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丙寅
(《录井工程》杂志社 天津300280)
科技期刊是专业性强,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创新性,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的出版物,是相关专业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和学习的主要媒介。在科技刊物的文字编校工作中,对每一篇政治性、科学性和创新性都符合期刊宗旨和要求的论文,从页眉、题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到参考文献、作者简介等进行逐项检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错,通过与作者沟通、修改,使文章达到复审要求的发表条件。下面主要从严格把控内容质量关和编排质量关,提高科技期刊质量方面进行总结,同时避免类似差错重复出现,以提高稿件的编校质量。
科技论文要具有学术价值,除了研究成果的创新、推导过程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数字符号和公式的正确性外,还要求语言和文字的准确性。科技期刊编辑在进行加工整理和校对时,充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确保论文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符合出版标准。在期刊的稿件校对过程中,发现稿件内容和编排方面的问题基本一致。为避免这些问题反复出现,将编校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进行总结,以期引起作者和编者的注意,有益于提升期刊的编校质量。
题名位于文章之首,是文章的眼睛,好的题名让人眼前一亮,也更容易博得读者的青睐[1]。期刊内文章的标题有传达文意和表现主旨的作用。
编校中有时会发现论文的题目不能准确反映论文的内容。例如:来稿时作者拟定的题目是《苏里格苏 20 区块测录井关键参数结合评价储层有效性》,在编校过程发现,文章内容除苏 20 区块外,还对其他区块进行了有效性评价,经和作者就题目存在的问题交流、核实后,为了使题目涵盖文章研究和应用数据的地区、突出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介绍评价储集层有效性的方法,校对时将文章题目修定为《苏里格气田测录井参数结合储集层有效性评价方法》[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6447—1986《论文摘要撰写规则》,科技论文摘要由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 部分组成,是全文的梗概。在校对稿件时,有时发现来稿的摘要缺少这4 个组成部分中的一项或两项要素。
比如:在编辑稿件《苏北曲塘次凹阜二段致密油储集层“七性”关系研究及纵向“甜点”评价》[3]时,发现摘要只给出了研究方法和不完善的结论,缺少研究目的和主要结果等要素。编辑向作者就来稿摘要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修改意见。在与作者交流后,针对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研究成果,作者分别补充了研究目的、研究结果和结论,完善后的摘要为:
为了加深对苏北盆地次凹阜二段致密油储集层的认知,为致密油开发打下基础(目的,原摘要未体现)。应用大量岩心分析化验数据,通过开展源岩、岩性、电性、物性、脆性、含油性、地应力“七性”关系分析,建立阜二段储集层测井“七性”关系研究的综合图,开展纵向甜点的识别与评价(方法)。研究认为:阜二段优势储集层源岩品质好,为优质-好烃源岩,岩性以含云或云质泥页岩为主,微裂缝和次生溶蚀孔发育,脆性高,含油性好,阜二段“甜点”具有源储一体的特点(结果,原摘要未体现)。最终识别出2 个纵向“甜点段”,即阜二Ⅲ亚段⑤小层和阜二段Ⅱ亚段④小层。为研究区致密油气勘探的突破提供有力的地质认识支撑(结论,原摘要不完善)[3]。
修改后的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 4 部分要素齐全,符合科技论文摘要撰写规则。
关键词是基于论文的题名、摘要和正文选取标引的,是对表述论文核心内容具有实质意义的词汇[4],它既传达论文的重要信息,又作为论文的重要检索点。关键词反映论文的信息浓度高,必须做到精、准、专。在校对稿件时较常见来稿的关键词不能很好反映论文核心内容,因而需要认真审阅论文题目、摘要和正文,选取表达论文主要内容的关键词。
如《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综合录井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一文[5],主要内容是“针对琼东南盆地深水录井的多个技术难题,采用新型传感器及新一代录井系统GeoNEXT 系统有效解决了工程监测难题。运用FLAIR 地层流体识别技术有效识别低温钻井液中的轻烃组分,运用星型图面积法可对气油比进行准确评价,结合三维定量荧光录井技术可有效判断地层流体类型;运用 PreVue 压力监测技术有效监测了钻头下方地层压力情况,形成了适合琼东南盆地深水录井作业的技术组合。”一般来讲关键词在题目和摘要中都有体现,来稿关键词中的“低温油气”,不能很好地体现关键技术的应用和论文的主要内容,经与作者探讨、核实后,用能反映论文主要应用技术的关键词“琼东南盆地,深水区,FLAIR 录井,压力监测,流体识别,气油比”代替[5]。
科技期刊刊载的学术论文在科学性、逻辑性、准确性等方面可反映期刊的内容质量和学术水平。为了保证期刊质量和水平,编辑要求作者在修改论文时使用科学、准确、规范的科技名词,比如“泻湖”是曾用名,规 范名是“ 潟湖”[6];俗称的“泥浆”和“低阻油层”分别用石油天然气行业的规范名称“钻井液”和“低电阻率油层”代替。有时支撑作者观点的数据不充分或规律性不强,论文前部分的论述与后面生产应用实际相关性不强等,这些逻辑上的问题会给读者理解文章带来偏差,影响科技期刊论文的科学性和严谨性[7],对此在编校过程中要认真进行逻辑加工。
科技论文中的公式一般都较复杂,需要仔细推敲,确保其准确。在校对论文的公式时,有时发现论文中给出的公式左右两边计算结果的单位量纲不一致,这时需要编辑与作者交流公式存在的问题。如作者对引用公式不能提出正确的修正方法,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或向相关专业的专家求证,直到把隐含错误的公式修正准确为止。
在编辑《机械能指数在义和庄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集层识别中的应用》[8]论文时,作者在文中给出的求取机械能指数MSE 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MSE 为机械能指数,psm;W 为钻压,kN;Db为钻头直径,mm;Nt 为转盘转速,r/min;t 为钻时,min/m。
经审核,该公式右边得出的计算结果的单位不是上述定义的“psm”。
为了找出作者所给的机械能指数中存在的问题,请从事录井研究工作的专家进行审核。
按照专家的修改意见,与作者再次沟通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后,最终求取机械能指数公式[8]订正如下:
式中:KMSE为机械能指数,MPa;M 为扭矩,N·m;n为转盘转速,r/min;db为钻头直径,mm;vROP为钻速,m/h;W 为钻压,N。
在校对稿件时常发现论文中有内容重复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论文中的关键技术在引言、技术原理、技术应用实践等部分中分别重复阐述;正文文字描述的内容与文中表格所反映的内容基本相同;文中不同表格中内容重复,后一表格包含前一表格的内容。针对重复内容的删减要仔细斟酌,确定删掉的重复部分在文中的位置,既不影响读者对关键技术的关注,又确保文章内容简洁、节省版面。
保密是编校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如有不慎,会造成不良影响。如砂体沉积微相平面图、天然气充注度等值线、烃源岩煤层厚度图等或正文文字描述中会涉及到井名,由于保密需要,精简了这些插图,同时建议作者将井名全部改成用字母或其他方式作保密处理。如:中国页岩气以 2009 年四川盆地 W201页岩气井开钻为标志[9]。
科技论文著录的参考文献应为在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正式出版物上发表的文献,包括期刊论文、科技图书、科研报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技术标准等。未发表的论文及资料、译文、文摘、转载以及内部资料、非公开发行书刊的文章以及个人通讯,尤其是不宜公开的资料等,均不宜作为参考文献引用。
①在编辑校对时,有时会看到作者把单位内部未正式出版的技术资料作为参考文献的情况,针对该问题,建议作者引用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图书或期刊的论文作为参考文献。
②参考文献标著规范。根据 GB/T 7714—2015,编辑校对论文时,有时会看到引用的参考文献有时标著不规范。如:
[2]郭忠铭等.鄂尔多斯地块油区构造演化特征.石油勘探与开发.1994.
编辑将该文献标著不完整和不规范的问题向作者提出修改意见后,将其改为规范的标著形式:
[2]郭忠铭,张军,于忠平.鄂尔多斯地块油区构造演化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4,21(2):22-29.[10]
第一作者信息按规范标注格式。为保护作者隐私,留办公电话为妥。E-mail 最好留办公邮箱。在编辑校对稿件时,往往看到第一作者简介中漏掉一两项信息。这时,编辑应及时向第一作者核实信息,请其将第一作者信息补充完整。
期刊的论文基金规范标注形式:科学基金名称:项目名称 XX(编号:XX)。在校对稿件首页页脚论文基金项目标注时,有时发现缺少项目名称或项目编号的信息,编辑应及时联系作者,请作者核实后将漏失的项目补充完整。
编排质量必须达到有关期刊编排质量的国家标准。对文章排版方面校对发现的问题举例如下:
①参数正斜体、上下标不规范的情况。如:储集岩含油饱和度 So、渗透率 K,地化录井参数 Pg、Tmax,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 6580—2004《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常用量和单位》规范的书写形式分别是:So、K、Pg、Tmax。
②页眉、标题、正文字体、字号未按印刷标准进行选择或修饰,或插图跨标题排版等情况。如误将页眉期刊名称设置为宋体,未进行楷体修饰的;插图排版有时位置不适当,不符合先文后图[4]排版体例要求。这些都需要认真校对、修改或调整位置。
③表格不符合三线表的形式或图件不清晰。需要将表头、表身调整为功能分明,方便阅读的三线表形式。在校对图件时,有时因为图件背景为黑色或深蓝色,嵌入深色背景中的字不显著,为了增强反差,建议底色换为浅色或白色,清绘植入的字,以使整个图件干净,字迹清晰,便于读者省时、省力阅读。
④校对时发现单字成行现象。一般从节省成本角度考虑,建议作缩行处理,或根据版面情况,在本段落内适当位置增加一些文字进行伸字,让最后一行的字数增加[4]。
科技期刊有引导和推动行业标准、行业规范和行业先进技术发展的作用。在编辑校对岗位,通过加强与期刊相关技术专业和编辑业务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依据《著作权法》在尊重来稿、尊重作者的基础上,用掌握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把好编辑校对质量关。注重和作者交流,在稿件修改建议得到作者认可后,尽可能地把发现的问题消除在编辑环节,减少稿件在校对环节的差错量,把期刊内容差错和排版差错消除在印刷之前,持续提升科技期刊质量,为相关行业的技术人员提供内容齐全准确,符合论文写作要求、国家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排版清晰的科技文献,为科技领域的先进技术传播更好地发挥作用,为推动科技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