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仪赟
摘 要 宜兴紫砂壶历经几百年的发展,被人们赋予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内涵,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林独树一帜。本文以紫砂壶“君子提梁”为例,浅谈其造型设计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 紫砂壶;君子提梁;文化意境
宜兴紫砂壶起源于北宋,发于明清,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被赋予深厚的人文价值和历史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载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林独树一帜。“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2006年,宜兴紫砂壶制作技艺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遗产名录,更是肯定了紫砂壶的艺术魅力及其作为传统技艺的传承价值。
1 紫砂壶“君子提梁”的造型
“方匪一式,圆不一相”,宜兴紫砂壶造型精彩纷呈,可谓造型艺术的宝库。紫砂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从自然界、生活、历史典故中汲取创作题材,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想,传统与创新相结合,赋予作品全新的生命力。
按照不同的形态特点,紫砂壶大致可分为光器、花器和筋纹器,光器素面素心,以简单的几何形体为主;花器生动逼真,以自然界中的花草虫鸟为创作原型;筋纹器以流畅生动的筋纹线将器身划分为若干均等的部分,极具形式美和韵律美。紫砂壶“君子提梁”(见图1)是典型的光器,在光器的基础上采用了局部花器装饰技法,使其简约而不乏自然之美,意趣十足,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效果,提升了作品的文化意境。
纵观整壶,壶身为光素圆器,契合圆器“圆、稳、匀、正”的造型特点,身筒扁而不塌,线条柔和流畅,显现出饱满的张力,壶身稳定地立于平面,给人以端庄沉稳之感;壶流为暗接,从壶身自然胥出,过渡柔和,根部粗壮,自然向上,流口收势利落,出水顺畅;壶盖为压盖,与壶身自然贴合,盖面与壶底大小统一,形成上下呼应的统一感;桥梁钮立于壶盖中央,曲度自然,给人以和谐之感;提梁式壶把从壶肩两侧自然向上盈起,衔接成方圆并济的提梁,营造出优雅的虚空间,与饱满稳重的壶身相中和,虚实结合,给人以优雅空灵之感。在装饰上,此壶采用局部花器装饰技巧,汲取大自然中的竹元素,在满足实用性的前提下,提升了作品的审美价值。此壶壶流、壶钮和提梁皆以竹节装饰,竹节线清晰有力,提梁宛若从地面破土而出、节节向上的竹竿,壶钮又宛若牢牢扎根于地面的竹根,坚若磐石,彰显出竹子的高雅和坚韧不拔的气质。整壶采用原矿紫泥制成,紫泥淡雅的色泽奠定了作品安静清逸的基调,契合竹子的特点,给人以优雅的审美享受。作品“君子提梁壶”整体结构比例协调,泥料、造型与装饰相得益彰,简约质朴而又生动自然,雅俗共赏。
2 紫砂壶“君子提梁”的文化意境
真正的艺术来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欣赏此壶,仿若置身于一片绿色的海洋中,周遭翠竹掩映,竹香四溢,阳光从竹林顶间的缝隙里洒落下来,远处传来清脆的鸟鸣,一种远离喧嚣都市、返璞归真、融入自然的快感油然而生。极目望去,翠竹丛生,枝繁叶茂,烟波浩渺,竹浪翻涌,让人顿时豁然开朗,心境悠远,生发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感想。吮吸着竹的芳香,品味着竹的气息,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每到竹编时节,村里的山民把山村的翠竹像放鞭炮一样砍倒一大片老竹,除去枝条,把竹子削成块或薄片,任凭自己的技术将竹子编织成竹扇、竹扫、竹篓、竹筐、竹床、竹席、竹篮、竹凳、竹桶等竹器,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因此,在漫长的社会活动中,竹子被人们赋予了丰富的文化价值,独具内涵。自古以来,竹子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古典文学作品中常以“君子竹”的意象来作为君子的美好象征。竹身形挺拔、宁折不弯,象征正直;竹节节向上、从不止步,象征奋进;竹外直中空、襟怀若谷,象征谦虚;竹有花不开、素面朝天,象征质朴;竹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象征担当;竹超然独立、顶天立地,象征卓尔。竹体现了君子的气节,古代文人常常以种竹、赏竹为雅事,不仅是对竹子外形的喜爱与欣赏,更是对竹子气节和品格的追求,竹子可谓是中国文人气节的象征,古人常以竹为题材吟诗作画,今人将竹融入紫砂壶的创作,既是对竹文化的传承,也体现了紫砂艺术的与时俱进,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融会贯通。
3 结 语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竹是君子的化身,紫砂壶的原产地宜兴也有“竹的海洋”之称,以竹入壶,为紫砂壶注入灵魂,是一件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在时代快速发展、物质更新迅速的今天,紫砂壶作为一门传统手工艺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更应该得到尊重与传承,如此才能提升我国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参 考 文 献
[1]袁婷.浅析竹与紫砂壶[J].艺术时尚(理论版),2014(8):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