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探析

2019-10-30 07:14黄顺文
神州·下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影视改编

黄顺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艺术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为了满足人们对电影作品的需求,人们开始将文学名著进行影视化改编,电影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是一个重要的文艺现象。进行影视改编是文学作品与电影之间最直接的联系方式。新时期的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以文学原著为基础,从题材的内容、艺术的结构变化、影视中角色形象的塑造等对文学作品进行艺术的选择与创新,用影视的方式传播中国现当代的文学名著。现如今,电影出现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作者依靠文学著作为母版,结合自己对文学的了解和掌握,将文学作品以影响的形式展现出来。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电影;影视改编

电影与文学的密切关系最早始于电影的诞生。近百年来,历史悠久的文学与影视作品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开始进入转型期,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文学作品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随着大众传媒艺术的兴起,视听艺术在社会中开始流行起来,后来逐渐超过了文学艺术而成为了文化的主流。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向大众传媒艺术转移,带领我们进入了一种泛文学时代[1]。

1.文学名著与电影艺术的联系

电影在中国的发展是与文学相伴共生的,将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不仅包括文学原著自身的审美价值或社会意义,还包括电影改编本身所提供的不同审美趣味与社会意蕴,是结合当下社会现实对原著的重新解读,从中反映出改编时代新的价值观与审美观。电影改编不仅是文學与时代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更是文学作品在新时期的一种体现方式。

文学作品能够源源不断地为电影改编提供庞大的素材,早在几十年前,人们就开始尝试将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我国电影艺术家夏衍将茅盾的《春蚕》、《林家铺子》,以及鲁迅的《祝福》改编成电影,在当时引起了轰动,电影作品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学都带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语境,时代精神和审美价值,名著的地位越高,就越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明的生命体征,人们会尽最大努力忠于原著,呈现原著的精神底蕴和人文内涵。影视创作者对现当代文学名著的改编不仅仅是简单的将文学语言转化成视听语言呈现于荧屏之上,他必须要以改编为桥梁,揉合自身的知识体系,立足当下的历史语境,时代的审美风尚和观众的接受要求对文学原作进行艺术再创作,对现当代文学名著的意蕴精髓进行创造性地演绎诠释[2]。

2.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原因分析

现阶段,大众传媒艺术越来越多元化,广告、摄影、网络、电视、电影等在我们现在的文化生活中充当着怎样的重要角色。在快节奏和高要求的生活步调下,传统的纸质作品不再受到人们的青睐,人们更愿意观看五彩斑斓的影视图像。视觉文化中的画面和影像,能够用一种直观的形象让消费者赏心悦目,这正是文学作品所不能体现出来的,同时也迎合了消费时代的享乐主义文化。研究表明,视听是人类先于语言的感官经验,因此人类对视听享受的追求是先天本能的,人类为了满足本能视听感官的快感而追随充斥着画面影像的视觉文化是理所当然的[3]。

文学名著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经典作品,是能够在不同时代产生不同效果的开放的、多义性历史文本。它们能在广阔的历史时期接受大众的检验,并保持活力,本身就说明了文学名著的丰富的文化蕴涵。随着历史的变迁,影视改编的传播速度渐渐快于阅读文学作品的传播速度,影视改编更容易引起广大群众的注意,通过影视作品,更能形象地将文学作品的意义展现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将现当代文学名著进行影视改编,能够更好地宣扬和传播文学作品。

3.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特点分析

现当代文学名著与影视作品改编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具有“互文性”,因为它们都是对往事的回忆。人类经常处于对往事的回忆之中,作为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艺术创作也经常伴随着人类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无论是现当代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作品,还是同一题材在不同时期改编的影视作品,在相互关联的互文情况下,都会激发创作者不同程度的改编和创新,赋予影视作品不同的灵魂。

在选择现当代文学名著作为电影改编的母本时,改编者通常会在人物、情节、语言等方面与文学原著形成互文,采用同一个文学作品作为母版创作的不同作品之间也会形成互文关系。在观看改编作品的时候,观众就会情不自禁地将这一个作品与文学原著作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体会创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

文学名著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体现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对名著进行影视改编,需要创作者将自己融入到那个历史时代背景中,深刻体会名著所表达的精神世界,以这些感悟为出发点进行影视创作。任何一次影视作品的改编和翻拍,都是创作者对原著的一种体会和感悟。创作者以当代人的历史评价为参照,在体现时代精神的情况下,借助历史情境来表现当代人的精神。

在现当代的文学环境中,改编是文学与电影之间的主要的互文方式。我们通过对文学著作进行影视改编,通过创作者对文学的理解,将文学作品用直观而逼真的影像在银幕上表现出来,吸引关注观看,引发读者的思考,从侧面反映当代人的心声。由于电影与文学两种艺术的本体性差异,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受众等因素的制约,电影改编在扩大文学原著传播空间的同时,不但展现了原著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而且表现了不同语境下不同的选择与接受标准[5]。

4.结语

从人类历史来看,图像和影像一直是人类最简单、最直接,同时也是最早的认识和感知客观世界的方式,而文字的出现只是人类上百万年演化历史中近五千年的事情,阅读文字、尤其是阅读印刷在书籍上文字的历史也只有几千年。在现代社会,影像凭借其让人惊艳的画面,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取代了文学的文化中心地位。在当下的文化环境中,我们要学会引导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合理发展,在满足人们对影视的需求的同时,守住我国珍贵的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冯秀林.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

[2]刘文.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探析[D].2015.

[3]袁应该.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民族影视改编现象[J].牡丹,2016(9X):119-120.

[4]孙焕云.新形势下电影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J].新闻研究导刊,2015(4):81-81.

[5]朱怡淼.选择与接受:新时期以来电影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D].南京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中国现当代文学影视改编
消费时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弊端分析
童话改编动画电影的模式演进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浅析网络小说改编策略
从“梦幻”情节看古典小说的影视改编
慕课的发展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启示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路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