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三中心医院(450000)孙洋
我院对71例阴道分娩产妇采取了预见性护理,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8月~2017年8月的经阴道分娩产妇142例,所选入对象自愿参与此次研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存在心、肝、肺等器官功能严重障碍者、凝血功能障碍者。根据护理方法差异性分为研究组(n=71)以及对照组(n=71)。研究组年龄为22~36岁,平均年龄为(27.5±4.1)岁,包括初产妇48例,经产妇23例;对照组年龄为21~34岁,平均年龄为(26.9±4.3)岁,包括初产妇46例,经产妇2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产次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式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健康宣教,实时测量阴道出血。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①产前评估。预产前7d对产妇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估,包括各项生命体征、产妇精神状态、睡眠质量及家庭支持情况等,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出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同时,指导产妇做好各项检查。部分初产妇对分娩了解程度不够,可能会出现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分娩前,护理人员要主动与之沟通、交流,听取其主诉。了解其心理困惑,并耐心讲解,向其阐述成功案例,对其进行有效心理疏导,缓解其不良情绪及心理压力。另外,可采取情绪转移、耳穴按摩等方法来缓解患者疼痛[1]。②分娩时预见性护理。在产妇分娩过程中,部分产妇会由于过度紧张造成肾上腺素上升,导致子宫收缩能力下降,容易造成产后出血。因此,产妇分娩过程中由责任护士全程陪伴,随时进行心理干预,使其能够保持相对积极的心态进行分娩。分娩过程中,密切关注产妇宫缩、宫口扩张、胎先露下降等情况。若出现异常,及时反馈至医师,协助其做出有效处理,尽可能缩短产程。③产后预见性护理。产后2~24h为产妇产后出血高发阶段,在此阶段内,协助产妇进行子宫按摩,促进血窦闭合。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和病房巡视;对于存在产力不足、产程较长等产后出血高风险患者,密切关注其子宫收缩、阴道流血、宫底高度以及膀胱充盈等,采取心电动态对其生命体征进行监护,并保留静脉通道。指导产妇合理进食,恢复体能,进行母婴同室护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比较两组产妇产后2h和12h的出血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采取SPSS17.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产后2h及产后12h出血量均要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附表。
通常情况下,胎儿从母体中分娩出来后,产妇子宫会出现相对松弛的情况,可能会造成产妇血窦关闭不及时,导致产妇宫腔内积聚大量的血液,并诱发产后出血,会对产妇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在产妇分娩期间通过科学的护理措施,可降低产后出血风险,为产妇提供生命健康保障。
附表 两组产妇产后2h和产后12h出血情况比较
附表 两组产妇产后2h和产后12h出血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产后2h出血量 产后12h出血量研究组 71 90.47±10.33 162.77±20.76对照组 71 138.23±12.35 232.26±25.67 t 24.995 17.736 P<0.001 <0.001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采取了预见性护理,从结果来看,研究组产后2h及产后12h出血量均要低于对照组,与陈丽报道结果类似[2],说明通过实施预见性护理可降低产妇产后出血量,可进一步控制产后出血风险。预见性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预见性护理实施过程中会根据患者病情发展特征、变化及规律,提前对潜在性风险或问题进行评估,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控制,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产前,护理人员会对患者身体状态、精神状态等进行综合性评估,制定针对性护理计划。同时,护理人员会结合患者疑问、困惑进行针对性指导以及心理疏导,缓解其负面情绪,促使其配合各项护理工作。产妇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均由专人陪护,按照护理计划落实各项工作,尽最大程度消除产后出血风险,为患者“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预见性护理可进一步预防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有利于降低产后出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