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动
摘 要 《西游记》中取经的师徒四人无疑是该书的主角,但玉帝这个在民间极具信仰且于《西游记》中被提到颇多的配角也十分值得一谈。近年来,由于影视作品及其他因素影响,玉帝给人的印象与原著中塑造的形象大相径庭。本文通过文献法,对玉帝进行概述,分析《西游记》原著中玉帝的处世智慧,旨在还原玉帝真实形象,扭转读者对玉帝形象的误读。
关键词 《西游记》 玉帝 处世智慧 分析
中图分类号:I253.5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西游記》,为明代作家吴承恩所著,主要叙述的是唐僧师徒一行前往西天向如来佛祖求取真经的故事。在经历千辛万苦,跨过艰难险阻的十万八千里后,师徒四人终于面见真佛,求得真经,最终“径回东土,五圣成真”。书中刻画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如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这些都是《西游记》的主要人物。当然,其他人物形象也刻画得十分成功,如玉帝。如今,《西游记》改编的电视剧和电影已不下十部,其中的人物、情节、主角、配角等都让人难以忘怀。可以说,中国四大名著中,《西游记》是真正达到妇孺皆知的境界的。
不过,近年来,由于影视作品传播等因素,玉帝给人的印象几乎都是昏聩无能、胆小糊涂的。但是,结合《西游记》原著并加以分析,不难发现,玉帝并非如此不堪。
1《西游记》之玉帝概述
《西游记》中的玉帝是万物之灵的代表,是三界的至尊。而天地人三界中,臣子们无论有什么事,事无论大小,都可以上报与玉帝。而无论是从天庭还是人间或地府,玉帝都会给出一个解决方案,并指派应付和处理事件的人。玉帝行使的职能与皇帝无异,事无巨细皆可管理。但是,这不能成为玉帝能够统领三界、仙佛来拜的真正原因。首先,玉帝没有十分听命于他的强大力量,只有薄弱的“粉丝”力量,如不堪孙悟空一击的龙王、冥王和十万天兵。再者,玉帝本身实力是受质疑的。《西游记》中,不曾看见玉帝武力的彰显,反而是孙悟空、二郎神、观音菩萨、如来佛祖等表现非凡,连给玉帝炼丹的“道祖”——太上老君都是擒住孙悟空的主力。当然,如来在《西游记》的第七回说过,玉帝从小就开始修炼,而且还经过了很多的劫数,每个劫数十二万九千六百年。由此可见,玉帝的资历着实不凡。起码比才出生没几年就敢和天庭对抗、欲为“齐天大圣”的孙悟空强太多。但“劫多岁高”这个砝码会是玉帝成为三界之主的金身吗?应该不是,不然太上老君就不会给玉帝炼丹,侍候玉帝了。那么,玉帝是凭什么能耐成为三界之主并成功捍卫其统治地位的呢?愚以为,玉帝“三界之主”地位的得来不是偶然,而是玉帝拥有不凡的处世智慧。
2玉帝的处世智慧
前面已经分析,玉帝直接掌握的实力、自身的力量或资历(岁数等)都不足以支撑他成为三界之主;玉帝能成为三界之主,绝非偶然,是其出色的处世智慧起到关键作用。
2.1从善如流
玉皇大帝有一个和我们熟知的历代明君皆有的优点——从善如流。古往今来,中华大地已培育出众多从善如流的明君,当时的朝代在他们的带领下走向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富强昌盛。而千古明君李世民更是从善如流的代表,最著名者非其与臣子之事例莫属。玉帝这一点十分像李世民,因为玉帝对进言的这些人的建议均采取一种“只要合理,皆能应用”的态度。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玉帝对太白金星的建议的态度。在《西游记》第三回中,孙悟空因“龙宫夺兵”和大闹地府被龙王和阎王“起诉”,玉帝闻之已有“降妖”之意,但太白金星的“招安”之策,玉帝“甚喜”,最后“依卿所奏”。第四回中,孙悟空给自己安了个“齐天大圣”的名号,孙悟空的年岁及其本领,有何资格以此为号,二郎神的本事和孙悟空相当或比其更佳,也只称为“小圣”,所以,“齐天大圣”的名号实乃是对天庭的大不敬。而且,他还打得十万天兵天将落花流水。此时玉帝也是气恼至极,“着众将即刻诛之”,这时,太白金星又出来调解了,还是提出招安之策,给孙悟空来个有名无实、“有官无禄”的空头衔。玉帝闻其言,想到孙悟空不惧十万天兵天将的实力,多了份思索;再者,一个空名即可招安,少了烦恼,赢得人心,顺着台阶下又能显得慈爱待人,即“依卿所奏”,十分善于听取属下的建议。尊重,是极好的品质和美德,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远不是独断专行可以比拟的;除了尊重,更多的还要试着理解, 上位者总揽大局,大致了解下位者心里所思所感,下位者察言观色,捕捉上位者所透露出来的信息,上下之间,心有灵犀,遇事即可一点就通。虽然地位不对等,但君君臣臣,即是相辅相成。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从善如流,领导要了解下属,明白下属不是领导的牟利工具,而是有血有肉的共生者、合作者。玉帝的从善如流,不止是对他人意见的有效接受,更是对他人表现和心意的接收,而作为玉帝的下属,对于领导的这种做法,是十分高兴的,谁都希望自己合理的意见能被领导采用,这样不止能为大局做出贡献,同时这也是领导对自己能力的认可。
2.2先礼后兵
“先礼后兵”出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当时曹操兵围徐州,徐州太守陶谦见事紧急,急忙向仁义满天下的刘备求救,刘备、关羽、张飞等人杀进曹兵重围,奋力杀出一条血路,进入徐州。在商议退兵之策时,刘备说要写一封信给曹操,劝他退兵,如不退兵,再战不迟。曹操看完刘备写的信,大发雷霆,说刘备算什么,竟来教训我。于是命令把送信人拖去斩首,杀杀刘备的威风。曹操的谋士郭嘉说,刘备不远千里赶来替人解围,先是以礼相待,退兵不成才再用兵,这在道义上已是占了上风。这时来人报道吕布进攻濮阳,曹操为了避免兖州丢失,从徐州撤兵。礼,是礼貌;兵,即武力。指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通,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其实是不占理的。反而是玉帝,对孙悟空一再以礼为先。《西游记》第一回,悟空出世,惊动了玉帝,而玉帝根本没有要收拾孙悟空的意思,反而说他产于天地之精华,让大家不要大惊小怪。后来,孙悟空听取老猴的建议,为寻到趁手兵器,直闯龙宫,强取豪夺定海神针,还厚颜无耻地要了一件和神珍铁搭配的衣服。而后,更是为了私欲,大闹地府,勾销生死簿后一路打出幽冥界,好不嚣张得意。龙王和冥王上奏玉帝,拉开了天庭和孙悟空的斗争序幕。玉帝和众仙并没有做错什么,反而是孙悟空的不法行为和私欲太盛让人觉得其甚是粗鲁。针对孙悟空的不法行为,玉帝虽有“降妖”之意,但最终还是听取了太白金星的意见并没有与其计较,之后孙悟空还得以官封弼马温。玉帝分明是以怨报德。半个多月后,孙悟空不满官职太小,反出天宫,欲为齐天大圣。孙悟空何德何能,才半个多月就想升大官,而且竟敢自称“齐天大圣”,此实是对天庭的挑衅。这时,玉帝才遣兵“擒拿此妖”。因初次出兵不利,加上太白金星的意见,遂封孙悟空为“齐天大圣”。其实,包括第二次对孙悟空的讨伐,玉帝也是“先礼”——认可孙悟空为“齐天大圣”的,而“后兵”是因孙悟空偷吃蟠桃,戏弄神仙,大乱蟠桃会,还偷走太上老君的仙丹,才招致玉帝和众仙的愤怒,惹来杀身之祸。先礼后兵,是统治者的一种自信与怀柔,有时更是一种策略,掌握好“礼”与“兵”的关系,往往是战争胜利的关键。
2.3有礼有节
“有礼有节”也是玉帝的处世智慧之一。礼节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不用太多言语,一举一动,皆能令内心深处的那份温和展露出来。古今中外,令多少仁人志士折服的不是统治者的才干,而是其令人好感倍增的礼节,将心比心,懂得尊重,才能更好地赢得尊重。通篇《西游记》,玉帝待人从来都是温文尔雅,很少发怒,除了骂孙悟空几句,就没说过脏话;玉帝从不盛气凌人,很会放低身段,如来和观音等高层去见玉帝时,玉帝往往是出门相迎,做足礼数,给足面子。对待为其炼丹的太上老君亦如此,并不把他当作自己的下属,反而是礼遇有加。就算是曾经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当其取经路上遇到麻烦时,玉帝也是不计前仇,不吝相助。如真假美猴王一事中,真假猴王找玉帝辨真伪,玉帝即令托塔天王李靖用照妖镜欲辩出真假,虽然还是没能揪出假猴王,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玉帝的有礼有节与不计前嫌。古往今来,待人以礼节,不管是运用在较己弱小者还是作用于较己强势者,其作用都是不容小觑的,拉拢弱者人心,强者面前屈膝,无论哪种,均能达到不错的效果。由此看来,玉帝,无疑是一位有数的政治家。
2.4执法严明
笔者说玉帝执法严明,似可在《西游记》中找到不少事例进行反驳。大概有“天蓬元帅调戏嫦娥被贬为猪”、“卷帘大将失手打碎琉璃盏被罚下流沙河”以及最能证明玉帝不人道的“凤仙郡祈雨”等事例。但一一仔细分析,实则不然。以“天蓬元帅调戏嫦娥被贬为猪”为例者称,天蓬元帅因醉酒调戏嫦娥被罚为畜生太过不仁。确实,以此为论,相比于“楚庄王绝缨”,玉帝的做法实在不甚明智。不过,《西游记》中并没有说猪八戒是被“贬为猪”的,书中所载的是“贬天蓬元帅下凡尘”,“错投猪胎”是天蓬元帅不小心的结果,与玉帝并无直接关系。对于“贬天蓬元帅下凡尘”这样的处罚,应算合理。“贬为猪”的说法纯属臆造,由此而说玉帝不仁,明显是不明是非。以“卷帘大将失手打碎琉璃盏被罚下流沙河”为例者称,卷帘大将只是“失手打碎”琉璃盏,就被“打八百,贬下界来……又教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我胸胁百余下方回”,过于残酷。对于此种观点,笔者以为,卷帘大将打碎的琉璃盏,究竟是何物,我们不曾得知,如果是“国之重器”级别的宝物,就算是无意为之,也难逃处罚。以此而认为玉帝不仁,有失偏颇。至于以“凤仙郡”为例者称玉帝因凤仙郡侯对他个人“不敬”而罚“凤仙郡三年不雨”,造成“富室聊以全生,穷民难以活命”,其残忍无道可见一斑。笔者认为,持这种观点者,是对小说的误读。小说中写的是郡侯“触犯了上天”而被罚,而不是“不敬玉帝”而被罚。如果是不敬玉帝一个人,玉帝因此而怒,公报私仇,则玉帝确实是徇私枉法,残酷无道,但凤仙郡侯不敬的是“上天”,这就不仅是玉帝一个人的事了,而是关乎天上众多神仙的大事了。况且,当“凤仙郡侯”得知自己的过错并改正之后,玉帝即传旨下雨。可见,玉帝的执法是“严”和“明”的。
3小结
通过对玉帝的概述和其处世智慧的分析,可知玉帝非但不是“昏君”,而且还是一位“明主”。对于部分人认为的玉帝是“昏君”,或是另一部分人认为的玉帝是“明主”,在此已算给出一些也许不太成熟的答案和分析。研究玉帝的处世智慧,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均有裨益。特别是人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拼的已不是身体素质,而曾经引以为豪的智商亦不那么耀眼,管理和统治的智慧在于相处之道和处世智慧。有人的地方就会形成团体和社会,置身其中,不妨掌握一些处世的智慧,这样,于人于己,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 (明)吴承恩.西游记[M].长沙:岳麓书社,2012.
[3] 張梦逍.图解道教[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14.
[5] 宋学达.《西游记》玉帝形象补论[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27(04):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