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450000)王莎莎
心肌梗死是一种发病率、致死率较高,病情程度十分严重的常见性心血管疾病。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临床上针对心肌梗死的研究不断深入,心脏康复的需求日益提升,相关研究显示,心脏康复是实现缓解患者负面情绪、提升生活质量,避免相关心血管并发症的有效途径[1]。本次研究选择60例患者进行分组对照分析,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5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60例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均给予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根据术后护理方式的差异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方案,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45~76岁;观察组接受心脏康复护理干预方案,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6~77岁;所有患者均已通过WHO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确诊病情,患者主动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先天性器质性及严重传染性疾病患者,两组患者相关基础资料数据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心肌梗死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其基础上接受心脏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 环境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需为患者建立长期生命体征监测系统,并引导患者熟悉医院环境,讲解病情情况,为患者日常生活提供辅助护理服务,消除其陌生感,提升依从性。
1.2.2 心理调适干预 护理人员需向患者普及相关知识,讲解心脏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并给予适当的心理干预,消除其恐惧心理。
1.2.3 个人保健护理干预 需指导患者保障自身生活环境卫生情况,指导其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做好保暖防寒措施,指导患者掌握深呼吸调整方法,促进其心脏组织振动,实现心脏复苏,继而完成心脏按摩[2]。
1.2.4 生活指导干预 饮食以低脂肪、低盐、低糖等食物为主,确保其易消化,维持营养均衡,根据患者病情改善情况适当增加饮食量,维持血糖、血压稳定,保障消化系统安全。
1.2.5 康复锻炼干预 根据患者病情开展适当的康复措施,心肌梗死后2d需保障其卧床休息,随后被动活动患者肢体,10min/次,2次/d,指导其进行上半身活动,指导其进行深呼吸训练,随后视其恢复进度,可指导其进行步行训练,并逐渐延长训练时间,随后过渡至户外训练,同时给予患者生命体征动态监测,一旦出现异常需第一时间终止训练[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改善情况,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为观察标准,分别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不同时期其评分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描述采用%表示,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P<0.05)。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护理前其SAS、SDS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附表。
附表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对比(±s)
附表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对比(±s)
组别(n=30) SAS(护理前) SAS(护理后) SDS(护理前) SDS(护理后)观察组 58.35±6.25 33.65±8.65 43.65±6.35 35.36±5.16对照组 61.25±5.88 46.65±6.95 44.98±5.35 41.92±6.28 t 1.854 14.551 2.455 4.458 P 0.224 0.001 0.061 0.009
本次护理结果显示,接受心脏康复护理的观察组在SAS、SDS的得分上显著低于对照组,即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远低于对照组,说明开展心脏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对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的效果显著,可帮助患者有效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提升生活质量,改善预后,优化综合护理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