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视域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试析

2019-10-30 03:15郭荣君梁雪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25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中国梦价值

郭荣君 梁雪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直面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发展之困,立足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的新形势、新矛盾、新特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的思想精华和理论品格,积极借鉴传统生态智慧,吸收中外文明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并不断升华,形成了生态文明思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认识与实践的新时代转化,使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变革并取得重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國梦提供了思想及制度保障。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价值;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5-0146-04

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当前人类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危机的时代背景,在借鉴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及传统生态智慧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生态文明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背景

就关系而言,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是辩证统一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具有先在基础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物质条件,而人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又反过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变化与发展。当人类社会进入到工业文明时代,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现行存在、发展方式与生态环境的支持能力相悖日趋加剧,生态环境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产生了一系列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巨大挑战。为打破社会发展瓶颈,促进生态环境系统良性运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应时而生。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背景

回顾历史,从自然历史过程来看,以往的人类社会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文明阶段,即封建社会的农业文明阶段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业文明阶段。在农业文明发展阶段,受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影响,人的实践活动对自然和生态的破坏有限,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保持相对和谐。工业文明的出现促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的不和谐发展。工业文明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快速前进,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那样,在几百年的时间内,资产阶级所创造的生产力,比以往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总和还要大。随着生产力的突飞猛进,将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向一个极其危险的境地,即强调以人类为中心征服自然,大规模地破坏、攫取自然资源,使得原有的天人合一的格局和发展状态走向反面,人与自然关系急剧恶化。而后,人类的狂妄自大遭到了生态系统的疯狂报复,各类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环境破坏和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出现。难题与灾难迫使人类反思,为使人类文明的进程不至于中断甚至毁灭,应正确认识并处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由此,“泛人道主义”和“生态中心论”逐渐兴起。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内环境

从国内来看,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尤其是通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现代化事业由起步进入到强盛的发展阶段,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喜悦与痛苦并存,自然生态的破坏和自然环境的问题伴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而来。以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过分或者单一追求经济增长,而且在抓经济建设的过程又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没有落实到位,致使民众过分追求物质成果享受,而忽视自然的力量,内心缺少对中华文明数千年天人合一观人文仰望和对自然力量的基本敬畏,导致今天我国生态环境发展形势面临严峻困境。因此,为解决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健康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之间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文明思想,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将生态环境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寻求合理的解决生态问题的方式。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发展困境及人类社会发展对和谐生态的迫切需求,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现实基础,而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其积淀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一)传统生态智慧的传承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典型的传统农业古国,农业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在漫长农业生产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主体的“天人合一”是传统生态文明的特质。中国的传统学派——儒家、道家等,在论及人与自然关系时,不论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还是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无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天人合一”是儒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基本思想。孔子有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认为人们应按照自然规则行事,应“唯天为大”(《论语·泰伯》)。到了汉代,大儒董仲舒明确主张要天人合一,“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他深刻指出,人与自然界的“天”“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天、地、人三者都有各自的重要作用,缺一不可,即“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成之”,“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春秋繁露·立元神》),天人合一观为两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确立了中国哲学和中华传统的主流精神,显示出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和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追求以及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特有方法。

“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的精华,也是道家思想蕴涵着现代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老子》第二十五章曰:“人法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看来,自然法则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自然法则不可违,人道必须顺应天道,人只能是“效天法地”,要将天之法则转化为人之准则,必须尊重自然、顺其自然。庄子庄子强调要以自然的方式来融合到自然,“不开入之天,而开天之天。”(《庄子·达生》)不要胡作非为破坏自然规律,“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党的十八大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与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总之,中国传统生态智慧认为,自然作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载体,与人构成了共存共生的有机统一体,自然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法则,人应将自身发展看作是自然发展的一部分,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些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提供充分的文化基础和文化价值。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启示

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但他们的生态思想特别是在实践基础上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互动关系的辩证而科学的认识,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以及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评等,无疑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与自然是统一的。自然对于人来说,具有先在性和基础性地位。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也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来自于自然,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要依赖于自然界、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同时,自然并不是一个与人及其社会无关的纯客观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概念,即自然界的存在状态以及进化程度都受到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人不同于其他的生命存在物,而是一种具有能动性的自然存在物,人既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又能“通过自己的劳动使自然界日益受自己支配”。由于人的能动的实践活动,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不再是一种“自在自为”的关系,而是在实践基础上主要表现为人与人化自然的关系。正是基于此,自然只有在与人的相互作用中才能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那么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身,而破坏自然也就破坏自身。

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认识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恶化根源。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文明和产业的整个发展“对森林的破坏从来就起很欠的作用,相比之下,即对森林的护养和生产所起的作用则微乎其微”,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破坏。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生产活动的本质,即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而不惜破坏生态环境的短视行为的必然性。他说:“在各个资本家都是为了直接的利润而从事生产和交换的地方,他们首先考虑的只能是最近的最直接的结果。当一个工场主卖出他所制造的商品或者一个商人卖出他所买进的商品时,只要获得普通的利润,他就满意了,至于商品和买主以后会怎么样,他并不关心。关于这些行为在自然方面的影,情况也是这样。”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本质及其生态破坏性。

总之,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的分析等等,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科学性启示,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根据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当代生态环境发展困境,习总书记在批判继承前人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上,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等做了详细论述,形成了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思想。

(一)生命共同体观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明确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生命共同体观点,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传统生态智慧的当代阐释,进一步阐明和强调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重视人与自然的双重价值,是对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根本性超越。

既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因此,应对自然充满敬惜之心,习总书记指出:“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到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如何对待自身就应如何对待自然,对自然的开发应看成是对人自身的开发,“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强调要高度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在其讲话中指出:“我之所以要盯住生态环境问题不放,是因为如果不抓紧,不紧抓,任凭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不断产生,我们就难以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是对中华民族和子孙后代不负责任。”

(二)环境生产力论

按照政治经济学观点,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三个要素,劳动对象不直接表现为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但当人们跳脱出传统经济学所作的自然资源是不变的、无限的假定思想,不难发现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必然引起对自然环境的重新思考。如果没有了自然资源,人的劳动如何实现,又谈何生产力呢?据此,习总书记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观点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环境生产力”论,“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将环境保护改善与发展生产力有机统一起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发展创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石。

习总书记还强调,在保护环境的同时,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环境生产力的作用,“要坚定推进绿色发展,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并通过改革创新,使自然资源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贫困人口增收的重要途径,促进社会的发展。

(三)“两山”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的环境生产力论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对环境生产力的朴实生动的语言表述,这一论断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提供直接实践指导。

“两山”论断形成于习总书记的工作实践过程中,追根溯源,它萌芽于梁家河,首次提出则是在2005年。当时习近平总书记任浙江省委书记,在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进行调研時,第一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继而在报纸刊物上发表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评论。2013年9月,习总书记对“两山”论断做了完整表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断蕴含着丰富而鲜活的实践内容,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内容。它表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应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打破单一强调经济发展局面,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道路,具有强大而精准的实践指导意义。

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纵览全球全局、观照现实,以形象生动的语言阐释其对生态问题的深刻思索,并进一步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体现出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高度统一。

(一)新时代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再认识

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无时无刻不身处大自然之中,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纵贯人类社会发展始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思想、自然辩证法哲学的深厚理论基础,深具“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华生态智慧的民族基因,是对人类发展新阶段的生态与文明关系的深刻阐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及理论体系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是人类社会发展史、文明演进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理念、大哲学。

(二)新时代有序发展的重要思想保障

当前,实现生态文明和谐是社会有序发展的前提已成为全球普遍共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体现了这一共识,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有序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保障和理论支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肯定自然对人类社会存在发展先在基础性意义的同时,又强调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这样既可保证社会发展的满足,又可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对正确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及应对生态问题具有指导和方法性意义。因此,在推动实现中国梦和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并在实践中以其为人们日常生活及行为的规范,既有利于物质财富的积累,又有利于合理解决生态危机,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

(三)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总结“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战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国家治理的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与人类的发展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不仅是“当今时代”的事业,也是“历史性”的事业,更是全党“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时间维度的意义,这也促进了中国人民实现美好“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是“中国梦”历史进程的一部分,已经走过很不平凡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产业文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制造也有了世界首屈一指的成就。实践中国梦是一个不断的历史进程,在中国人民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进程中,不同于产业文明的生态文明将以推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的方式,让中国人民的生活有诸多的完善和更高的自由。作为人类发展的前提和生命线的生态文明是一个包含众多的完整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也从众多方面促进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时期,要加强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推进环境法治建设的“制度化”“专业化”,从多层次推进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不仅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手段,保障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8-209.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8-164.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8-562.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2.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5-131.

[6]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7-01-20.

[7]  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的答问[N].人民日报,2013-09-08.

[8]  论语[M].臧知非,注说.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9]  董仲舒.董子春秋繁露譯注[M].阎丽,译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0]  老子.老子今注今译[M].陈鼓应,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0]  庄周.庄子正宗[M].马恒君,译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思想中国梦价值
论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资本论》自然生产力观点的新发展
机理·思维·特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维审视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思想探析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