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合肥市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原因

2019-10-30 02:57许光文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17期
关键词:赤霉病田块合肥市

许光文

摘要    本文阐述了2019年合肥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并从气象、品种等方面对其发生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小麦赤霉病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原因;安徽合肥;2019年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7-0139-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2019年合肥市小麦播种面积约11.66万hm2,早播和中迟播小麦种植面积分别约占总种植面积的45%、55%。5月中旬,小麦蜡熟期赤霉病最终病情调查表明,其自然发病程度为中等,防治后发生程度为轻发至偏轻发生。现将2019 年合肥市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其原因总结如下。

1    发生特点

1.1    初见期相近或略早于常年,病情发展前期慢、后期快

4月下旬前期发现小麦赤霉病病穗,相近或略早于常年。4月下旬前期病穗率上升较为缓慢,5月上旬病穗相继出现。5月中旬中期的连续阴雨致使5月中旬后期病穗显症速度加快,田间病穗率迅速上升,发病田块面积也迅速增大,为赤霉病集中显症期,见表1。同时,地下水位高的夜潮土圩田及漏治田病穗率均高达70%以上。

1.2    不同播期、不同前茬作物病情差异明显

各县(市)均表现为中迟播麦发病程度重于早播麦。防治后赤霉病最终病情数据表明,全市早播麦赤霉病平均病穗率为1.97%,平均病指为0.75;而中迟播小麦平均病穗率为4.91%,平均病指为1.88,中迟播小麦的病穗率、病指明显高于早播麦。水稻茬麦田小麦赤霉病平均病穗率、平均病指分别为3.64%、1.46;大豆茬麦田小麦赤霉病平均病穗率、平均病指分别是0.69%、0.24。水稻茬麦田小麦病穗率、病指明显高于大豆茬麦田。

1.3    见病田率高,危害严重的田块少,药控效果好

各县(市)小麦赤霉病病田率66%~100%,加权平均为90.2%,但病穗率高于3%的病田面积只有4.0 hm2,是2018年发病面积的40%左右。2019年发生面积小、病穗率低,防治后总体发病程度和危害损失明显低于2016年、2017年,是近年来赤霉病危害最轻的年份。防治后的病田中,低严重度病穗所占比例高;而未防治的麦田中,高严重度病穗比例偏高。小麦赤霉病不同防治次数的田间病情差异明显。

1.4    不同品种间病情差异大

小麦各品种均有发病,但品种间差异大。庐江试验研究的赤霉病最终病情结果表明,防治2次的镇麦8号、扬麦158、宁麦10号、宁麦13、宁麦16、苏麦11病穗率分别为5.3%、4.6%、3.1%、5.5%、8.7%、6.2%,未防治的宁麦13、宁麦16、苏麦11的病穗率分别为24.0%、43.0%、31.5%。因此,不同品种间的病情差异较大。

2    主要原因

2.1    小麦孕穗至蜡熟期雨日、雨量少于常年,气候条件不利于发病

由表2可知,巢湖市3月、4月、5月的雨日数分别为8、7、5 d,降雨次数近于常年,但4—5月赤霉病侵染蔓延的关键时期仅有5次降雨过程,分别为4月6日(16.0 mm)、4月11日(3.5 mm)、4月21—25日(9.0 mm)、4月29日(17.5 mm)、5月13—16日(9.5 mm)。仅4月21—25日、5月13—16日出现2次连阴雨过程,并且降雨量少。降水时总是伴随着连续低温,均不利于病菌的侵染[1-3]。前一次降水过程与中迟麦的抽穗扬花期吻合程度较高,后一次的降水过程较利于已被赤霉病菌侵染的麥穗后期显症及再侵染。

2.2    稻桩子囊壳带菌率偏低,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与中迟播小麦易感病期高度吻合

3月中旬各地陆续初见稻桩子囊壳,与常年相近。4月3日庐江稻桩子囊壳平均每丛带菌率为15.7%,比2018年同期低51.7%,平均每枝带菌率为4.0%,比2018年同期低45.9%。据4月7—8日调查,肥东、肥西、长丰、庐江、巢湖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平均值依次为1.3%、1.5%、5.6%、4.7%、1.8%,除长丰略高于2018年外,其余各县市均是2018年同期值的23.2%~63.5%,详见表3。镜检子囊壳成熟度指数多在23.3~42.0,与近年同期相近。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在4月中旬中后期至下旬前期,与中迟播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程度高,与早播小麦吻合度低[3]。

2.3    主栽品种抗病性不强

合肥市小麦主栽品种多为宁麦、镇麦、扬麦和皖麦系列,对赤霉病抗性均不强[4];耐病性好的扬麦158、宁麦10号等小麦品种,约占种植总面积20%,对赤霉病发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2.4    防治适期内天气晴好,利于药剂控制

合肥市4月出现了3次降雨过程,分别在4月9—11日、4月21—23日、4月28—29日,降雨日数均为2~3 d,降雨量分别只有19.2、5.0、23.4 mm,雨日、雨量均明显少于往年,且未出现连阴雨天气。同时,小麦生育期比往年偏早,早麦的抽穗扬花期多在4月上旬,中迟麦的抽穗扬花期多在4月中旬至下旬前期,4月9—11日和4月21—23日的2次降雨过程和早麦、中迟麦的抽穗扬花期相遇,但由于阴雨日持续时间不长,2次降水过程的间隔期长,导致田间湿度低,减弱赤霉病发生的有利影响力,同时有利于农户抢晴实施化学防控[5]。小麦赤霉病防治面积大,实施2次以上防治的麦田占90%以上,控病效果好。最终病情调查显示,未防田块的平均病穗率、病指、病粒率分别为14.54%、8.74、3.26%;防治1次田块的平均病穗率、病指、病粒率分别为5.41%、1.88、0.70%,防效为62.80%~78.53%;防治2次田块的平均病穗率、病指、病粒率分别为2.49%、0.90、0.23%,防效为82.87%~93.10%,药控效果明显[6-7]。

3    结语

2019年合肥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总体发生程度偏轻,但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在合肥市多呈偏重流行,是制约小麦产量和品质的瓶颈。因此,应从气象因子、稻桩子囊菌、生育期等方面加强对赤霉病的监测预警,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确保小麦安全生产。

4    参考文献

[1] 张春云.小麦赤霉病发生与菌源、气象因子量关系分析[J].安徽农业科技,2017,45(6):151-153.

[2] 彭紅,吕国强,王江蓉,等.2018年河南省小麦赤霉病重发特点及原因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18,38(8):67-70.

[3] 陈利锋,徐敬友.农业植物病理学(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32-137.

[4] 徐丽媛,丁克坚,刘家成.安徽省主栽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分析[J]安徽农业科技,2012,40(13):7718-7719.

[5] 孔令聪.安徽省小麦赤霉病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控对策[J].安徽科技,2013(4):25-27.

[6] 邓斌.宣州区近几年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分析及防控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4):90-92.

[7] 孙俊铭,韦刚,张启高,等.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治适期及不同防治次数效果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10.

猜你喜欢
赤霉病田块合肥市
2019年绍虞稻区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及防控对策
论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形势及防控对策
成功克隆小麦抗赤霉病关键基因
啤酒大麦科学施肥保品质
合肥市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合肥市包河区语文老师书法作品选登
合肥市美术教师优秀作品选登
1月粮油作物农事要点
合肥市雕塑院雕塑作品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