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诈骗犯罪及其遏制对策

2019-10-30 03:15马平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25期
关键词:网络诈骗网络犯罪

马平

摘 要: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同时,网络诈骗犯罪已成为犯罪的毒瘤之一。网络诈骗犯罪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严重侵犯了人们的财产安全,破坏了社会秩序。现行刑法中有关网络诈骗犯罪的具体条文并不完善,如何定性、应对越来越多的网络诈骗案件,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结合我国网络诈骗犯罪的现状,找出立法的不足,并对遏制网络诈骗犯罪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网络犯罪;网络诈骗;犯罪原因;遏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D91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5-0195-05

引言

隨着通讯方式的进步以及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然而,世间万物都有利有弊,虽然互联网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了很多便利。但同时,它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一个新的作案途径,滋生了网络犯罪。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网络诈骗犯罪,这种犯罪行为手段之特殊以及危害性之大令人深恶痛绝,但是虚拟的网络环境中花样百出的骗局又让人们防不胜防。从网络诈骗犯罪这一新型高科技犯罪诞生的时候,公安机关就不断加大对其的打击力度,然而网络诈骗却持久不断。而如今的《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网络诈骗犯罪并没有完善的规定,关于网络诈骗犯罪的专门研究又相对较少,所以,对网络诈骗犯罪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考察是有必要的。希望通过结合网络诈骗犯罪的手法和特点,从立法的角度来改善定罪量刑,从社会的角度来创造绿色安全的网络环境,从公民的角度不断加强其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从而找到有效的防范和遏制网络诈骗犯罪的方法。

一、网络犯罪与网络诈骗的概念分析

(一)网络犯罪的概念

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造就了如今这互联网的大时代。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同时,一系列新的犯罪形式也由此产生,网上盗窃、网络诈骗、网上赌博等等,层出不穷。

网络犯罪是指行为人通过计算机技术,以网络为犯罪方式对其系统或信息进行攻击,破坏或利用网络进行其他犯罪的总称。既包括行为人运用其编程、加密、解码技术或工具在网络上实施的犯罪,也包括行为人利用软件指令、网络系统或产品加密等技术及法律规定上的漏洞在网络内外交互实施的犯罪,还包括行为人借助于其居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特定地位或其他方法在网络系统实施的犯罪。简而言之,网络犯罪是针对和利用网络进行的犯罪,网络犯罪的本质特征是危害网络及其信息的安全与秩序。有学者认为,网络犯罪的概念应当从研究问题的不同方向来考虑,换句话说,是从刑法学的层面还是从犯罪学的层面来对“网络犯罪”下一个定义呢?笔者较为赞同建立在犯罪学基础上对网络犯罪概念的定义[1]。因为笔者认为,如果从刑法学的角度上来判断网络犯罪这一新型的犯罪形式,如果只根据法条中规定的利用网络实施犯罪的行为才是网络犯罪的话,难以适用于当今的犯罪手段。因为当今犯罪手段表现的形式更加新颖,更加多样化,也就造成了“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这一刑法原则难以适用于这种新型网络犯罪。因此,使得许多不法分子乘机而入,利用法律的漏洞逃避法律的制裁,也造成无法充分保护社会和个人的法益。但如果是从犯罪学的层面对网络犯罪进行定义的话,不仅仅包含了基于在刑法学角度上对于网络犯罪的定性,而且包含了刑法学中未明文规定为犯罪的其他的具有合法权益侵害性和社会危害性的以网络为实施手段的违法行为。基于这种定义,笔者认为能够解决在司法实践中碰到的实施网络违法犯罪的活动,进而保护社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树立法律的权威性。

(二)网络诈骗罪的概念

我国刑法中对诈骗罪的定义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隐瞒真相或捏造事实的手段,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2]。而网络诈骗罪便是以网络犯罪和诈骗罪两个定义为基础,指利用网络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欺诈行为。

就犯罪的手段及财物的取得途径,笔者认为,相比较传统诈骗犯罪而言,网络诈骗罪有过之而无不及。传统诈骗犯罪,在这样一个面对面交流的真实环境下,犯罪者往往会有所顾虑,他们说话的语气而或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都有可能会让受害者警觉,产生防备心理。而网络诈骗犯罪,是在互联网这样一个虚拟的环境下进行的。犯罪者一般不需要跟受害者进行正面接触,这种只局限于文字上的交流会让犯罪者表现得更加从容淡定,而受害者所获取的信息也仅仅是那些难以分辨真假的文字,犯罪也就更容易成功。关于财产的交割过程,不同于传统的现金支付或者面签合同,随着网络的日益发达,支付方式也不同于过去,微信、支付宝的转账,银行卡、信用卡的转账或汇款,让受害者防不胜防。当面的交付也许还给受害者留有一定回旋的余地,而后者,哪怕受害者在交付财产的下一秒就反应过来,也为时已晚。因此,这种通过互联网诈骗以达到谋财目的的方式,比传统的诈骗犯罪更令人痛恨。

二、网络诈骗的特征

(一)外部特征

网络诈骗行为只发生在虚拟的互联网平台中,其自身的犯罪特征也与传统的诈骗罪有所区别,笔者通过借鉴国内相关研究学者的观点,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网络诈骗的多变性。网络诈骗犯罪是基于以虚拟的互联网为载体而实施的,没有固定的作案及案发现场。网络诈骗一般都是跨区域作案,犯罪者与受害者相隔万里,不同的服务器,不同的受害人,不同的案发地,需要各地司法机关的相互协调合作,给办案的刑侦人员增添了极大的难度。

2.网络诈骗的隐蔽性。网络诈骗的案发过程中,犯罪者通过社交软件或网站与被害者取得联系,运用各自的虚拟身份在互联网上交流。而犯罪者根本不会用自己的真实信息来填写注册资料,虚假个人资料就好比给他们戴上了面具,而匿名的服务器又让这些戴着面具的不法分子消失在这虚拟世界。

3.网络诈骗的依赖性。这也是网络诈骗犯罪最本质的特征。首先要具有利用网络特性的犯罪行为,并且这种利用特性的行为要具备网络自身技术特性的运用,只有这样本质性的网络技术利用才能构成网络诈骗罪[3]。简单来说,网络诈骗罪以网络虚拟平台为基础,利用互联网储存的内部数据、信息之间的相互传递、交流实施的诈骗犯罪行为。

4.网络诈骗中虚假信息的传播范围广,侵害人群范围广[4]。犯罪分子在进行网络诈骗犯罪的作案过程中,通常利用计算机网站的覆盖面广或者其他具有群发功能的通讯工具的特性,将虚假信息散布到国内的各地,传播范围广泛,传播速度迅捷。与此同时,这种针对非特定人群的网络诈骗行为,使得受害人群的范围也十分广泛,社会影响十分恶劣。这无疑更是增加了公安机关办案人员侦破案件的难度。

5.犯罪成本低廉,作案手法简单易于上手[4]。近年来,互联网已逐步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再加上日益简单的计算机操作,使得網络诈骗犯罪不仅简单,而且容易得逞。在网络诈骗案中,犯罪行为人并不需要多么高超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也更不需要花费许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只需要配备几台计算机、几样通讯设备或建立一个诈骗网站就足以进行诈骗活动。譬如上文中所提到的网络交友诈骗行为、网络购物的诈骗行为,简单到只需要一台可以联网的普通电脑,就可以进行诈骗活动了。由此可见,网络诈骗犯罪的成本低廉,作案手法简单易于上手。不法分子在钱财到手之后便逃之夭夭,受害者再想联系上他们已然无望。

(二)犯罪主体的特征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规定,网络诈骗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2]。由此可以得知,网络诈骗罪具有主体上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各种年龄、各类职业的人都可以进行网络犯罪,从而引出网络诈骗罪主体出现低龄化和高学历两个特征。

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2008年全年年龄在30岁以下的网民的上网率均在90%以上[5]。这说明,参与互联网的群体有很大一部分是年轻人。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互联网这一媒介,导致犯罪的作案人员年龄越来越小,低龄的人占整个罪犯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尤其是青少年的网络诈骗犯罪案件,对社会的影响尤为恶劣。例如2012年11月27日在江苏省发生的青少年网络诈骗案,刚满16周岁的胡某,自初中辍学后,购买黑客软件,数次进行网络诈骗的犯罪活动,诈骗他人钱财数万元,最终因涉嫌网络诈骗被警方抓获[6]。一方面,青少年非常依赖网络,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而网络也恰好提供了一个满足他们好奇心的空间,使得本就缺乏成年人应具有的辨别是非能力的青少年被外界的不良信息诱导,而误入歧途。另一方面,由于家庭、学校的疏忽大意和宽松的管教,加上自身欠缺足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都使青少年们一步一步地走上了网络犯罪的不归之路。

此外,在网络诈骗犯罪中,犯罪主体本身拥有相当程度的计算机知识和较高学历的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据公安部门统计,网络诈骗犯罪的主体集中在金融业、证券业的白领阶层,绝大多数高发人员为单位的计算机操作管理员、程序管理开放员[7]。从文化程度上看,他们集中表现为拥有高学历,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知识。他们利用各种网络漏洞和娴熟的网络技术进行诈骗活动,比如重新编写一些程序,或者在软件上捆绑病毒,从而攻破互联网的安全防线来进行网络诈骗活动。超过九成的网民深受其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为对这种诈骗手段难以辨别真伪,增加了公安机关破案的难度。

(三)侵害客体的特征

网络犯罪的客体是指网络犯罪所侵害的,为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由于网络犯罪并不是以犯罪的同类课题为标准,而是以犯罪的手段和对象为标准划分犯罪类型,所以计算机网络犯罪侵害的客体具有多样性。网络犯罪严重损坏了网络系统的管理秩序,同时其他社会利益也往往会直接受到严重的危害。网络犯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即网络犯罪是对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直接客体进行侵害的行为。比如在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犯罪中,一方面侵犯了计算机系统所有人的排他性的权益,如所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另一方面又扰乱、侵害甚至破坏了国家计算机信息管理秩序,同时还有可能对受害人的计算机系统当中文件及数据所涉及的第三人的权益造成危害。进行网络犯罪,必然要违反国家的管理规定,从而破坏这种管理秩序。这是计算机网络犯罪在客观方面的显著特征[2]。

1.网络诈骗侵犯公私财产的所有权。最典型的网络虚假中奖信息、网络购物诈骗,就是通过丰厚诱人的条件欺骗受害者,以收取“定金”“保证金”的理由骗取他人钱财的犯罪行为。当受害者将自己的钱财汇给不法分子之后,就相当于丧失了财产的所有权,而自己也根本得不到骗子谎言中的好处和回报。所以,网络诈骗是对公私财产所有权的直接侵犯,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2.网络诈骗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我国现行刑法的法律条文中明确规定,将以信用卡诈骗、保险诈骗等七种金融诈骗犯罪行为认定为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所以笔者认为,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上述七种金融诈骗的网络诈骗行为,也自然而然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侵犯。

3.网络诈骗扰乱互联网管理秩序和社会公共秩序。根据我国刑法条文明文规定,利用计算机技术入侵正常的管理信息系统,破坏计算机程序的行为,属于扰乱公共秩序。那么在此基础上实施的网络诈骗活动,用虚假的网上银行页面、虚假登陆窗口等欺骗手段,骗取他人钱财和套取个人信息资料,就是对互联网管理秩序和社会公共秩序的双重侵犯。

三、网络诈骗的现状及网络诈骗犯罪的原因

(一)我国目前网络诈骗的现状

笔者将根据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网络诈骗案例,对我国网络诈骗的现状进行划分并作以简要分析。由于网络犯罪的手法多样,以至于诈骗活动中各种各样的骗子都有。首先,最常见一种诈骗手段就是利用虚假信息,骗取他人财物了,虚假信息中相当多的便是虚假的中奖信息。如今,电脑、手机已经不再是过去买不起的奢侈品,每个人几乎都有,甚至老人小孩。不法分子就是利用网络这一覆盖面极广的载体传播信息,向人们发送比如点击该链接以获得红包和奖品的短信,而或是被某个频道的某个节目抽为幸运观众了,只要你按照信息的内容去做,便可以获得丰厚的奖品。像这种套路,就是抓住了一些人爱占小便宜的心理,一步一步地引诱他们走进了圈套。这种手段一般是利用“伪基站”套用了一些官方号码,让人们防不胜防。再有,就是最常见的网上婚恋交友。一般上当的都是些单身男女。都说爱情是盲目的,在不法之徒的花言巧语之下,这些单身的男男女女难免会降低警惕,在他们被骗子“套牢”之后,骗子们便开始用各种虚假的借口来骗得他们的钱财,更有甚者会在现实生活中约他们出来见面,然后以各种手段进行敲诈勒索。上述的这几种骗局都很常见,接下来,笔者要介绍几种“高科技”骗局。黑盒,又叫作银行卡盗刷器,这种设备从外观上来看,与POS机没什么区别,可是一旦刷上银行卡,轻则银行个人信息被盗取,重则存款直接被转移。想必木马病毒大家早已不陌生,早期的各种游戏账号频频被盗,便是拜木马所赐。笔者下面要介绍的,便是一个类似于木马病毒的骗局。骗子们通过一些虚假的信息以及虚假网站提示人们账户存在安全隐患,要求人们登陆早已捆绑病毒的网页查看,以达到获取账号密码以及个人信息的目的,这种诈骗方式被称作“网络钓鱼”[8]。不法分子正是抓住了人们对网络不放心的心理作案,这种手段往往让谨慎者也措手不及。通讯科技的日益发达,而今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那么一两个移动设备,为了节省网费或是追求稳定的网络,连接Wi-Fi已成了家常便饭,殊不知这小小的Wi-Fi也会被不法分子做上手脚,“诈骗Wi-Fi”一旦被连上,手机上的个人资料、支付宝、银行账号和密码等便会直接被窃取。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未知名Wi-Fi尽量不要去碰。

猜你喜欢
网络诈骗网络犯罪
网络诈骗犯罪的法治思考
法务会计视角下网络股票、期货诈骗证据研究
从徐玉玉案反思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
网络犯罪中电子证据的收集及保全分析
浅析当前我国网络犯罪的犯罪特征
网络犯罪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苹果手机黑产案件侦查与法律适用研究
一位大学新生受网络诈骗后的工作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