内的阅读教学,更加侧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自主阅读及阅读理解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以科学的方式进行引导,是教学实践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同时,阅读教学不仅局限于阅读的理解,还需要向语文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延伸,使阅读教学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也对高年级阅读教学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
2提升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策略
2.1结合教材资源,引导学生阅读
语文教材是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礎,更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权威教学资源。教师应立足于现有的语文教材,深入研判阶段性的教学目标,将学生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及评价能力纳入教学范畴,让学生能真正的认识到阅读的内涵,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小学生高年级阅读教学包含朗读、默读、精读及略读等内容,并且全面贯穿于阅读教学之中,因此,在实施阅读教学中必须要加以融合,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例如,在第十一册的《秋天的怀念》中,要结合不同的阅读方法,让学生从阅读中理解作者要怀念的是什么?母亲爱花,为什么侍弄的花全死了?为什么对“跑”、“踩”特别敏感?她最挂念的是什么?让问题成为阅读教学的引领。
2.2利用微课资源,引导学生思考
微课作为信息时代发展下的产物,被广泛应用于实践教学之中,并且依托其简洁、精炼、全面的教学形式,受到了社会的青睐。对于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而言,微课的应用同样具有较大优势。一方面,利用微课帮助学生掌握阅读重点。受制于传统课程的时间限制,很多时候教学重点转瞬即逝,无法让学生全面的记忆,而微课的制作中可以将重点内容加以归纳、总结和记录,让学生获得随时复习强化的资源,更能够在微课的学习中让学生产生全面的思考,更加深入的对阅读内容产生理解。例如,在第十二册的《嫦娥奔月》阅读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微课将其转化为动态的教学方式,在微课中融入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视频,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课文脉络,同时对故事产生自己的理解。而后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将枯燥的文字转化成生活的叙述,并在阅读中大胆的思考与相像,以还原神话故事传统的魅力。
2.3丰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实践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从这一阐述中可以看出,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体现在理论中,还需要注重课堂实践,真正使阅读教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既要不断提升学生能力,还要搭建丰富的展现平台,帮助学生将阅读教学成果加以应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例如,在第十二册的《两小儿辩日》的阅读教学中,借助课文本身的逻辑特点,可以营造出活跃的阅读教学情境,让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进行演绎,利用实践舞台拓展教学方式。
3结语
总之,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对语文素养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将成为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因此,在实践中应当加大对阅读教学的探索,丰富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内容、借助教学工具等,最终从根本上提升阅读教学的水平,促进学生的阅读素养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明贵.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7):39-40.
[2] 田春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06):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