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学方法论中的波普尔证伪主义

2019-10-30 03:15骆熙晨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25期
关键词:方法论经济学

骆熙晨

摘 要:波普尔提出的证伪主义主要用于解决两个科学哲学上的重要问题,一个是“休谟问题”,一个是“康德问题”。“休谟问题”即归纳问题,它质疑归纳方法在逻辑上的可靠性。“康德问题”则是探讨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从波普尔证伪主义出发,通过梳理其在经济学中的方法论的主要应用成果,分析其对经济学研究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经济学;方法论;波普尔证伪主义

中图分类号:F0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5-0003-02

一、波普尔证伪主义的主要内容

第一,归纳问题。培根以来,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科学理论应当从严格的、一系列观察和实验中得到的经验事实推导而来。由此而得到的科学真理,即便不是绝对的正确,也有一定概率的准确性,是可靠的真理。但波普尔把归纳推理定义为有限个单称陈述推至全称陈述。由于从部分推向整体可能隐含错误,波普尔否认了通过归纳法得出真理的逻辑,认为不能对客观世界真实情况可靠地认识,只能无限接近这一认识。

第二,划界问题与证伪原则。划界问题是波普尔确立科学和科学进步的标准,与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相反(归纳法),并提出科学理论是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可证伪性作为分界标准,学者吴兴勇说:“科学哲学所说的分解问题就是区分科学与形而上学、伪科学与其他非科学的问题。”一个普通的命题不可能得到完全证实,但只要有一个反例出现就能证伪。例如最著名的“天鹅都是白的”这一命题,在澳大利亚发现黑天鹅被证伪前,被一直当作是真理。

第三,猜想—反驳方法论。波普尔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即科学的进步就是科学理论不断地被证伪,不断地从旧理论发展到新理论的变革过程,并进而提出四段图示:问题→尝试性理论→排除错误→新的问题。而一个较好的科学理论在于其可证伪程度,科学的发现包括猜想和反驳并提出可证伪程度高的理论,一个理论提供信息越多,越精确普遍性越高,其可证伪程度就越高。波普尔还引入了“逼真度”这一概念,以描述理论向真理逼近的程度。

二、经济学方法论中的证伪主义

波普尔的哲学思想在方法论方面的独到见解使它在1929年爆发的“大萧条”危机后,被引入经济学研究中,以此作为最前沿最具颠覆性意义的思想,对20世纪的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波普尔的哲学进入经济学后,许多经济学家都表现出证伪主义的倾向,并在他们的方法論思想中隐含证伪主义。

(一)引入阶段

在经济学领域的第一次应用,当属特伦斯·哈奇森在其1938年出版的《经济理论的意义和基本原理》中。他认为,波普尔之前的先验主义方法论缺乏科学性,并认为一个科学的命题中所含的经验内容是可以被逻辑或数学推导所解释,或是可以被经验所检验。由于当时的经济学存在缺陷,其前提和假设都缺乏实质性输出,证实性差。经济理论需要通过经验检验,才能保持经济理论的科学性,即经验上可证伪,利用波普尔的“可证伪性”作为区分经济理论科不科学的唯一标准。

(二)发展阶段

在萨缪尔森的《经济分析的基础:经济学理论的操作意义》一文中,试图将操作主义(或实用主义)这种方法带入经济学领域,他认为经济学应该是具有操作意义的、可被实际经验进行批判反驳的理论,从而同时具有操作意义和可反驳的性质。所以在他看来,经济学理论应当与实际可观察到的材料有足够联系,即可操作性,且为可证伪的理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方法虽含有实证成分,但他的原则却是证伪主义。

在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中的“F论点”提出,衡量理论有效性的标准是其预测能力,而与假设的现实性无关。他在文中写道:“与理论有效性唯一相关的检验就是将它的预测结果与事实相比较。如果两者是抵触的,理论就该被否定;如果它能符合多次事实的检验,就该给予足够的肯定。”弗里德曼虽然在文中特别强调理论的预测作用,但方法上还是与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相一致。

虽然萨缪尔森与弗里德曼都属于证伪主义,但是两者的经济学方法论有很大的争议。萨缪尔森是主张操作主义的证伪主义,而弗里德曼是主张工具主义的证伪主义。但不论其中间差异如何,证伪主义都成为他们的共同点,同时也增强了经济学家对证伪主义的重视和运用。

哈耶克,作为在经济学中主张波普尔证伪主义的拥护者,其自由主义思想中也找到了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影子,其方法论《科学的反革命》就运用了许多证伪方法论。他认为,经济学与自然科学都应服从“否定后件”的逻辑推理。

三、评价证伪主义对经济学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证伪主义在逻辑和方法论上与现代经济学有着一致性。从《国富论》以来,经济学家都旨在通过对过去和当下的研究,以货币为可靠单位进行计量,从而归纳总结出经济问题和发展的各个影响要素,从而建立起富有理论逻辑的联系。同时,还要基于这样的联系,再结合当下的发展情况和预估的未来可能,对未来的经济走势做出一定具有科学原理的预测。在这一点上,经济学与自然科学产生研究目的上的分歧。而根据传统的自然科学研究目的,即合理解释自然现象,对于经济学研究是不够的。传统的证实主义虽然能够解释经济现象,但是其有效性没有得到一定肯定。这是由于经济学相比自然科学具有更多的变数,且可能环环相扣。证实主义旨在论证逻辑一致,而检验的标准是看事后的解释能力,这就带来了许多错误倾向和假设的随意性。因此,学者陈英认为:“经验用作简单的核实而不是反证,只满足于描述现实世界与经济预言的一致性,不去反驳值得检验的预言,导致在面对棘手的经济问题越来越开不出有效的药方;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是一种‘进攻性的方法论。它提出的检验科学的标准是批评和反驳,而不是辩护。因为我们看到的事实是有限的;但缺乏事实证据的假设可以被认为是虚假或错误的。”在经济学历史中,凯恩斯通过对萨伊定律的批判而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不充分就业的情况,供给无法自行创造需求,这与现实的很大程度上是相符的。而后凯恩斯主义只是停留在静态分析,特别是现在经济增长理论,将资本、储蓄、劳动等变量放进一定时期的,某一前提不变的一般均衡模型中去论证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但事实是,经济增长基本都是不稳定,所以这样的理论也无法为制定政策者提供参考。所以,经济学应该要有准确性、可检验性并且与事实相符,有了这样的基础才能为政策提供依据并且能预见未来,决策总是要有先导性,所以证伪主义和经济学的特点是一致的。

虽然假设与逻辑推导可能存在不足,但如果将证伪主义思想运用于经济学,那么就意味着经济学理论可以在不断的检验中完善。因此,一些经济学家对于证伪主义的方法论持积极的态度:“波普尔的启发是,首先,他促进了在经验的可检验性上的构造理论,……其次,波普尔不仅追求可检验的理论而且还制定了如何追求这种检验的方法论规则,使你有一套严格的程序来通过事实和理论之网,并且波普尔提倡理性地批判,否定我能获得确定性的知识。”因此,证伪主义对经济学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

另者,证伪主义思想运用可以提升经济理论的实践价值。一个理论的假设对现实的针对性越强,它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力度和预测能力也就越强,实践价值也越大。由于各种理论为了得到理论结果或者减少复杂性,一般都规定了比较苛刻的假设条件,在解释现象时又都要依据特定的经济环境、行为主体、制度等进行调整。因此,在极度单一的环境下成立的经济理论,对于对实践要求极高的经济学来说是意义不大的。因为其终极目的在于要将经济理论应用于不同国家、社会,使得相应的决策者做出合理的预判。经济学与国家、社会,即人为因素的联动性,与自然学科的相对稳定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多种情况下的证实,即在证伪主义思想的推动下,确定绝大多数被证实是一个成熟的经济理论所必备的素质。也就是说,在证伪的逻辑下面,能够对经济理论做出相对更加稳定、正确,无限接近其真理的预判。

(二)消极影响

证伪主义与其他方法论一样,存在一些争议,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证伪主义本身就存在问题,因此不采用证伪主义应用于经济学。麦克罗斯基和卡尔德韦尔认为,波普尔主义对经济学的要求过于严格,应将经济学转为修辞学甚至还原到哲学方面进行分析。

证伪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首要困难是不确定性问题,即证伪的复杂性。其主要内容是,任何一个科学理论都不能被孤立地检验。一个否定的结果只能说明在理论和辅助性假设中至少有一个要素与证据相矛盾,但并不意味该理论是有问题的。因为经济数据是来自于现实世界而不是设定好的实验室,有许多不可控的因素产生干扰。例如,人的行为、动机和价值判断等众多的不确定因素与复杂性,使得检验十分困难。波普尔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因此就规定了许多方法论的标准来防止科学家或经济学家的辅助性假设,这就使得证伪主义带有主观色彩。豪斯曼认为:“这个约定主义步骤在对证伪起作用的同时,也对证实起作用,如果允许把背景知识包括在某人的前提假设中,为了让约定的证伪成为可能,那么人们同时也使约定的证实成为可能。约定的不对称论题失效,而波普尔也无法为科学家只应当寻求证伪这个主张辩护。”可见,证实主义不能够被证伪主义完全取代。

第二个困难是“观察陈述的理论负荷”和“经验基础可错性”问题。在波普尔看来,我们应该追求理论的证伪性,即特定的观察陈述并不能证实出全称陈述,却可以证伪全称陈述。而这个观点本身就存在缺陷。也就是说,经济学理论的解释包含了许多主观意志。由此一部分经济学家就认为证伪主义也是行不通的,这无疑是对证伪主义的巨大打击。

第三个困难是“逼真性”问题。波普尔对于逼真性这一概念的目标是想通过理论的不断证伪,猜想与反驳中让理论变得更加精确接近于真理。而经济学家巴克豪斯认为这无法达到。因为逼真性来自于理论本身的可证伪度,又由于上文阐述的观察陈述无法保证其正确性,所以逼真性也是无法确保的,这也间接反映了可证伪性作为科学的标准的正确与否。另外,对于逼真性的合理界定一直处于争论当中。并且波普尔对于逼真性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这就会导致经济学家面临选择困境,当两个被证伪的理论之间,由于选取的方式不同,就无法进行选择。而且波普尔的逼真性概念是相信理论具有真实性的本质,这一定程度上与他的初衷相矛盾,他的可证伪性就是认为理论都是包含错误的。那么,我们就无法相信证伪主义能给我们提供发现经济学真理的方法。

波普尔证伪主义片面夸大了“否定”的作用,他认为只需要一次证伪就可以推翻整个理论逻辑,从而引起革命,虽然在我们看来理论的发展是必须的,但这不太符合科学实际。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中,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但认识总是相对和绝对之中变幻的。科学理论的正确性在某一时期只能达到一定的准确度与深度,所以是我们对其是相对的、有限的认知。对于整个人类进程来说,我们认识世界或者科学理论的能力却又是绝对的、无限的。并且,事物发展之中存在着一种批判继承的关系。我们会发现某些科学理论的局限性甚至是缺点和错误,但在我们证伪它的同时,也可以继承其中真理的部分。牛顿的万有引力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理论刚成型时也遭受了这样那样的证伪,但是我们不能一次否定整个理论系统,不然也不会有伟大的科学发展。虽然证实主义有局限性和静态性,但是也不能坚决否定其存在的正确性,应该用辩证的角度看待证实与证伪。波普尔证伪主义是能推动理论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他过分夸大了证伪的作用。他没有意识到新旧理论之间的联系和继承,如果只是一味地否定旧理论,那新理论也会成为以后的旧理论,只有继承了旧理论的真理部分,才可能发展创新,不然证伪也就失去了意义。没有证实的存在,也就不会有证伪,要产生证伪的实验必须建立在通过经验认识证实的理论之上,证实的基础都没有,也就更不可能合理地提出否定理论,只有证伪,科学也不會发展。再者,没有证伪也没有证实,一些理论假设被证伪之后,才会证实一个新的假说,证实也需要依靠证伪来达到发展进步的目的,只有存在理论证伪,我们才能知道证实的真实意义。所以,波普尔只看到两者的对立,并一味地否定,其实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一起发挥作用才能达到发展进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艾战胜.波普尔证伪主义理论反思——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视角[J].湘南学院学报,2008,(4):1-4.

[2]  丛林.波普尔证伪主义方法论述评[D].长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08.

[3]  丹尼尔·豪斯曼.经济学的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  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M].冯克利,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5]  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6]  李丹.论波普尔证伪主义与经济学方法论[J].港澳经济,2015,(26):12-13.

[7]  李雨燕.论经济学方法论中的波普尔证伪主义[D].湘潭:湘潭大学,2005.

[8]  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9]  萨缪尔森.经济分析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0]  石越.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5.

猜你喜欢
方法论经济学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
国民经济运行向好基本走出疫情影响
如何构建系统的方法体系
经济运行预期稳定
经济增长总体平稳 经济运行预期稳定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起源及发展探究
A Literature Review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构建
论西方哲学方法论之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当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