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19-10-30 03:15张默雯程宝辉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25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传承乡村振兴

张默雯 程宝辉

摘 要: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只有不断推动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武清区乡土文化丰富多元,在新时代、新要求下,应积极探索武清乡土文化传承创新的有效路径,坚持“一元主導+多样发展”,保持乡土文化战略定力;改变“城市=先进、乡村=落后”的思维定式,培育乡土文化认同感;秉承“深挖乡土文化内涵+讲好乡土故事”的做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乡土文化传承创新的价值引领;建设“外来文化精英+草根文化队伍”,培育优秀乡土文化传承和创新人才;“优化开发模式+开拓新的载体”,培育乡土文化产业新亮点。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土文化;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5-0036-02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之一。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2018年2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只有不断推动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而,乡土文化的振兴应该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优秀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价值的再认识,对其传承和保护路径的再探索,是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

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传承创新乡土文化的价值所在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赓续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乡土文化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乡村传统文化的物态文化层面包括乡村山水风貌、乡村聚落、乡村建筑、民间民俗工艺品等;行为文化层面包括生活习惯、传统文艺表演、传统节日等;制度文化,包括农村生产生活组织方式、社会规范、乡约村规等;精神文化即观念文化,包括孝文化、宗族家族文化、宗教文化等。乡土文化是农村的根,是农村的“软实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传承创新优秀乡土文化意义重大。

第一,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丰富文化资源。乡村的民俗风情、建筑、农田、美食等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相对城市而言,乡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传承和创新优秀乡土文化,不仅有利于加强乡村自身特色与生态文明建设,而且还能有效促进乡村旅游、观光、体验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优秀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巨大的文化资本。

第二,乡土文化是助推乡风文明的特色文化构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乡土文化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支撑,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历史文化得以延续发展,并吐故纳新。离开了文化,乡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徒有其表,无法实现永续发展。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激发乡村发展活力,让乡村更美丽、村民生活更美好,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乡村治理有效的根本路径。乡村振兴离不开乡土文化振兴。

第三,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凝心、聚力的内推力。乡村传统文化作为一定区域内村民共同的精神认知,群众基础深厚,易引发共鸣,保护和传承、利用乡土文化,可以使人们形成认同感、归属感,进而产生对家乡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因此,优秀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凝心聚力的内生动力。没有乡村的内生动力,仅靠外力推动,乡村无法获得自我生长的力量。村民对优秀乡土文化认知与共识,能有力地激发其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历史潮流中来。

二、武清的乡土文化及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传承与创新面临的现实困境

天津市武清区地处京津之间,蜿蜒悠长的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肥沃的平原、丰富的水系,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武清人在这片土地上修养生息,孕育了运河文化、雍阳文化、传统民俗文化、乡村文化交相辉映,涵养了武清独特的乡土乡情和人文底蕴,素有“京东文化大县”美称。

(一)武清丰富多元的乡土文化

武清民间流传有数千个文化种类,丰富而多元文化特点极为鲜明,突出表现在民间花会、书画、工艺、戏剧、武术等。

1.书画文化。武清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书画之乡”,民间书画艺术源远流长,近代以来武清书画名士人才辈出,书法上,有中国当代书坛的引领者刘炳森、孙伯翔先生,书画方面,王澍、赵伯光、石宪章等人颇得传统文化精髓。2014年,大运河书画院、书画研习社、老年书画研究会等20余个民间书画团体蓬勃发展,书画艺术成为武清一道乡土文化风景线。

2.曲艺文化。武清的曲艺文化在京津之间独树一帜。从评剧“四大名旦”之首李金顺到评剧韩派创始人韩少云,从河北梆子名角崔灵芝到京剧赵派创始人赵燕侠,相声表演艺术家朱相臣、师胜杰、快板大师李润杰等等,这些曲艺大家根都在武清。

3.武术文化。武清自古就崇文尚武,有“集杂民、昌文武于一处”之说。古志有记:“水甘土厚,人多技艺,秀者读书,次者骑射。”。武清民间流传只记得武术种类繁多,如城关的李氏太极拳,下伍旗的五行通臂拳、陈咀的高氏八卦掌,名扬海内外,是中华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4.工艺文化。武清的民间手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并以品种繁多、质量上乘、做工精良而闻名于世。地毯、绢花、编织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

(二)新时代背景下武清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武清区积极探索乡土文化发展新路径新方法,大力加强文化基础建设,大力打造武清文化品牌,运河文化、花会文化、曲艺文化、民间技艺文化等蓬勃发展,形成了武清特色的文化品牌。但对应新时代新要求,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面临不少困境,要在加快建设实力武清、美丽武清的进程中发挥积极重要作用,依然任重道远。

1.城市化进程中价值观念的嬗变对乡土文化造成冲击。武清区以2000年撤县建区为起点,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城镇化的影响是双重的,在给农村居民带来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同时,也消解了原有淳朴的特色鲜明的文化观念。很多城镇建设过程中甚至出现文化传承的畸形发展,乡土文化的保护在商业化发展道路,然而对于传统习俗、村落原貌等的保护是缺失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于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关注点主要是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等问题上,而对于农村规划及乡土文化的保护上是不健全甚至缺失的。目前我国乡土文化保护缺乏具体的参考依据和完善的法律基础,这导致乡土文化在面临现代化冲突时不堪一击,最终被逐渐解构。原本特色鲜明的乡土社会逐渐消逝,乡土文化的传承面临危机。

2.乡土文化传承创新的良好环境尚未形成。不少人对优秀乡土文化的认知多停留在文化可以带来游客,可以创造经济收益,文化可以卖钱的经济层面上,很少从乡土文化与乡土社会、乡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乡土文化与绿色生活方式,乡土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等高度去进行文化的判断,优秀乡土文化传承创新的良好环境尚未形成。

3.优秀乡土文化传承创新的主体缺失。乡土文化精英的流失,乡土文化传承人的断层。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武清不少村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因土而生的乡土文化的记忆是碎片式的、表象化的,缺乏他们的父辈对乡土文化的与生命相连的完整的集体记忆与生命体验,更不具备他们父辈对山水林地田园系统的地方性知识。

4.优秀乡土文化的特色不“特”。一个地方的传统民俗文化,只有坚持抓住地域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彰显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才可能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在乡土文化资源上,武清区周边各区、市、县传统文化资源有相似之处,如何凸显武清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对武清的乡土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考验和要求。

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武清乡土文化传承创新的有效路径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语境下,乡土文化既是一种回望和复古,更是一种创新和变革,要用开放性的思维,激活传统文化精华,乡土文化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乡土文化规律,尊重农民发展意愿,坚持乡土文化本真,保持乡土文化定力,把握乡土文化复兴方向。

第一,坚持“一元主导+多样发展”,保持乡土文化战略定力。乡土文化的发展,既顺应亿万农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所系、使命所在。武清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首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保持文化战略定力,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持科学、礼敬的心态,立足新时代武清乡村实际,推动乡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使得优秀乡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在武清乡土上焕发出蓬勃生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大运河纵贯武清南北,哺育武清的悠悠历史和灿烂、多元的文化,个性化、多样化是武清乡土文化的基本特点。尊重差异应成为乡土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态度。态度需包容差异、尊重独特、掌握规律;因地制宜是基本手段,应科学把握武清特点,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坚持精准施策、分类推进,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这样才能使乡村文化既保留原汁原味,又充满生机活力。

第二,改变“城市=先进、乡村=落后”的思维定势,培育乡土文化认同感。辩证取舍是我们对待乡土文化的基本态度法。不可否认,乡土文化中有一些糟粕的成分,个别地方存在封建迷信活动。但乡土文化绝不等同于落后、愚昧、保守,不能一概否定,其主體价值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要坚持把辩证取舍作为基本方法贯穿于乡村文化振兴实践中,旗帜鲜明地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积极支持和引导村民维护公序良俗、崇尚义德勤俭。乡土文化既是一方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乡土文化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成为一种时尚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与乡土文化自信贯通起来,以乡土文化自信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如在武清乡村振兴实施中注重打造一村一韵,“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而乡土文化是乡愁的重要载体。坚持建设与保护、培育与传承相结合,坚持“低度开发”“低度建设”原则,通过生态修复、改良和保护等措施,使乡村重现最自然最生态的本色,彰显“乡愁美”。突出“一村一景、一村一品、村村出精品”,充分彰显出文成乡村的特色和韵味。注意保留乡村原有风貌、保留乡土气息,注意保留乡村符号。

第三,秉承“深挖乡土文化内涵+讲好乡土故事”的做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乡土文化传承创新的价值引领。如何讲好乡土故事,将“大水漫灌”式的文化输送转化为“涓滴效应”涓涓细流沁入人心,将宏大的文化理念做小做细做实,是亟待解决的乡土文化难题。破解这一难题,需结合武清农村自身特点,挖掘乡土文化特色,需要讲好乡土故事。首先,要注重“找故事”。要整合各方面资源,如武清博物馆、图书馆、史志办以及民间团体;调动多方力量,如高校教师、历史专家、本地乡贤、熟知当地风土人情的明白人,进一步深度挖掘武清本地特色文化、如书画艺术、运河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深刻内蕴,发现整理本乡本土的各种文化资源,并找出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写好乡土故事,传承传统美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落实落细落小,让乡土文化浸润人心。注重把历史人文元素创造性地融入乡村振兴建设,从而打造具有武清特色的乡土文化品牌。其次,要精心“讲故事”。要搭建乡土文化传播的平台,如农村的包括文化活动场馆、乡村道德讲堂、小舞台、以及村史陈列室和以及互联网微信、微博空间等平台,努力将其打造成乡土文化的“地标”。在传播形式上,可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曲艺和其他民间娱乐活动、手工工艺等表现,同时创新新型礼仪、节日、评优等活动,服务于现代社会需求。

第四,建设“外来文化精英+草根文化队伍”,培育优秀乡土文化传承和创新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乡土文化人才是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一要建设好草根文化队伍。草根文化队伍包括本地民间艺术团体和民间艺人,草根文化队伍身在本土、长在农村,天然的具备接地气的优势,具体的说草根草根文化队伍服务灵活、特色浓郁、内容贴近本土群众生活,其更易于为本土村民所接受。因此,要重视加对草根文化队伍的引导和培养,既注重提升其政治水平,也注重提升业务能力。同时,在经费、场地等方面给予扶持,引导其开展健康向上向善的文化活动。二要吸引外来文化精英,注重把政治强好、本领高、年纪轻的人员参与到民间文化发展的队伍中来,促进人才聚集创新,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吸引退伍返乡的干部工人,怀揣金色田园梦想的大学生,积极带领农民致富的基层干部,热心农村公益事业的社会贤达,都可以作为新主体,为乡土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建言献策,整合社会资源,投入资金,人力物力智力资本贡献乡村建设。

第五,“优化开发模式+开拓新的载体”,培育乡土文化产业新亮点。进入新时代,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方兴未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正在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发展迅猛。面对新时代,面临乡村振兴的大战略,乡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离不开需要党委政府、社会团体、市场主体、农村基层组织及本土村民多方合力、多方互动。

在乡土文化顶层设计上,党委政府部门需把握大方向,并有一定的标准和制度,而后在充分研究村情民意基础上,因地制宜地优化开发模式,打造主题农业公园和农业特色小镇,带动本土乡土文化创新产业化道路。

乡土文化与现代经营相融合,实现“产业-生态-文化”一体化运营,如利用“旅游+教育”模式,打造全新的研学游模式。打造研学游模式,构建大中小学生学研基地,既符合新时代素质教育提升的要求,又能从孩子抓起,提高对乡土文化,如古运河、古树名木、古建筑的保护意识,使武清的乡村旅游产业链延长,促进村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以品牌创建为载体,梳理武清地方性传统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加强对濒危乡土文化的保护,并赋予其新时代内涵。留住让有形的乡土文化,传承创新活态的乡土文化,塑造具有武清乡土特色的文化作品,打造乡土文化品牌新亮点,使土资源转化为人们新消费的亮点焦点,成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业态和新亮点,助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传承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