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妇幼保健院(450000)王琳
静脉置留针也被称为套管针,由于其具有材质柔软、能够长时间静脉置留,从而避免反复多次血管穿刺引起的疼痛,目前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本文主要针对静脉置留针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100例儿科收治需要静脉用药的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0例患儿中有男孩27例,女孩23例;平均年龄为(14.6±1.2)岁;对照组50例患儿中有男孩25例,女孩25例;平均年龄为(15.8±1.1)岁。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一次性针头穿刺输液。观察组则采用静脉置留针穿刺输液,具体措施为:首先,合理选择穿刺部位: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穿刺静脉,婴幼儿通常在头皮静脉穿刺,这主要是由于婴幼儿头皮血管丰富且血管较浅,加上头皮不容易出现渗液、肿胀的症状;此外婴幼儿正处于发育的重要时期,四肢活动量大可能导致固定脱落,因此多在头皮的颞浅静脉、额静脉等血管进行穿刺;而年龄>3岁的患儿通常进行四肢穿刺;其次,穿刺操作:穿刺之前需要核对患儿的一般资料;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穿刺范围为8cm×8cm;利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紧绷血管两端皮肤,然后用另一手拇指和食指加紧双翼回,在明确静脉走向之后的0.3~0.5cm以15°~30°的角度进针,回血之后压低5°~15°,之后进针0.2cm;输液管连接穿刺针,取出肝素帽之后连接置留针,在肝素帽内插入穿刺针;另外,封管:每天输液之后需要使用肝素钠盐水封管,确保封管内充满肝素液;同时,健康教育:需要做好家长的健康教育工作,讲解置留针护理的要点,并叮嘱家属多加看管患儿的行为,不能让患儿触碰置留针,减少置留肢体的活动,同时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渗血、肿胀的现象,若有异常需要及时拔出针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及静脉输注并发症发生率,并询问家属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1 两组患儿穿刺结果比较 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附表1。
2.2 两组患儿静脉输注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静脉输注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附表2。
2.3 两组家属对临床服务的满意度 观察组家属对临床服务的满意度达到94.0%,优于对照组的84.0%(P<0.5)。
新生儿在静脉用药过程中,由于血管较细,在穿刺时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来寻找合适的穿刺部位,此外许多患儿由于畏惧打针而出现哭闹的现象,这给穿刺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可能引起反复穿刺的问题,不但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同时可能损伤患儿的浅表静脉,从而引起静脉输液相关并发症的出现。这对于需要长期静脉用药的患儿来说,造成了身心上的压力。而静脉置留针由于其材料柔软,能够长时间的置留,不容易损伤患儿的血管,可应用于需要长期输液的患儿[2]。静脉置留针的一次性成功率较高,从而避免了复发穿刺引起的患儿疼痛,也能够提高家长的满意度,从而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有助于提高医院护理服务质量。但是在静脉穿刺之前需要注意做好无菌操作,并寻找良好的穿刺位置,并且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做好置留针的固定以及患儿和家长的健康宣教,讲解静脉置留针的重要性和护理要点,确保置留针能够在患儿体内保留足够的时间,从而避免反复穿刺引起的血管损伤。
附表1 两组患儿穿刺结果比较[n(%)]
附表2 两组患儿静脉输注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静脉置留针在新生儿护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长时间置留在血管中,从而避免由于反复穿刺引起的疼痛,能够降低静脉输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提高家长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