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婷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邃,倍受喜爱与传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第一学段(1—2年级)的古诗教学要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课标实施建议中提出: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发现语文课堂应该是传承吟诵文化的主阵地。在小学低段的古诗吟诵教学中,孩子们诵得抑扬顿挫,吟得津津有味,少了生讲硬灌,多了自我探知。笔者以统编版教材二年级下册中的古诗《登鹳雀楼》为课例,谈一谈小学低段古诗吟诵的三部曲。
吟诵古诗,需要根据“平长仄短入声促”的规则,读准诗歌中每个字应有的音。小学低段的学生年龄小,对吟诵比较陌生。在正式吟诵之前,教师先要向学生们展示吟诵的基础知识,带领低段的学生们认识并初步掌握诗词的格律。先让学生学会辨认书面符号,注意与现代汉语拼音的对比,介绍一、二声调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让学生辨别平仄和古今异音,逐步达到古诗文“依字行腔”的状态。教师领着孩子们一个字一个字地标调,一个字一个字地诵读,规范吟诵的动作要领。开始《登鹳雀楼》整首诗的诵读练习,可以教师或学生个别示范,也可以全班齐声尝试吟诵。通过反复诵读,孩子们在有声语言与肢体语言相结合中,读出长短、轻重、快慢,感受诗歌节奏的美感,声音变得有起伏、有情感。同时,在听读互评中,共同感知作品,增强语感,在实践中获取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真正从能力层面习得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
《登鹳雀楼》全诗写的是诗人傍晚来到鹳雀楼的所见所感。作者王之涣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眼前自然风光的美好。诗人仿佛是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速的镜头捕捉到了稍纵即逝的瞬间景色,并将一瞬间变成了世人称道的永恒。这幅画面定格在:落日下山,黄河入海,飞奔上楼。诗人将景物与心情融为一体,在景物描写中透出内心对时光匆匆的感叹。这便是诗人塑造的意象。学生只有反复诵读,诗中的文字形象才会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形成初步的感悟与理解。与此同时,诵读诗歌抑扬顿挫的节奏,会形成美妙的声波保存在记忆中,有助于学生熟读成诵,丰富积累。
吟诵的秘诀不仅在于读好单个字的音,还在于把握每个汉字在特定语境中的“意”,字音的力度要做到跟它的“意”相符。结合诗歌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是低年级古诗教学的重要要求。小学低段的学生好奇心重,想象力较丰富,虽然不能深入地理解诗人的心境,但却能在教师的引导或是直观图片的观察中,初步了解诗歌中的内容,化为一声声稚嫩的吟诵之声。
以《登鹳雀楼》为例。依据吟诵规则,第一句的入声字“白(!)日(!)”要读得又短又快,干脆有力,从诵读中可以体会到落日的速度之快,不可挽留,这样才能够真切地让人感受到时光的匆匆;而平声字“依(——)山(——)”要读得长一点,如同一座座连绵起伏的高山正在眼前。将整句诵读到位,就会感受到此时的景色是太阳落山,黄河不返,诗人在感慨时光飞逝。
第二句的入声字“入(!)”,告诉我们,滚滚的黄河水一下子就流到了大海里,速度又急又快;平声字“流(——)”又让我们看到黄河水滔滔不绝,一直往前,延伸到了远方,永無止境。
第三句的平声字“穷(——)”,引导学生们读得长一点,读出作者内心对无限风光的渴望之情,虽然太阳已下山,视线已模糊,可是作者依旧不舍离去,还想看到更多更远的景色。
最后一句连续两个仄声字“更(|)上(|)”,紧接着又是入声字“一(!)”,仿佛看到了此刻的作者心急如焚地上楼,却终究无法追上时光脚步的无奈,千言万语最终化成一句“更(|)上(|)一(!)层(——)楼(————)”。
低年级孩子的生活体验相对单调,需要教师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去顺利地“走进”所学的古诗。在吟诵的过程中,始终引导孩子们观察图片,不断引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在如诗如画的语言中,学生展开了充分的想象。有的学生说好像看到了落日紧紧贴着绵延起伏的山,一下子就消失不见了;有的学生说看到了黄河水一直流向了遥远的地方;有的学生说想站得高一点,看看黄河对岸、山的那边,是不是还有更多更美的景色……有了这些画面感后,结合吟诵规则,音义与字义的结合,情随景生,学生们的吟诵便渐渐有了节奏与味道。
古诗文的感情往往蕴藏在字里行间,吟诵可以自然地表现出蕴藏在汉字声音中的感情。学生往往能从平长仄短的诵读中,体会到作者的内心情感。这种体验是直观又感性的,有时又是“朦朦胧胧”“不求甚解”的。低段学生的年龄尚小,理解能力有限,知识积累不够,教学主要以诵读为主,初步鉴赏理解诗意即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最素的吟诵”。教师先带领学生听音频,以模仿音频的调子为主,在反复听、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再进行自主吟唱。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恰当的吟诵,极强的感染力,创造了最佳的课堂氛围。
为了帮助学生们理解作者王之涣的内心情感,教师用故事讲解的方式,相应补充《登鹳雀楼》的创作背景。作者创作此诗时,正值壮年,正想干出一番事业的时候,却处于人生的低谷,总是遭受失败,虽然心中有目标,有理想,却又无可奈何。所以,作者表面上写的是登鹳雀楼,其实也是在写自己内心的无限忧愁。通过吟诵,我们就能体会到诗人在慨叹岁月匆匆、人生苦短。吟诵时,平声字“楼”除了要拖长音,还要往低处发音,才能真正读出诗人心中的无限哀愁,而不是充满励志激情地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学生们带着对整首诗的理解,跟随着音乐,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运用吟诵符号,配合手势,入情入境地吟诵整首古诗,情随心生,深化了诗情,心灵深处的创新性火花也随之迸发。
吟诵,是古诗课堂中最具活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最具生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们的教学既要“到位”,又不可以“越位”。将“标”“学”“用”吟诵法运用到低段学生古诗教学中,引领学生以“吟诵符号”为轴心,将声音和意义相结合,让教学“声”动起来,在平平仄仄、高高低低的吟诵中让学生感受诗文曼妙的韵味,提升古诗词审美鉴赏能力,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城街道如意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