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广龙
2019年7月26日,平常的一天。
天还没亮,李华就起来了。天上的星星比斗大,云朵穿着厚衣服,这样的天象在苏里格是常见的。就在前一天,差不多也是这个时间,李华还在西安的凤城七路挡出租车。才从家里出来的李华,拉着行李箱,一边擦汗,一边匆忙行走,他要前往火车站,赶着乘坐头一班开往榆林的列车。回到苏里格,气温明显偏低,得穿外套。
从繁华的都市到空旷的沙漠,两个场景,两种生活,像换频道一样,李华已经习惯了。上班一个月,回来,休息十多天再出发。日子这么过着、循环着。
在苏里格,差不多有一千多人和李华一样过着这样的两地生活。西安的天然气来自苏里格。李华的家里,做饭用的天然气也来自苏里格。李华说,西安和苏里格,似乎不搭界,有了这么一层,联系就更深了。天然气是造福人的,李华享受着这个便利,也有一份贡献社会的自豪。
苏里格气田位于鄂尔多斯,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已被叫响,它曾经的名字伊克昭盟却不被人知。区划于鄂尔多斯的苏里格还是原来的名字。那时候,人们更多地称之为苏里格庙。20年前我一次次来这里,才对这块土地有所了解。
苏里格是蒙古语的称呼,有多种解释:大地的宫殿、大地的心脏、半生不熟的肉。这宫殿,是天然气的宫殿吗?如此珍贵的能源,当得起这样的待遇。这心脏的活力之源,也应该是天然气。至于半生不熟的肉,用来形容找气人遇到的重重险阻也是贴切的。因为天然气,苏里格成了人们口中说得最多的名字,到现在也是如此。
就在苏里格不远,还有一个地名:伊金霍洛,知道的人也许不多。可是说起这里安葬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就无人不知了。这里是成吉思汗看中的宝地,是他扔下马鞭作记号安顿死后长眠的地方。
这样的土地,这样的传说,传奇而神秘,就像深埋于此地的天然气,更强烈了找气人的向往。这里,必然地诞生了一个大气田。李华没赶上苏里格大会战,能成为一名后来者,也觉得很幸运。
李华在家里,时间过得快。来到单位上,一天一天,日子不知不觉也过去了。闲着才心慌,晚上才心慌。不过李华喜欢运动,吃过晚饭,在作业区的球场打一场篮球,出一身汗,睡得很香。
李华是重庆人,2008年,23岁的他从重庆科技大学毕业,一个人到了长庆油田,分配到采气三厂,参加苏里格气田的开发。10年过去了,吃火锅的肠胃适应了牧区的牛羊肉,个子高,魁实,到鄂托克前旗的街面上总被认成蒙古族。李华现在是作业一区生产技术室主任,咋说也是个管人管事的,手底下13个人呢。
我跟着李华往监控室走去。这是8点上班前必有的行动,天天如此。李华要掌握的,是作业一区一天的产气量。听起来只是一个区,但天然气井的开井数有1222口,这是个大数字。今年要完成的产气量是21.73亿立方米,这同样是个大数字。就这一个区的产量,占到了苏里格气田的十分之一。
2008年,李华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作业一区管理的天然气井是200口,再往前,2006年才23口。井数增加了,产量增加了,工作量自然也增加了。苏里格大发展,作业一区是一个缩影。
管理着这么多的天然气井和8座集氣站,作业一区只有50来名员工,加上劳务派遣工也就80来人。就在李华来到作业一区的第二年,所有井站都实现了无人值守,也就是说作业一区的全部人马,都居住在倒班点,距离陶利镇5公里。轮休的日子,有时走路去陶利镇逛一逛。早先,可没有这样的条件,采气三厂刚成立的时候,连个固定的住处都没有,住在一个叫河南乡的地方。
河南乡,听名字,容易误会。其实位于无定河以南,故有此名。无定河也不是无名小河,唐诗里经常出现,“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名字不重要,有一块地方,空地上安置了十来栋铁皮房,就是我们的营地了。我去的那天,下了一天雨,蜷缩在潮湿的被窝里,听了一天雨声。雨点落在铁皮房顶,声音放大,听久了心慌,我却很是平静。
最早开发苏里格气田的队伍入住的营地,就是这些铁皮房。即使这块地方,也是从别的厂临时租借来的。他们也许想到了,也许顾不上多想,从地底下拿出天然气,是他们的头号任务。
河南乡的柳林自然全是柳树,叫断头柳。这种柳树,枝杈长开,长粗,就被人为砍去,又会接着长,又被接着砍,因此得了这个名字。早晨我走在柳林里,惊叹其生命力的顽强。只要根在,断头柳不怕砍。
这里属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能在这块土地上生存下来的,都经过了生死的考验。这块土地,属于强者,属于那些不服输的生命。他们战胜了沙漠,也战胜了自己。
这支最早开发天然气的队伍,也成了这块土地的赢家。后来者加入进来,其中有一分传承,一分担当,也有一分荣耀。
气田实现了大开发,人没有增加多少,现代企业都是这样的模式。人少,又集中居住,分散在方圆8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井站靠什么管理?
数字化!
从第一个无人值守的苏14-2集气站开始,所有的采气站都不住人了。这个不仅是管理上的革命,也给人带来了解放。茫茫沙漠和草原,渺无人烟,站内环境再人性化,人还是寂寞的。为了实行数字化,在苏里格开发试验阶段,就开展了一系列攻关。
李华所在的作业一区,每一口气井每一个站,都是通过电台、网桥及数字网络交换机等设备,进行数据的远距离传输。李华介绍说,人在作业区,有了数字化,等于有了千里眼、顺风耳,井上、站上,常态的、动态的,都能掌握。有了数字化,虽然减轻了人的手工劳动,但也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到他的岗位,就要善于从数据中看出变化,从变化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个书本上学不到,得摸索、积累、总结,经验的丰富,带来判断的准确,李华从来不敢掉以轻心。
苏里格气田的开发规模还在扩大,作业一区也不例外。今年新建的产能是15亿立方米,这意味着投产的天然气井要300多口。新井投产,得进入流程;有焊接工作,得动火。李华作为责任人,必须到现场。进入7月,接收的新井一下子密集起来,李华每天都消停不下来。过去确认天然气井进入作业一区的名录,程序上就基本完成了,如今注重环境保护,李华得盯着打井的一方,把放喷池、地猫坑移走,井场不但不能有工业残渣的遗留,还要进行植被恢复,种植沙蒿沙柳。对这个,李华特别上心。天然气是绿色能源,气源地更应该天蓝水清,何况毛乌素沙漠的生态系统本就脆弱。只有把一株苗、一棵草当生命对待,才能让天然气井站成为绿色井站。李华说,人在苏里格,也培养出了感情,满眼绿色,自己也心情愉快。
苏里格气田的7月,是最相宜的季节。就是天上的云彩都和别处不同,分了四五个层级。说是沙漠,的确有沙子,有沙地,不过大部分覆盖了植物,一眼望去,荡漾着绿色的波浪。20年前,这里就实行舍饲圈养,风吹草低是可以的,现牛羊已经不允许了。尊重大自然,人的干预降到了最低,种草种树却大张旗鼓,大自然也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那时候,正值苏里格气田勘探开发的高峰,保护环境,也是找气人心中的法条。
行走苏里格,不时出现一个池塘、一片水洼,当地人称作海子,和东北的水泡子类似。这些年,草旺盛,雨水充沛,海子的分布更加密集了。其实把苏里格叫作湿地,也是恰当的。
在李华最喜欢苏里格的植物里有一种叫柠条的,低处长,高处长,枝条上黄色的花朵,绣上去的一样,编织的一样,一朵一朵,柠条的每一根手指上都戴满了花朵,戴满了戒指一样。柠条是热烈的、喜庆的,也是幸福的。还有一种树木,树冠是蓬开的,绿色是深绿,铁一样的绿。李华问当地人,才知道叫黑格朗,查阅资料,有一个学名:小叶鼠李。长得慢,长不高,生命力顽强。
在苏里格的那些日子里,只要有空闲,我也曾一次次流连于黑格朗树下,不忍离开。黑格朗见证了苏里格的荣枯,也见证了一个大气田的崛起。在苏里格,黑格朗不仅仅是一种树木,更像一位智者。
7月份,毛乌素热起来了。这个地方再热,也是中午热,早晚不热,晚上睡觉得盖棉被。井场之间相连的都是简易路,生产作业的车子过来过去,卷起沙尘,落进草场。喂羊,羊不好好吃。这个李华也得协调车辆洒水。基层的管理者,方方面面,该知会的都得知会到。有一些问题,当地的牧民没有提出来,也要主动为他们着想。如果牧民有诉求,只要合理,尽最大努力满足。李华今天处理的事务中,就有几样和牧民有关。
李华说,在毛乌素,当地牧民淳朴好客,他出去巡井,路過人家,都会招呼进家门,拿出奶茶、凉肉招待。这是待客的最高礼仪。当地人也盼着资源开发,支持是发自内心的,也体现在行动上。天然气井打得多了,经常从牧民的草场进出,草场的木栅栏容易损坏。作业区的工人就利用场站淘汰下来的废料,给牧民加工草场栅栏门,还装了铁轮子,开关方便,牧民很是满意。今天,李华就安排人,到新井所在的草场,去安装刚加工出来的铁门。
夏季是用电高峰,最怕停电。今天就发生了一次,影响到10口井。怕啥来啥,一个月停电两三回。李华把产量核实清楚,安排完上报事宜,已经是上午8点了,头一件事就是派人去开井,恢复数据。虽说数字化了,一些关键步骤还离不开人工。天然气井的数量在增加,人到井场上的频次自然也增加了。作业一区的职工中有19个人主要的任务就是气井管线巡护,一年四轮,一轮60天,才能把气井及管线跑完。还有一部分,10个人,分成小组,负责巡站。由于每个站参数不同,人员不固定。李华说,这样安排,就是为了盘活人力资源。巡站的人对每个站的特性都了解,遇上问题,就知道如何解决了。
上午10点,李华接到报告,苏14-5站外输气量增长20万立方米,进站干管压力上升0.1兆帕。这说明井站上发生了情况。李华前往监控室查看各干管的压力变化,发现10号干管较其他干管的压力高出0.03兆帕,初步怀疑气量突增由10号干管异常造成。李华顺藤摸瓜,再查看各单井远传数据时,发现苏14-22-30H1井井口产气量较以往高出约20万立方米,套压呈现持续快速下降的趋势,井口油压也较干管其他气井高出约1兆帕,判断为该井节流器失效导致气体大量涌入站内造成进站干管压力上升,外输气量增加。李华赶紧出发,到苏14-22-30H1单井现场落实情况。10点45分,到达井场后发现该井气流声大。关闭气井后,集气站外输气量及干管进站压力逐渐恢复正常,存在问题的气井得到有效控制。最后将情况反馈给地质岗人员,组织节流器更换。
我问李华,这种情况在平时多不多。李华说平时就这样,纯粹风平浪静,那是不可能的。
李华的这个位置,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就得多思考、多谋划,得有主意,也要担负起责任。上班下班,没法分那么清,就是回到家里,一些事情找来了也绝对不能推脱。有时候,李华还会主动联系了解生产上的进展,该要求了要求,该表态了不能含糊。都是一个团队,为了一个目标,说得俗一点,这是饭碗,干出来了才有吃的。说得正式一点,从事了这个职业,奉献是自觉自愿的。
在作业一区,巡井是全员参与,没有例外。李华巡井,更多的是发现普遍性问题,甚至延伸到了井站之外。这一个月,正值汛期,道路是否水毁,井场围栏牢固不牢固,井场上有没有以前遗留的工业垃圾,发现了就得一一处理。
下午4点多,李华才回到倒班点,例行询问到集气站巡检人员当天工作情况,当班人员反馈苏14-6站分离液位当天一直维持在80cm左右高位运行,存在排液不畅情况。考虑到分离器液位高,液体进入压缩机,可能导致压缩机排液不及停机等情况出现。李华再次出发,带领巡站班维修人员上站排查情况。我们一路颠簸,来到站上,对分离器液位计进行检查,对液位计彻底泄压发现液位计不归零,怀疑液位计浮子存在卡阻现象。随即对液位计浮子彻底清洗,回装后重新投运,再进行现场排液测试,液位计显示正常。问题处理完毕,已是下午6点。
天终于黑下来了。四下里,虫鸣嘈杂。李华的一天,也在忙碌中告一段落。说起来,这一天,和平日里每一个工作日没有什么不同。在苏里格气田,多数人的一天,也和李华一样平淡无奇。
这何尝不是最好的一天呢?的确,因为没有大起大落,没有重大意外发生。这样的一天,意味着顺利的一天,正常的一天。正是李华这样普通的人,正是这样一个又一个普通的一天,苏里格这个中国最大的气田把源源不断的天然气输送到千家万户,让天下人的每一天祥和、温暖。是李华他们汇集起自己的力量,创造着,奉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