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人民医院(458030)司小丽
职业倦怠,又称工作倦怠指个体高强度或长期工作压力下导致情绪异常,对工作出现漠视感成就感降低等综合征,在我国55.10%~59.10%医务人员存在职业倦怠情况[1]。心内科患者病情较重、发展迅速,其医务人员常承担极大工作量与压力,易导致职业倦怠发生。本文选取我院我科心内科医务人员35人给予人性化管理,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35例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2017年1月~2017年7月应用人性化管理为实验组,2017年8月~2018年1月未应用人性化管理为对照组,期间我科人员共35人,男3人,女32人;年龄21~45(30.01±2.15)岁;学历:中专9人,大专20人,本科6人;职称:医务人员18人,护师10人,主管护师7人;纳入标准:自愿参加此项管理;严格遵守人性化管理,经我院伦理管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分层管理,实验组应用人性化管理,激励管理:正确处理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之间关系,通过绩效奖励、荣誉证书、提升职务、给予外出学习机会等鼓励医务人员积极进取精神,根据医务人员层次特点及需求差异采用灵活激励方式,重视其内在潜能,充分发挥个人特长;改善环境:引进先进理念,于生活区粘贴科室内集体照与出游照片,营造温馨氛围,改善物质环境,做好科室内绿植、卫生,添加办公设备及教学设备,灵活使用视频、PPT教学,定期讲解先进护理方案;合理排班:根据科室内人员实际情况,根据互帮、互助、互学原则,尽可能尊重科室人员排班意愿及需求,给予其更多理解与关心,科学合理排班。
附表 两组医务人员SDS、SAS、MBI评分对比
附表 两组医务人员SDS、SAS、MBI评分对比
组别(n=35) SDS评分 SAS评分 EE DP PA对照组 54.53±4.59 53.60±4.01 14.48±6.38 7.89±3.45 26.12±3.01实验组 47.45±4.39 46.35±4.09 7.45±5.26 4.68±2.08 32.78±3.88
1.3 评价指标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医务人员抑郁、焦虑情绪进行评分,分数越高其症状越严重;采用Maslach工作倦怠感量表(MBI)对医务人员职业倦怠进行评估,包括情感耗竭(EE)、去人格化倾向(DP)、个人成就感(PA)3个维度,EE、DP为正向记分,得分越高职业倦怠感越严重,PA为反向记分,得分越低职业倦怠感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查计量资料;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SDS、SAS评分、MBI评分对比,实验组SDS、SAS评分低于对照组,MBI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目前,我国医务人员职业倦怠仍处于较高水平,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大,个人成就感难以体现;不同工作经验及教育程度的医务人员工作范围相同,难以肯定个人价值,去人格化水平常达较高水平;患者医学知识愈加丰富,维权意识加强,工作量不断增加,进一步增加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感。本文探讨了人性化管理对心内科医务人员负面情绪及职业倦怠的影响,数据如下,实验组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MBI评分优于对照组,结果与容玉佩[2]等人研究一致。近年来提出按学历、能力、年资、职称行分层管理,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医务人员职业倦怠,但仍存在执行力差等情况。研究表示,晋升、技能培训、经济收入是医务人员认为重要的激励因素。人性化管理的提出使科室内建立有效管理制度,构建合理、公正薪酬体系,将工作内容、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工作强度作为评价项目,以发展角度对医务人员考核,给予激励机制,有效调动其积极情绪,降低职业倦怠。医院作为管理方,可于管理层面完善运行机制及管理制度,制定科学的工作计划,合理分配工作量,减少医务人员工作负荷;改善工作环境,培养组织文化,创造沟通渠道,通过心理宣泄及辅导,使其情绪得到有效管理,合理宣泄抑郁、焦虑负面情绪,改善职业倦怠。
综上所述,给予心内科医务人员人性化管理,有效改善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