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锐风电科技风电机生产车间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历届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守望相助、砥砺奋进,内蒙古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华丽蝶变,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建国初期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是工业发展的奠基阶段。先后实施了四个“五年计划”,诞生了新中国第一辆坦克、第一门高射炮,工业门类基本形成,工业体系初步建立,到1978年工业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农牧业,实现了由农牧业大区向工业大区的历史性转变。第二个阶段,从改革开放到2001年,是工业的稳步发展阶段。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工业发展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形成了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具有民族和地区特色的工业经济体系。第三个阶段,从2001年到2011年,是内蒙古工业高速发展阶段。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实施资源转换、开放带动等重大战略,形成了全区上下抢抓工业、主攻工业热潮,工业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其中2003年到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都保持在20%以上,除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全国排名第二外,其余6年增速全国第一,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第四个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工业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现代能源经济,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取得新进展。
70年来,工业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突出表现是发展快、规模大、竞争强。一是发展快。工业增加值从建国初期不到1亿元,到1960年突破十亿、1991年突破百亿、2004年突破千亿,到2018年达到548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21.1%。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总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由建国初期8.1%上升到2018年的31.7%。2018年,全区工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的比重达到58.2%。今年1-7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二是规模大。与建国初期相比,原煤增长450倍、发电量增长5438倍、粗钢增长68倍、钢材增长1284倍、水泥增长950倍、化肥增长875倍,智能电视、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组件、化学药品、生物制剂等产品从无到有、蓬勃发展。三是竞争强。内蒙古的乳肉绒粮糖、煤电气、稀土石墨、光伏材料等产业在国家经济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加工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2018年,原煤、稀土化合物、甲醇、电石、铁合金、聚氯乙烯、单晶硅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分别达到26.1%、56.7%、20.4%、36.6%、23.1%、20.6%、31.9%。
70年来,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驱动发生历史性变革,发展质量明显增强
一是工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到2018年,全区规模以上非煤产业增加值增长9.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2%。煤炭、电解铝、电石、甲醇、稀土、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分别达到38.4%、57%、79%、83%、80.6%、62%。二是新兴产业培育取得新突破。2013-2018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3%,高于工业平均增速5.4个百分点。稀土化合物、多晶硅、单晶硅等产能、新能源电力装机容量、大数据服务器装机容量处于全国前列,稀土磁性材料产能全球第一、风力发电量全国第一,稀土钢、高速钢轨系列产品走出国门,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三是创新驱动取得新突破。截至2018年底,拥有国家和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171家,主持和参与制定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971个;自治区重点工程实验室达到159家,高新技术企业753家,院士专家工作站17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55个,众创空间225个。四是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42.9%和31.7%,工业降耗对GDP能耗下降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全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企业达到89家,绿色发展新动能不断提高。五是现代能源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全区投运16条超高压、特高压外送通道,合计外送电能力达700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装机达4059万千瓦,占全部装机的33%。天然气产量达243.6亿方,占全国总产量的1/6。已建成煤制油产能124万吨,2018年产量103万吨、居全国第二;煤制气产能17.3亿立方米,2018年产量15.7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神华108万吨煤直接液化项目是世界首套煤直接液化生产线,伊泰16万吨煤间接液化项目是国内首套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间接液化生产线,中天合创140万吨烯烃、久泰100万吨甲醇、亿利120万吨乙二醇均属国内最大单套生产装置煤化工项目。
70年来,信息产业突飞猛进,数字经济成为工业经济主引擎,工业经济新动能持续增强
建国之初,电话不足百部,通信几乎为零,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算起到2018年,全区电信业务总量由0.42亿元上升到1267亿元,增长了3017倍。全区100兆以上宽带用户占比达到82.9%,位列全国第三。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获批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全区数据中心装机能力已经突破112万台,形成了和林格尔、乌兰察布、鄂尔多斯等大数据产业基地。5G商用启动建设。2018年,全区“两化融合”对标企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覆盖,数字经济总量达到3600亿元,就业人数达286万人,成为带动自治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70年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多种经济成份协同发展,工业经济后劲不断增强
一是民营经济异军突起。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1980年2181户,发展到2018年的192.3万户,占全区市场主体总数97.6%,创造了全区58%的城镇就业、63%的生产总值、70%的税收收入、75%的外贸进出口和94%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二是企业规模不断做大做强。建国之初,全区仅有工业企业765户,基本都是手工作坊式的小企业,1980年全区仅有大中型工业企业80户,到2018年达到573户,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71.3%、利润占比达到82.7%,成为工业发展的稳定器。
70年来,产业布局逐步优化,工业区域协同发展能力逐步增强
呼和浩特成为全球重要的硅材料产业基地,包头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建成国家现代化煤电基地,鄂尔多斯和包头成为我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基地,通辽成为我国“煤-电-铝-铝后加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赤峰正在建设中国北方最大的铜冶炼加工基地,乌兰察布正在打造我国最大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巴彦淖尔成为全球最大的抗生素原料药生产基地,乌海及周边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生产加工基地,阿拉善建成世界最大的金属钠和靛蓝生产基地。2018年全区工业园区112个,园区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6%,产值超500亿的园区5个、超百亿的31个,占工业税收的87.8%,工业园区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