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及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研究

2019-10-30 04:19王敏
北方文学 2019年27期
关键词:教养方式父母亲子关系

王敏

摘要: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对孩子成长及心理发展状况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父母的教养方式及亲子关系的研究,依次提出如何培养积极正面的教养方式、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模式,以促使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心理健康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父母采用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力,同时也会涉及到亲子关系是否和谐。亲子关系作为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模式,对于维持家庭的稳定和谐有着重要意义并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一、父母教养方式

(一)概念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子女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倾向,主要表现在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上,对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过程有直接影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同时也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建构起着决定性作用。父母的教育理念、行为举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人格形成等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意义

谁都不是生来就会做父母,在养育孩子之前,首先我们要学会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称职的父母。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岗位都需要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然而父母这个最重要的岗位却往往被忽略,无需任何证件就可以直接上岗,无论做成什么样也不会被炒鱿鱼。然而,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工作成果”也会逐渐展现,一些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可能会伴其一生。因此,父母绝非是一种无师自通的职业,它值得我们一生去学习去反思。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理解孩子成长到每个年龄段的特点,才能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与他们并肩前行。

二、亲子关系

(一)亲子关系的含义

何为亲子关系?在朱智贤教授主编的《心理学辞典》中可以这样理解,是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它呈现了父母与子女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与关系状态,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整个家庭关系或家庭氛围状况。

从另一方面看,亲子关系是个体出生后建立的第一重要人际关系,是今后得以顺利发展出其它人际关系的基石。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孩子学习各种社会生存技能,同时也有利于儿童的认知能力、三观形成及情绪情感的发展,决定了孩子社会化水平的高低,为今后是否能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二)亲子关系研究的意义

父母的生活经历、言行举止对幼儿认知世界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健康的亲子关系可以让幼儿建立对周围环境较强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为幼儿爬出母亲怀抱尝试独立探索陌生环境提供了信心。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只有满足了生理、安全感、爱与归属感的低级需求,才有助于儿童向自尊、自我实现甚至自我超越的高级需求发展。相反,不和谐的亲子关系则会阻碍孩子内在自由发展,甚至为一些心理疾病埋下隐患。

三、当前我国父母教养子女的现状

在中国大部分传统家庭中,父母意味着权威,处于核心地位。孩子在父母眼里永远长不大,对孩子的教导甚至会持续到成年之后许多年。在我们的传统思想里“长者恒为师”的观念根深蒂固——年长者一定可以教育年幼者。这就在家庭生活中形成了一种长期的权利不平等,孩子生活在多重规则下,压抑自我意识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家庭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年轻的父母们企图打破传统束缚,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千依百顺。这种溺爱的方式,又导致了亲子关系的另一种不平等,也造成了孩子许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因此,怎样的教养方式才能更好的贴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孩子可以真正健康快乐成长?

四、积极正向的父母教养方式,建立良好的亲子關系模式

(一)稳定的情绪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首先父母遇事要沉稳、冷静,面对孩子犯错,先了解事情的原委,理解孩子的行事动机后,再耐心的与孩子一起分析错误原因,尽量以平和的心态与孩子沟通,更有助于孩子去理解父母的意图,也让孩子更加有自信、有勇气去表达想法,而不是深陷被父母责骂或被暴力对待的恐惧中。健康的情绪状态更有助于人际间的沟通,而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阻碍人与人的互动交流。亲子关系亦是如此,如果希望孩子能拥有积极健康、乐观平稳的心态,父母的榜样及示范作用尤为重要,这也体现出了父母自身的修养。

(二)以爱为基础,接纳孩子的全部

父母是唯一能把孩子带到这世界的人,所以对于孩子的爱是与生俱来、无条件的,而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小天使,都会有专属的独特个性。随着孩子的成长,个性也是不断变化中,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在不同阶段给予理解与支持,尝试接纳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各种状况,与孩子联盟一起去对抗、解决问题。如此,亲子关系才会变得更加融洽。一位美国知名心理学家P.M.Symonds研究表明,被父母接纳的孩子,会表现出情绪稳定、兴趣广泛、有爱心、善解人意、通情达理等良好的社会行为。

(三)给孩子建立一定的规矩

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育学家王涛博士曾说过“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当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还是一张白纸。父母有责任教会他们如何行事、如何做人以更好的适应这个世界。规矩就是父母为孩子设立的参照标准,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保护孩子不会误入“雷区”。一个体现爱的规矩是父母既让孩子能勇于面对错误,承担被惩罚的结果,又能让孩子体验到他即使犯错,依然是被父母所爱。

(四)以身作则,用行动证明

言传身教,行动大于一切。与其讲道理,不如做行动上的榜样。孩子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模仿力,孩子的行为更多是通过观察父母的日常行为动作模仿出来的。如果对孩子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父母也同样要做到。孩子对于不良行为没有分辨能力,以为只要父母做的都是可以被允许,所以父母尽可能在孩子面前展现积极正向的行为,孩子才能在和父母的互动中内化更多优秀品质。

(五)深度沟通,高质量陪伴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产品开始更多替代父母陪伴孩子,在解放父母的同时,也让亲子沟通变得少之又少。长期看电子产品,让孩子会丧失与人互动交流的兴趣,变得孤僻、退缩,情绪不稳,亲子关系也会越来越疏离。因此,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陪伴,尤其是婴幼儿时期,需要不断的得到来自养育者积极正向的情感反馈,孩子才能逐渐形成一个良好的自我身份认同,这就需要父母花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当我们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尊重理解孩子的想法与感受,鼓励孩子更多的去表达,只有让彼此都听到对方,沟通才会变得顺畅有效。

(六)爱的表达

曾有人说过:“开口说爱,是最简单也最困难的告白!”,

也许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父母常常愿意将爱藏于心间,含蓄内敛。而年幼的孩子看到和接收到的都是父母直接外显出来的行为和态度。因此,父母常常以为“我对孩子的付出,即使不说他也应该感受到!”可惜,不借由语言、情感直接表达的爱意,很难被孩子确定那就是“爱”的感觉。如同在男女关系中,不被明确表达出来的爱,也只能被定义为“暧昧”而不是“爱情”。父母能够表达爱,他们的孩子才能从中获取能量,这些孩子的内心是充盈的,他们敢于冒险、接受挑战,即使失败也不输信心。相反,童年期感受不到被爱的孩子,成年后因从未体验过,而不再相信亲密关系,却又因渴望体验而会终其一生不断找寻。

五、結论

儿童心理是一个具有复杂性的发展过程,仍会受到其它众多因素的影响,例如:遗传基因、自然环境、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等多方面。因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而亲子关系是个体出生后建立的第一重要人际关系。因此,父母教养方式及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云晓.培养20年后最棒的男孩[M].北京:朝华出版社,2011.

[2]刘晶.亲子关系 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3]白丽英,叶一舵.亲子关系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驾驭科学报,2002(02).

[4]郝庆辉.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02).

猜你喜欢
教养方式父母亲子关系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
去除“父母”的身份,他们是怎样的人
浅谈幼儿英语学习中父母的参与
年过六旬再做“父母”,不幸孩子串起8000人的家
留守初中生看护人教养方式对问题行为的影响:自控能力的中介作用
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