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

2019-10-30 03:15赵子英杜卓雅潘雅静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25期

赵子英 杜卓雅 潘雅静

摘 要: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构建总生产函数、人均生产函数模型、全要素生产率模型,对资本存量估算模型及其中间过程进行改进。从生产三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两个角度,对吉林省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实证分析。

关键词:生产函数模型;全要素生产率模型;资本存量模型;技术进步贡献率

中图分类号:F1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5-0060-04

(三)修正后模型的检验

虽然可决系数为0.47不是很高,但我们主要是为了参数估计而不是模型预测,所以对模型的估计效果没有影响。

由式(10)可知,技术进步率r=0.043;α和β分别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每增加1个单位,产出平均增加0.669。勞动每增加1个单位,产出平均增加0.331。这样我们所关心的各参数值均已估计出来,并是可信的。根据估计模型(10)可以进行实证分析。

三、资本存量估算模型

国内学者大多用1952年的价格作为基期资本核算,由于1952年距今时间较长,所以吉林省实际GDP核算使用1990年不变价GDP。

依据史密斯的永续盘存法基本原理和云伟宏在《对河南省资本存量的一种估计》中的不变价资本增量计算方法,对永续盘存法的资本存量估算模型进行了修改,并对该模型的计算过程进行了改进,以吉林省为例估算历年实际资本存量。

通过表1可以综合看出,吉林省资本存量逐年增加,近十年来增加幅度加大,到2016年达到32 084.59亿元,平均资本存量约为6 800.13亿元。人均资本存量从1986年的0.25亿元增加到21.39亿元,是1986年的近86倍,平均人均资本存量约为5.15亿元,经过计算资本深化的平均增长速度约为16.21%,说明资本深化的速度很快。资本产出比,近三十年间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由1986年的20.69%下降到2016年的495.77%,说明单位产出需要投入的资本量增大,资本的产出效率低,间接反映了技术创新的能力下降了。虽然资本存量呈大幅度增长,资本深化速度加快,但资本产出的效率却逐年降低,充分说明吉林省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本投入的增加拉动的。

四、吉林省技术进步贡献率分析

根据式(2)可以计算历年技术进步、资本、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计算得吉林省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约为23.95%,全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40%,资本增加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约为18.8%;劳动增加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约为2.7%。为便于三者比较,我们将求得的结果绘制成。

从上图的变化规律来看,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以来都是最低的,吉林省近些年来虽然对劳动力的投入不断增加,但产出的效率不高,间接说明了经济发展的特征以粗放型为主;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整体成上升趋势,在近十年表现的尤为明显,2009年资本的贡献率超过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说明吉林省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本的增加拉动的。

为了进一步研究吉林省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较我国发达地区的差距,本文从综合优势方面选择北京和上海作为五大中心城市的代表;从经济实力方面选择广东、山东两省(1986—2016年以1990年不变价为基础,GDP排名最靠前的两个省份)。从经济水平相似等方面选择江西、云南两省(1986—2016年GDP排名与吉林省最相近的两个省份。将其三十年的全要素生产率与吉林省进行比较。将各省数据带入式(6),得出各省劳动产出弹性和资本产出系数,根据式(10)的估计结果,将所得结果带入式(5)得出7个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经计算吉林省技术进步的平均增速约为1.8%,近二十年增长速度缓慢,在2012年和2016年出现了负增长。总体来说,吉林省近年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有下降趋势。吉林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值为19.25%,在全国处于中下等水平。相较于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等经济强省,吉林省的全要素生产率在发展水平和增长率上都有较大的落后。而江西、广东、山东在1986—1993年七年间,与吉林省的平均差距不足6%,2016年由于吉林省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导致与各省的差距加大,与山东省差距为23%。由于全要素生产率下降使得吉林省GDP的排名与山东省的差距拉大,间接说明科技进步对吉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

参考文献:

[1]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M].高鸿业,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5.

[2]  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梁小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  吴易风,刘凤良,吴汉洪.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  汪祥春.宏观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6]  云伟宏.对河南省资本存量的一种估计[J].经济经纬,2002,(6).

[7]  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7).

[8]  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  菲利普·阿吉翁,彼得·霍依特.内生增长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  谭荣波,梅晓仁.SPSS统计分析实用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