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晨君
【摘要】《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这一享誉世界的古代爱情故事,经过岁月的洗礼,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在全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成功创作,将西方乐器小提琴中国化,更是吸引了无数的音乐爱好者,让全世界人民都认识到了中国的民族文化,标志着我国音乐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本文通过对何占豪、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进行分析,来表现其特征。
【关键词】小提琴;《梁祝》;作品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一经典旷世之作,是我国民族交响乐向前发展的重要标志,它是以《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著名古代爱情故事为素材创作而成的。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中,不仅采用了民间的音乐元素,而且采用了西方协奏曲的音乐形式,巧妙地将中西方音乐结合起来。音乐与故事的结合,更是凸显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深厚的爱情,扩大了故事的悲剧性,创作出带有浓郁艺术气息的经典之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采用最多的技术手法便是民族乐器演奏中的一种特殊的装饰音——滑音,它将中国民族胡类乐器的技巧融入到了西方的乐器中,发展出一种音乐的新形势,这恰恰也是其精彩之处,也是其取得巨大成功且流传深远的原因之一。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从作品的背景、曲式和技巧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来对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进行作品分析。
一、《梁祝》的创作背景
《梁祝》主要讲述的是英台女扮男装去书院学习,与山伯一见如故,义结金兰,同窗三年,朝夕相处,三年过后,十八里送别,山伯浑然不知英台的心意,英台只好假言要将妹妹许配于山伯,请山伯到家中做客,岂料父母要将英台许配他人,英台抗婚不从,山伯郁郁而终,英台悲痛万分,决意殉情,正当英台在山伯坟前祭吊时,突然狂风大起,英台坠入其中,风停后,二人化作蝴蝶翩翩起舞的爱情故事。体现了古代人民为了追求爱情,打破封建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做出的努力。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出现了国民经济的“大跃进”,为了艺术的发展,国家大力支持用好的作品来教育激励人民,上海音乐学院响应国家的号召,鼓励学生进行自由竞赛,激发学生们的创作热情,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便是由何占豪、陈钢在这一时期创作出来的,经过演奏者俞丽拿与乐曲的不断磨合,终于在1959年5月27日这一天,在上海音乐学院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上,于上海兰心大戏院第一次被演奏出来,演奏结束后,观众席先是一片沉寂,继而爆发出潮水般的掌声,经久不息,观众的热情使演奏者不得不走上台演奏了第二遍,而演奏者俞丽拿也因此被称为“永远的祝英台”,造就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在后续的传承中,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从未被修改过一个音符,两位作者也因此响彻音乐界,受到了广大音乐爱好者的一致好评。
二、《梁祝》的曲式分析
《梁祝》是一首按照西方奏鸣曲式的结构创作的单乐章标题小提琴协奏曲,全曲以民族调式的和声与奏鸣曲式的发展原则展开,建立在徵调式的基础上,不仅将中国传统的胡类技巧融入到了小提琴中,而且在调式调性、和声和配器上也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使中国音乐有了极大的进步。
《梁祝》分为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五个部分,呈示部展现草桥结拜、同窗共读和十八里相送部分,展开部描述祝英台反抗包办婚姻,再现部展现化蝶的场景,在重复呈示部的基础上加以变化,使感情更加强烈,寄托了人们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美好祝愿。
引子部分為前十一小节,节奏为Adagio cantabile(如歌的慢板),描写了春天阳光明媚的景色,用柔美的音乐引入主题。
呈示部为复三部曲式,旋律多附点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主部与引子部分节奏相同,描述了对爱情的无限向往,为后面的坎坷爱情埋下伏笔。副部速度加快,旋律活泼,描述二人同窗共读三年的场景,结束部小提琴与大提琴二重奏相互呼应,体现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展开部中国戏曲的板式结构与西方奏鸣曲式相结合,前后速度变化明显,描述了抗婚、楼台会、哭灵和投坟的场面。楼台会部分大提琴与小提琴相互形成鲜明的对比,将互诉衷肠、即将生死离别的场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哭灵投坟部分旋律快速变化,将曲子推向高潮,描述了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前痛哭流涕、悲痛不已的场面,在接下来的投坟部分,更是将曲子推向另一个高潮,将整个曲子带到了顶峰,体现了祝英台和梁山伯之间轰轰烈烈的爱情。
再现部引用了引子部分的主要旋律,描述化蝶的场景,伴随着旋律,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两只蝴蝶翩翩起舞、双宿双飞的画面,朦胧中带着一丝丝神秘,美好而又使人泪目。这样的爱情悲剧大团圆的结尾,使二人的爱情得到了大大的升华,至此这段刻苦铭心的爱情终于结束了。
三、《梁祝》主要技巧分析
《梁祝》将小提琴与戏剧唱腔巧妙地结合起来,运用小提琴滑音的技巧来表现戏曲的唱腔,将曲子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细腻真实。小提琴在运弓的技法上也非常严格,也正是因为小提琴在弓法上的严格才能演绎出如此美妙而动听的音乐。
在《梁祝》的演奏过程中,小提琴运用了很多中国民间乐器的演奏方法,民族乐器演奏与炫技结合在一起,无疑是锦上添花。滑音,也可称为滑奏,分为上滑音和下滑音两种,是民族乐器演奏中的一种特殊的装饰音,也是整部作品中最重要的部分。
引子部分,伴随着颤音轻轻地展开,旋律轻柔而又连贯。
呈示部的滑音大多是距离较长的滑音,演奏技巧与中国戏曲音乐的语言相互呼应,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纯洁的友谊以及为之后演绎二人的爱情做铺垫。十八里相送部分运用同一指滑音和其他滑音,此段音乐描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景。
展开部抗婚部分,长距离滑音与加重音的八度双音相结合,小距离滑音与震音相结合加上同一指半音向上滑音的演奏,体现了祝英台抗婚的决心以及不能和相爱的人在一起的悲痛与难过。楼台会部分采用从某个音向下滑半个音后又恢复到某个音的慢抹音技巧,将祝英台的悲痛欲绝展现得淋漓尽致。哭灵投坟的部分运用小三度反复滑指,体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感天动地的爱情以及祝英台誓死要和梁山伯在一起的决心。
再现部在之前的基础上加以紧缩,节奏缓慢地演奏出来,终于二人化作蝴蝶一起在天空下飞舞,经过溪流,穿过花丛,相互诉说着他们的爱情。这种悲剧式的团圆,使故事得以升华,在结构上也做到了首尾呼应。
四、结论
《梁祝》是我国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是世界十大经典音乐作品之一。描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的过程。它蕴含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和数位音乐家的智慧。《梁祝》经过多年的传承,时间的洗礼,仍经久不衰,至今已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提琴曲之一,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代表作之一。《梁祝》的诞生,不仅成就了一批热爱音乐的人,也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用小提琴的委婉抒情来演绎中国的爱情故事,将西方的乐器、音乐形式与中华民族传统乐器、戏剧相结合,是音乐发展史上的一种新形势,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大的进步,让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中华民族的文化如此博大精深,值得每个人去探究。而现如今,更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展现中华民族音乐的魅力,保护民族瑰宝,让民族作品傲然于世界之林。
参考文献
[1]付月恒.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与主要演奏技巧[J].黄河之声,2018.
[2]王琳.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艺术特征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