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前颖 宋丽
摘要 本文阐明了MOOC的教学特点,结合茶叶感官审评课程的现状及特点,探讨了在茶叶感官审评课程体系中引入MOOC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基于MOOC的教学新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以期为茶学专业教学效果的提高提供参考。
关键词 茶叶感官审评;MOOC;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7-0260-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This paper clarified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MOOC,discussed the feasibility of introducing MOOC teaching mode in the tea sensory evaluation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a sensory evaluation course.It also put forward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mode of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MOOC,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ea speciality.
Key words tea sensory evaluation;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teaching reform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MOOC,于2008年在加拿大兴起,后經美国推广迅速被全世界广泛关注。其优质的教育资源的公开、共享性等理念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也对高等教育的传统课堂教学造成了巨大冲击[1]。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多项鼓励性政策推动了MOOC的建设发展,北大、清华等“985”高校及多所“211”高校参与MOOC课程制作和MOOC平台建设。MOOC学院、中国大学 MOOC、学堂在线等平台相继在网络上线,部分平台在提供课程服务的同时,还提供学分认证、就业推荐等服务[2],甚至有些高校的在职研究生可以通过MOOC来完成学位课程学分的研修,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弹性学习[3]。
安徽农业大学茶叶感官审评是茶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拥有国家级茶学专业教师教学团队,一直以来广受校内外爱茶人士的关注。作为茶叶感官审评教学一线的教师,在 MOOC这种教学新模式下,需要重新思考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利用MOOC优质的教学模式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效果。
1 茶叶感官审评课程教学现状
安徽农业大学茶叶感官审评课程开设至今,始终采用的是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具体呈现如下特征。
1.1 需要具备一定的茶学相关理论知识
茶叶感官审评往往需要具备一定的茶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如茶叶色、香、味、形品质形成的物质基础;茶叶感官审评的理论和内容;茶叶品种、产区、加工方式等对茶叶感官品质形成的影响等。这些均是学习茶叶感官审评的背景知识,通常以教师讲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1.2 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茶叶感官审评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离不开动手操作,更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对于同一个知识点掌握程度以及在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对于一款茶的体会,也是需要实实在在去观察、去品饮才能获得,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众多,教师无法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
1.3 学生对茶叶品质的熟悉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即使同一个班的学生在茶叶审评技能方面也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再加上有的学生来自茶区,有的来自非产茶地区,每个学生对茶叶品质的熟悉程度差异很大,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是统一的教学内容和大纲且教学形式过于简单,无法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 基于MOOC教学新模式改革茶叶感官审评课程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MOOC的教学新模式应用于茶叶感官审评课堂教学是可行的,而且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多其他学科的课程上已经广泛应用,并得到实践认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生愿意接受MOOC的弹性教学模式
为了获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也为了推进教学改革的进程,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年青教师和大学生习惯于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而且他们认为利用网络学习效率高,只要有空闲时间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不受传统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4]。此外,大部分学生和教师希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新技术和新形式,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2 MOOC的教学新模式辅助课堂教学
大多数学生和教师就“是否可以完全由MOOC代替课堂教学”问题持统一意见,认为MOOC不能完全代替课堂教学[5]。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仍然要在课堂内完成,而基础理论知识的积累、每堂课的预习、测试、复习可以由MOOC平台提供技术支持。教师可利用MOOC平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便于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也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分组,既可提高教学效率,也可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3 MOOC的教学视频可以满足反复多次对照练习的需要
茶叶感官的基本操作程序,如分样、把盘、开汤等操作性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视频的形式反复呈现给学生或学员,使其根据需要进行反复多次练习。
3 基于MOOC教学新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3.1 建设基于 MOOC特性的茶叶感官审评教学资源库
教学新模式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引入MOOC优质资源和技术,因而首先要利用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库,合理规划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案例、划分知识点、制作教学课件、录制教学视频等,建设完善的教学资源库,主要包含教学视频、教学PPT课件、测试题、考试题等。
MOOC的教学视频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其具备时间短、格式灵活、容量小等特点,特别适合学生利用日常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6]。笔者针对MOOC视频资源的要求,打破教材的章节纲目,将课程体系设置成了茶叶感官审评的基本要求、茶叶感官审评的程序及内容、六大茶类的感官审评共7个章节。先介绍了茶叶审评的主要精髓,再分门别类地介绍各种茶叶应該呈现的感官品质特征以及审评的要点等。这样制作出来的教学视频既内容精简、知识碎片化,又可独立成体系;既紧扣教学大纲,又纲目分明,有利于学生收放自如地学习。
MOOC配套的课件是必备的教学资源。图文并茂的课件是对教学视频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授课教师在视频上所教授的内容。通过课件知识点的呈现,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课程体系,并通过呈现的各种茶样图片资料,可以初步认识到该茶叶形态特征,为后续实际的感官评审积累必要的理论知识。
MOOC配套的章节测试题、考试题也是必备的教学资源。各章节测试题和课程考核是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方式。在这个环节教师精心设计,细化每个教学单元的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就能做到学习有重点、练习有目标,并且辅以课程讨论、师生互动,针对重点问题进行探讨。教师结合MOOC运行平台提供的统计数据,如学习页面的访问次数、各学生的学习进度、测试题的提交情况和考核得分情况,给出客观公平的成绩评定。教师可以根据这个结果看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为后续实践课程的分班、进度的设置提供一定参考[2]。
3.2 设计忠于MOOC课程平台的茶叶感官审评课程运行体系
与传统的远程教学和网络公开课不同[7],MOOC既没有远程教学的准入制度,还弥补了网络公开课只提供教育资源不提供教学评价的短板,不仅无门槛提供教育资源,还全程参与教学,及时评价教学效果,给完成教学任务达成目标的学生发放证书,是一种课堂教育的线上化。MOOC的学习者不仅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也可以检验学习掌握程度[8]。针对MOOC的这一特征,教师在开课前广泛发布课程公告,让有需要的人获取教育资源;在平台规定的课程运行周期,及时跟踪课程进度并与学生进行有效讨论;定期考核,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每个课程周期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甚至讨论更新、加入新的观点和知识,为今后课程的开设注入新的内容[9]。
3.3 实现基于MOOC课程平台的茶叶感官审评课程教学的推广
目前茶叶感官审评课程已于2019年6月在安徽省e会学平台上线 ,开课14 d后注册人数达800多人,完成学习300人。笔者正积极联系其他全国性、更具影响力的MOOC课程平台,以期获得更多的受众。此外,将该部分MOOC课程纳入本专业学生茶叶感官审评的预授课程以及全校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并给予一定的学分认可[10]。
4 参考文献
[1] 王磊,张文芮.关于中学物理教育的MOOC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2017(8):161.
[2] 刘康平.在职研究生课程教学中MOOC的应用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35(2):114-117.
[3] 李亚员,管立国.慕课的政治文化本质与政治安全[J].理论探索,2015(1):54-58.
[4] 崔贯勋.“互联网+”教育模式下MOOC的教学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7(1):17-22.
[5] 王蕾.基于MOOC的教学新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35(3):99-102.
[6] 张念坤.慕课(MOOC)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J].新西部,2018(8):152.
[7] 李志民.“慕课”的兴起应引起中国大学的觉醒[J].中国高等教育,2014(7):30-33.
[8] 李旻晶.“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7,30(6):71-72.
[9] 叶晓静.碎片化时间去哪儿:慕课时代辅导员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才智,2015(26):18-20.
[10] 邓东元.中国教育改革中的慕课(MOOC)发展研究综述(2012—2018)[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1):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