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教”论看杜十娘跳江

2019-10-30 22:39邓煦婷
神州·下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杜十娘

邓煦婷

摘要:从冯梦龙“情教”论来看,杜十娘之死可能是一个至情之人对情之真的维护。作者借杜十娘之死来有力地抨击薄情社会、表達对至情的歌颂,继而起到教化世人的作用。

关键词:杜十娘;“情教”;至情

“千古女侠”杜十娘在被钟情之人辜负后,怒沉百宝箱,继而跳江自尽,令人痛惜不已。大部分人将杜十娘的悲剧归结为礼教的迫害,然而,联系作者冯梦龙的“情教”论及其创作动机来看,杜十娘之死,可能另有缘由。

一、冯梦龙的“情教”论

晚明时期的尚“情”思潮发展至冯梦龙时,演化为“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针对无“情”社会,冯梦龙希望借“情”转移世风,提出了“情教”论。表面上看,冯梦龙对“情”的倡导是对封建伦理的有力挑战,具有民主倾向,但细究其本质可知,与汤显祖以情反理的思想不同,冯梦龙思想中有明显的情理融合倾向,他既提倡情,又维护封建伦理。

在文学创作中,冯梦龙发挥通俗小说的作用,以“情”立“教”,教化民众。冯梦龙编纂通俗小说的宗旨即借文学“说孝而孝,说忠而忠,说节义而节义,触性性通,导情情出”,使人“为忠臣,为孝子,为贤牧,为良友,为义夫,为节妇,为树德之士,为积善之家。”冯梦龙提出情的本体论,并未摧毁封建礼教,而是为儒家伦理寻找更为恰当的依据。

二、从“情教”论看杜十娘跳江

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名妓杜十娘于风尘中浮沉七载,直至遇到“忠厚志诚”的李甲,愿意托付终身。然而李甲畏惧父亲威严无法真正接纳杜十娘,仅凭孙富三言两语动摇初心,继而直接导致杜十娘跳江自尽。至于十娘跳江的深层原因,前人大多归结于封建礼教的压迫;金钱力量的上升;妓女地位低下及其商品属性。然而,联系前文对冯梦龙“情教”论的探讨可知,杜十娘跳江的深层原因另有其他。

1.杜十娘为什么要跳江

从表面上看,杜十娘跳江的直接原因是李甲对“白头不敢忘”的誓言的辜负。更深层的原因,若是金钱的罪恶,逾拥万金的杜十娘,为何不依靠金钱重新生活?若仅因妓女的商品属性,杜十娘为何不跟随孙富生活,或重回青楼?至于封建礼教,杜十娘并未对此激烈反抗,反倒依循于此,理解李甲“父子天性”,愿意归家后将百宝箱献给父母。即便是从作者“教化世人”的创作动机来看,杜十娘跳江也并不是对封建礼教的简单反抗。杜十娘跳江,很可能是一个至情之人对情之真的维护。

从人物形象来看,杜十娘是一个追求至情之人。一方面,她“不知历过了多少公子王孙”,却偏偏只对李甲动了真情,且在李甲囊中羞涩时,“见他手头愈短,心头愈热”,只因为“见李公子忠厚志诚”。在她看来,李甲是一个真情之人,因此哪怕李甲无钱赎她,她也自愿贴钱跟随他。另一方面,至情还体现在她的清醒认知。当发觉李甲想要将自己卖给孙富时,她并没有坦诚百宝箱一事以挽回爱情,更没有哀求李甲,因为她清醒认识到,此时再加挽回,两人之间的感情已不再至真、至诚了,而这对于追求至情的杜十娘来说,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

此外,从冯梦龙的“情教”创作理念来看,他并不否定封建道德规范,还经常借用儒家伦理的传统用语来叙述。但封建道德是否真实、合理,必须用“情”来衡量,“理”之所以成为“理”,是由于“情”所维系,且必是“至情”。“无情”固然实现不了“情教”,有情而不至真至深,也达不到“教化”的作用。因此,在创造杜十娘这一人物形象时,作者用她的死来表明对至情的维护,继而达到“情教”的最佳效果。

2.杜十娘能不能不跳江

一些读者痛心于杜十娘之死,不由发问:杜十娘能不能不跳江?倘若如此,她只有三条路可走——跟随孙富、与李甲重归于好、与李甲分手独自生活。第一种情况显然不可能,杜十娘刚烈的个性使得她不可能屈从孙富。若要与李甲重归于好,杜十娘其实有两次机会,一是在当晚李甲坦白与孙富商议之事时,杜十娘即可坦诚以百宝箱“润色郎君之装,归见父母,或怜妾有心,收佐中馈,得终委托,生死无憾”的打算;其次,在次日李甲“不觉大悔,抱持十娘恸哭”时,杜十娘也可就此原谅李甲,两人和好归家。然而这两次机会,杜十娘都放弃了。李甲仅凭他人数语就动摇决心、抛弃海誓山盟,日后归家遇阻时必将放弃;更重要的是,李甲的行为已经表明他对杜十娘的情不再至深、至真,这是追求至情的十娘所无法接受的。至于最后一条出路,几百年后的安娜在出走后尚无好的去路,名妓杜十娘在当时根本无法独自安稳生活。杜十娘只有一死,以此来咒骂孙富对情的破坏、谴责李甲对真情的亵渎、捍卫自己的一片至情。

杜十娘是追求至情之人,她敢爱敢恨,愿意用死来维护至情之真。作者冯梦龙正是借这一形象来表达对至情的歌颂,继而以“情”系“理”,起到教化世人的作用。杜十娘别无选择,跳江的悲壮举动是她对薄情之人的有力抨击,更是对至情的坚定维护。

参考文献:

[1]方胜.论冯梦龙的“情教”观[J].文学遗产,1985(04):113-121.

[2]傅小凡.追求情的普遍意义──试论晚明思潮路向的转变[J].兰州大学学报,2001(01):57-61.

[3]傅承洲.“情教”新解[J].明清小说研究,2003(01):40-43.

[4]李双华.论冯梦龙之情教思想[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01):74-77.

[5]张中.论杜十娘[J].明清小说研究,1994(03):96-116.

[6]吴艳玲.可怜一片无暇玉——关于杜十娘悲剧根源的再检讨[J].中国文学研究,2004(03):51-54+59.

猜你喜欢
杜十娘
玉沉
杜十娘看错了李甲,而你看错了她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下)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漫画版(上)
杜十娘悲剧的必然性
杜十娘的任性
杜十娘爱情悲剧根源之探略
未来真可怕
杜十娘悲剧性探微
古籍中的女性——恨眼无珠的杜十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