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473000)龚文涵
1.1 一般资料 回顾2016年1月~2017年4月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90例以治疗方法分组。观察组男30例,女15例;年龄32~76岁,平均(48.26±2.14)岁。疾病发生时间1年~5年,平均(3.21±0.34)年。对照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33~76岁,平均(48.21±2.16)岁。疾病发生时间1年~5年,平均(3.25±0.31)年。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单纯的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治疗,每天服用0.5mg,每天1次。治疗4周。并给予水钠摄入限制,进水量控制在前一天尿量的基础上增加500毫升。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利尿、保肝等对症治疗,若疗效不明显则给予新鲜血浆或人血红白蛋白静滴。观察组则给予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五苓散治疗。其中,五苓散:茯苓15g、泽泻15g、猪苓15g、白术15g、桂枝15g。肝郁气滞加香附10g、枳壳10g和木香10g、柴胡10g、陈皮10g;脾虚湿蕴证加白术10g、薏苡仁10g、干姜10g、党参10g、木香10g。湿热蕴结证加香附10g、黄芩10g、虎杖10g、黄连10g、蒲公英10g。肝肾阴虚加丹皮10g、鳖甲10g、青蒿10g、山药10g、山茱萸10g。脾肾阳虚加党参10g、干姜10g、附片10g、淫羊藿10g、白术10g。每天1剂,分早晚2次服用,治疗4周。
附表 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AST、ALT和HBV-DNA相比较
附表 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AST、ALT和HBV-DNA相比较
组别 例数 时期 AST(U/L) ALT(U/L) HBV-DNA (mmol/L)观察组 45 治疗前 165.54±42.13 189.13±12.96 28.24±3.25治疗后 42.13±12.52 62.56±3.21 24.72±2.32对照组 45 治疗前 165.56±42.24 189.14±12.58 28.26±3.21治疗后 89.37±12.91 110.72±2.53 26.21±2.69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指标AST、ALT和HBV-DNA。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临床治疗效果93.33%(42/45)高于对照组的68.89%(31/45),P<0.05。
2.2 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AST、ALT和HBV-DNA相比较 治疗前两组肝功能指标AST、ALT和HBV-DNA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肝功能指标AST、ALT和HBVDNA优于对照组,P<0.05。如附表。
中医上认为其乙肝肝硬化腹水的发生和淤血热毒、肝气郁结、肝失疏泄等之间关系密切,且病变主要脏器在于肝脏、肾脏和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的情况下,血瘀、湿热、气滞和水浊互结而导致疾病发作和加重[1]。五苓散源于《伤寒论》,整个方剂有温阳化气和利水渗湿等重要功效,现代药理学证实,五苓散加减可充分发挥茯苓、猪苓、泽泻、白术等的利尿作用,加速机体钠离子排除,而桂枝温通经络,其应用可有效促使血管得到扩张,从而有效保护肝脏[2]。本研究中,对照组给予单纯的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则给予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五苓散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临床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肝功能指标AST、ALT和HBVDNA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肝功能指标AST、ALT和HBV-DNA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五苓散加恩替卡韦加减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可快速消除腹水,迅速促使肝功能得到改善,有效对疾病症状进行控制,延缓疾病的进一步进展,促使患者生存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且药物安全性高,并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可见,中西药结合使用可以相辅相成,弥补单一西药的缺陷,可用于多层次、综合治疗,符合该病的复杂发病机制,并最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五苓散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具有重要作用,可用于临床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五苓散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和促进腹水消退,促使患者体重和尿量恢复正常,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