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效应:人类日常休闲活动的时间节律

2019-10-29 06:34孙根年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9年10期
关键词:效应领域人类

卢 璐,孙根年

(陕西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1 前言

马克思指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但是人的生命尺度,而且是人发展的空间”[1]。时间参与了人类社会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凝结[2],如果将人类的日常活动视为时空变化的函数,那么时间则是其中最核心的自变量,因此有效把握时间规律性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国农耕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较为单一,产生了以《月令》、《七月》、《夏小正》、《管子》等时间规律性经典著作,成为古时国家时政礼制和人们生产生活的时间指针[3]。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晷、沙漏等计时工具和诸多历法古籍已淡出人们的视线而不再被视为圭臬,唯有日历制度流传下来成为人们日常遵循和记年的基本方式。思时之敬,我们现已身处普遍有闲的社会[4],人类生活的时间规律也日益多元化和综合化,如通勤现象、潮汐交通、假日经济、热岛效应、旅游黄金周、医疗误诊等均有规律可循,时间要素在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虽然已有研究多为微观视角,但跨学科领域的、短时间尺度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综合研究相对少见,如何把单一领域的分析纳入到生活世界的整体研究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笔者试图以“日历效应”为总体线索,从其概念与重点涉及领域入手,从已有文献中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挖掘现代人们日常生活时间维度的普适规律性,以完成日历效应理论的自身构建。

2 日历效应的界定

日历效应的概念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但学术界目前尚无统一共识,在界定日历效应的概念和内涵时,不同学科一般从本学科的视角出发进行定义。由于理性人假设和资本具有逐利性,首先引发了金融学家对股票市场的时间波动研究。从金融学角度来看,日历效应是特定时间段内股票市场的平均收益率高于其他任何时间段的平均收益率一种现象。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旅游领域的日历效应日渐凸显。从旅游学角度来看,是指闲暇时间出游引起的景区在某个特定时间点可获得较高客流量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季节效应、节日效应、周末效应等。从大气和环境学角度来看,日历效应是指由于人们出行的周期性导致了城市气候要素、污染物在周末和节假日明显呈现周期性波动。医务人员的周期性轮休和节假日供给不足,从医学角度可将日历效应定义为:患者在周末和节假日的院内死亡率、出生母婴医疗伤害和感染率要高于普通工作日。人类的日常生活是有规律的,不论是工作还是出行,时间序列的波动规律都与人们的活动周期有关,我们将其表征为日历效应。

为了深入探讨日历效应研究现状并进一步拓展其研究边界,笔者将日历效应界定为:人类直接活动或由人类活动间接引发的某些变量(如股票交易、旅游活动、出生率、污染度等)与日期相联系所表现出稳定的、周期性的波动模式。按照效应分布,可以分为旅游日历效应、环境日历效应、医疗日历效应等;按照效应性质,可以分为直接日历效应和间接日历效应;按照效应内容,可以分为周末效应、季节效应、月份效应和节假日效应等。

3 文献梳理与评述

本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与CNKI两大数据库,借助系统性文献综述方法,较为详尽地梳理了1931年以来国内外核心期刊关于日历效应、时间理论研究的代表性中英文文献。一方面,以参考和施引文献为视角,运用内容分析法,从文献数量和时间分布上系统回顾了日历效应研究概况与国内外关于时间节律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词频统计分析,以题录信息中的所属学科分类体系进行学科对比,从多方面揭示人类日常活动的时间节律。

“时移而境变,月异而岁新”,梳理日历效应的发展沿革有助于在时变时新的当代社会深入揭示和科学把握人类活动一般的时间规律。国际上,Fields是最早开始研究日历效应的学者,他根据研究结果分析了股票市场上的“周末效应”[5]。随后,Cross、Frank通过使用1953—1970年标普500指数的收益率数据研究了美国的股票市场,发现股票市场周一收益率显著为负,风险较大,周五收益率显著为正,风险较小[6]。很快这一概念在股票市场得到了广泛研究[7-11],金融界学者普遍认为日历效应属于证券市场异象的一种,指某一特定交易日所获取的额外收益率的现象,是一种与日期相关的非正常收益。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又常被称为“周末效应、日周效应”等。随着研究的拓展,这一概念被逐步引用到环境、医疗等多个研究领域,用于研究某些因素在周循环中的变化特征。目前,在日历效应理论方法和实践应用研究上,理论研究相对匮乏,学科领域方面多见于对股票市场、医疗、环境、商业等领域的研究,与之关联程度较高的旅游领域较少涉及。当前对日历效应跨学科的系统梳理研究相对少见,学者们对日历效应的表现形式还没有形成共识。本文将日历效应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对国内外已有研究进行深入系统化的研究综述,对比各领域研究的优缺点,掌握日历效应的最新进展,以期为人类活动时间节律研究提供独特的研究视角,并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性理论支撑。

3.1 时间序列分布

结合本研究对日历效应的概念界定可知,时间节律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和多种名词界定。因此,本文分别以“日历效应、日周效应、周末效应、假日效应、黄金周效应、季节效应、weekend effect、calendar effect、Day-week effect、holiday effect、seasonal effect”等为主题进行检索,检索结果共得到文献1655篇。论文增长量是衡量一个研究主题在某一个或多个领域知识积累的重要尺度,笔者以5年间隔时间对文献发布数量进行统计发现,日历效应与相关的研究论文数量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尽管起步阶段规范性研究鲜见,且国内明显滞后于国外,但自2006年以来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数量与国外相比呈持续稳步上升趋势,但整体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2011—2015年CNKI和Web of Science的论文数分别达到381篇和247篇,占总论文产出的23.0%和14.9%。

3.2 关键词分析和热点文献分布

关键词是研究内容的高度提炼,是研究的精髓与核心。通过对论文的论文主题产出、关键词词频和引文进行统计分析,能有效得出当前研究的核心领域以及某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使用CiteSpace对研究对象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将文献设置时间跨度为1931—2018年,单个时间分区长度为1年;聚类词来源主要有标题、摘要、作者关键词和增补关键词,将WOS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数据分别导入CiteSpace软件中,生成的关键词图谱见图1和图2。

图1 Web of Science日历效应研究关键词图谱

从图1可见,最大的关键节点是“季节性”,次重要的节点分别有“模型、死亡率、周末、周末效应、健康、时间”等。通过研读重要节点所对应的相关文献发现,国外的日历效应热点主要集中在金融、医疗等领域。

图2 CNKI日历效应研究关键词图谱

从图2可见,涉及周末效应、节日效应、假日经济等主题研究的产出颇多,黄金周属于我国特有,是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因此剔除了一个较大的热点聚类,其他热点主题有“日历效应、季节效应、假日效应”等。此外,关于时间节律、时间理论的研究占比很少,图中未予列出。日历效应的研究视角趋于多元化,展现出较强的学科交叉趋势。

3.3 文献学科领域分布

通过对学科占比进行统计分析可揭示该学科领域论文的空间分布特点,进而有效把握研究内容的侧重点和发现核心的研究内容,以便为人们深化对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有效的参考源。从学科来源上看,国内外已有20余个学科开展过日历效应的研究工作,涵盖农业、经济、旅游等学科领域,出现了不少学科热点,部分学科领域研究数量较多,主要为金融、股市、大气环境、医疗卫生等方面,刊载论文被引频次居于前列。日历效应在金融投资领域发表了687篇文章,占41.51%,排名第一,在文献数量和增长方面均领先于其他学科,在该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其次是在气象学和环保方面,共发表655篇文章,占39.58%,其学科对数据的依赖性较强;交通、旅游等占比相对较低,由于数据获得较困难,鲜有出色研究,有待深入。

4 不同维度下的日历效应研究

虽然人类活动具有恒常性,但是也可能因为活动种类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规律,因此本研究梳理了时间节律最为显著的几个重点活动领域的相关文献,并综述了产生的原因和异同。总体上,日历效应在理论抽象性上有待提高,但对特定领域的经验现象有着较强的解释力,对实践的纵深发展具备一定的指导性。其中,金融投资、气象环境等领域属于传统领域,日历效应的应用较为广泛,理论相对成熟,而旅游、交通运输等属于新兴领域,理论研究还有待深入。

4.1 金融领域的日历效应

通过检索得到1000余篇论文,发现金融投资方面应用最为广泛,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多数论文都是关于股票市场周末(周内)效应的研究,其时间节律的呈现源于投资者对因周末、节假日股票市场休市而引发未来收益不确定性心理指引下的周期性套利行为,虽称为“周末效应”或“节日效应”,但往往发生在周内,且无明显的季节效应,理论方法较为成熟。早期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股票市场中与有效市场假说相悖的一种经济异象而展开[9]。随后,一些学者研究了其他国家的日历效应,研究的范围也由股票市场延伸到债券与基金市场。我国对金融市场日历效应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研究集中于上海和深圳股票的综合指数收益率,近年来研究范围拓展到债券和基金市场。目前,股票市场日历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效应存在性的检验和效应成因探讨两方面。金融日历效应存在性检验方面,国外以Fields、Cross、French为代表,对美国纽约股票市场收益率的实证检验证实了其存在[29]。Choudhry、Fan等将该项研究的内容和领域扩展至亚洲国家,提出了在亚洲新兴证券市场中同样存在星期效应的证据[30]。此外,Wong还在原有研究成果之上进一步证实了股市收益在周内各交易日具有时变特征[31]。国内关于周末效应的研究始于1994年赵骏等对我国股市周末效应的检验[32]。其后,奉立城对沪深两市的周末效应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两市周末效应波动性的标准偏差统一表现为周一最大,而在收益率上则表现为沪市存在显著的“周二负效应”和“周五正效应”,深市则不明显[33]。在金融日历效应成因探讨方面,基于有效市场假说对周末效应的解释已被证实并不成立,Chen、Signal首次从投机卖空角度来解释周末效应,认为投机卖空者在周五结算空头头寸而在下周一新开立空头头寸的行为,直接导致股票价格的大幅上涨和下跌[34];朱民武基于混合回归模型对A股数据的融券卖空率和周末效应进行了回归,得出结论基本支持Chen、Signal的理论假设[35]。

4.2 旅游和交通领域的日历效应

旅游和交通领域是与人类活动关联最为密切的领域,也是日历效应最典型的领域。产生原因在于休闲旅游的发展,使周末和节假日居民外出旅游,导致交通线路出现规律性拥堵、机票等价格随之呈周期波动、景区客流量呈现周期性波峰。尤其对城市周边景区而言,周末效应、节假日效应、季节效应尤为显著,成为一种常态的时间规律。相对于股票市场,医疗环保领域、旅游和交通领域的时间规律性研究和验证研究较晚,成型的资料相对匮乏。在交通领域方面,Mantin等[36]通过分析美国国内的1000条航线6个票价历史上的平均价格和离散时间序列数据,发现星期五至星期天的价格差异显著且最大,存在显著的周末效应,国内研究相对滞后。在旅游领域方面,早期学者们集中于研究季节效应,随着黄金周制度的实施,节假日效应研究逐渐增多,如纪小美[37]等运用重心模型等分析了国庆假期前后两周内全国景区拥挤的时空格局。旅游大众化、常态化后,部分学者开始重视日历效应的研究。如孙根年、李晶等[20]通过构建景区客流量年内变化的峰林结构图,发现普通周内双休日客流量远高于工作日。作为一种产业常态,景区客流量出现短暂峰值并形成日历效应已毋庸置疑。

4.3 环境领域的日历效应研究

近年来,气候变化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且这种影响覆盖全球。日历效应在环境领域的研究成果颇丰,主要研究集中在3个维度:周末效应、节假日效应(春节效应)、季节效应均有涉及。气候的季节性导致环境的季节性,故气象领域的季节性研究最为常见。近年来,由于自驾游兴起、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周末效应和节日效应的研究逐渐增多,见图3、图4[38]。

图3 旅游活动的节日效应示例(小长假)[23]

图4 旅游活动的节日效应示例(黄金周)[23]

在研究的内容方面,主要围绕针对大气污染物在工作日与周末的分布差异而展开。随着城市热岛效应的提出,部分学者开始通过气温日较差、降水、气溶胶粒径分布、日供电量、空气污染指数等综合比较反映人类活动对区域气候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并探究其发展趋势和影响机制。目前,气象领域日历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活动短期变化相关的气象要素(如天气气温日较差、大雾持续时间、风速、相对湿度等)或其他观测要素(如空气污染指数、用电量、气溶胶浓度)的周循环特征和规律性成因探析两方面。气象日历效应中关于观测要素的研究方面,Cleveland[39]是气象领域首次提出“周末效应”的学者,他通过对新泽西和纽约的臭氧分布变化首次提出大气污染物存在周末效应。此后,大量环境气象学专家的研究发现了大气污染物在工作日与周末的差异。除了大气污染物存在周末效应外,部分学者通过观测要素数据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周循环变化特征,如沈利娟发现周内气溶胶中各类模态粒子浓度的峰型分布符合周末效应规律性[40],田心如发现秋冬大雾平均持续时间的周末效应不但与气象要素周末效应吻合,而且与城市用电量的周末效应相一致[41]。气象日历效应中关于气象要素的研究方面,Simmonds[42]最先通过对墨尔本的气温变化对气温周变化规律进行了总结,Forster等选择 GDCN(Global Daily Climatology Network)中具有40年以上数据的全球约10000个气象站点,发现全球许多区域的日较差存在显著的周末效应,后续有学者研究了世界各地的气温变化周末效应现象[43]。Gong等在我国东部证实了这一发现,并提出该地区夏季和冬季的周末效应相反,夏季日较差周末比周中低,呈负的周末效应;冬季日较差周末比周中高,呈正的周末效应[44]。

4.4 医学领域的日历效应研究

医学领域的日历效应作为日历效应研究的一个分支,周末效应、节假日效应、季节效应均较显著:一是由于人类作息制度的安排,使周末和节假日的休闲活动增多、暴饮暴食的可能性增大,从而使周末患病率升高,而医务人员的周末、节假日轮休使疾病的医治率大为下降,导致患者治疗率和死亡率呈现出特有的周末效应、节假日效应。二是由于气象条件和季节变化影响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呈现出季节性效应。从具体研究时间和内容上看,医学领域的日历效应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Mac Farlane研究发现,新生儿死亡率和围生期死亡率存在显著的周末效应[45]。随后,国内外学者在更多的疾病种类中验证了该效应的存在性。例如,柏华发现周末效应可能增加脑血管病早期死亡率[46];徐莹鑫、王春雪发现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动脉栓塞等患者周末死亡率更高[47];王连森发现人类活动短期的周期性变化导致手足口病疫情报告数周五低于周一,周末低于周五[48];Snowden等发现与平日相比较,在周末出生的婴儿出生一周后的死亡风险更高、孕妇的产后感染率也更高[49]。多数研究均认为医学日历效应的发生机制与人类活动的时间节律性、医院的医疗资源时间分配等有关。

5 日历效应的研究框架

人作为时间的主体,其实践活动无不体现时间含义,而时间的性质决定了时间的表现,随着时间的变化,人类自身及其活动周期也在不断变化。从大尺度的时间维度而言,时间的最大维度不可能长于生命,因此可视为人的生命周期规律,如将人划分为出生、幼年、少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衰亡等8个阶段;从中尺度的时间维度而言,可视为人类活动的周期规律,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等;从小尺度的时间维度而言,不同于大中尺度以人的内部动机为出发点,而是以外部事件作为活动源泉的小尺度研究可视为由作息制度引致的年度以及年内或天内独特时间节点规律,本文将重点考察一年内时间序列按日历划分的节点,并探讨其节律表现——日历效应规律。每一类型的一级规律可能包含诸多二级规律或曰子规律。日历效应的年内变化规律主要包含周内效应、周末效应、节(假)日效应、季节效应4个子效应,自觉把握和科学应用这些规律,有助于推动人类活动时间节律不断从实然状态向应然状态、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5.1 周末效应与周内效应

天是人类工作制度的基本时间单元,时间地理学框架下的活动时间利用强调时空制约下个体所表现出的日常行为的时间安排。一般情况下,周一到周五是工作日,周六到周日是休息日,如此循环往复以周为记,而人类的个体行为活动通过不同形式的时间与空间上的移动来完成日常活动。日常生活节奏由于受到特定的社会时间安排,往往表现出显著的节律性特征,即明显的工作日/休息日差异,并产生了一系列的日期效应[12]。首先引发大量学者对周末效应进行专题研究的领域起源于人类经济活动显著的金融股市。通常情况下,股市在双休日休市,人们怀着对未来收益的不可预期而采取定期抛售的一种博弈行为,使股市权证在星期五的平均收益率为负、周一的平均收益率为正的现象[13]。虽然称为周末效应,但效应发生时间往往在星期五(或星期一、星期三)等,不是真正的周末效应,这主要是人们惯常心理所致。

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大气污染问题甚嚣尘上,气象学领域的学者们发现检测到的气象要素也存在周循环,工作日大气污染物浓度明显高于休息日。他们通过周末效应有效地解释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围绕与人类活动短期变化相关的气象要素(如天气气温日较差、大雾持续时间、风速、相对湿度等)或其他观测要素展开。其中,具有代表性研究是Harley、唐文苑通过监测数据统计分析,发现空气污染物浓度有着较明显的周末效应,周六、周日的平均污染浓度值明显小于周一至周五的平均污染浓度值[14,15]。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医学领域的日历效应后来者居上,逐渐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热门。其中,Cram P分析了周末入院的死亡率较工作日高,呈现显著的周末效应[16]。近年来,随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休假意识的提高和城市居民生活空间尺度变大,城市居民周末休闲旅游行为日趋频密,日历效应研究逐渐渗透到了旅游研究领域,但多为定性研究。例如,赵振斌在对双休日休闲旅游市场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双休日旅游产品开发的正确方向[17];张虹发现周末与节日旅游在景点信息选择、旅游时间控制、交通方式等方面差异显著[18]。在定量研究方面,孙根年对骊山景区的客流量峰林结构和华清池、华山景区的旅游周末效应做了研究初探[19,20]。

5.2 节日效应

节日是人类活动在岁时周期(一年365天)中一些具有特殊意义和标志性的日子,各民族和各地区都有与自己文化相符的节日,因此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民族性。这些节日像节点一样,赋予时间以特定的节律和周期。西方的节日一般起源于宗教,如圣诞节、复活节、情人节、万圣节等,中华民族的节日一般起源于传统文化习俗和重要活动节点,如春节、元宵节等。如今,节日概念常与假日混淆,因为法定节日常常也是法定假日,假日的形成为人类集中进行活动提供了可能,形成了特有的活动周期。节日效应规律的研究最早起源于旅游市场,以李志飞[21]、刘泽华[22]为代表的学者对“五一”、“十一”黄金周这一特殊节日段的旅游流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自2008年我国实施新休假制度以来,黄金周与小长假形成的旅游高峰日频次增多,分散在一年的各个季节,引发景区客流量波动变化,见图3和图4[23]。这种现象不仅表现在节日期间景区客流量火爆,还引发相邻月份之间客流量起伏,即产生节前和节后效应。节前效应是指节日前一段时期内,人们推迟出游计划,为节日蓄积能量;节后效应则是因为节日期间的能量过度释放引发的短暂平复,节前与节后客流量均出现小的波谷,这方面的深入分析鲜见。大气环境领域关于节日效应的研究相对单薄,且主要集中在大气污染物在某一特定节假日前后的浓度变化。

5.3 季节效应

一年内,由于日地距离和公转轨道位置的不同,形成太阳辐射的周期性变化,以这个天文因素为依据划分了春、夏、秋、冬4个季节。我国黄河流域的人民在此基础上划分了体现物候和气温变化的二十四节气。人类活动往往因不同的气象和气候条件而具有选择性和季节性,季节变动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部分人类活动的时间规律性。如冬季气候寒冷(部分低纬度地区除外),人们大都不选择出游,使旅游活动呈现明显的季节效应。同时,冬季常常出现辐射逆温层,不利于空气污染物的扩散稀释,因此冬季的大气污染最为严重,大气环境呈现季节效应,随之引发了流行疾病的季节性频发,医学领域也呈现与季节效应相关,见表1。

表1 人类疾病季性时间变化规律示例[50]

关于季节效应的人类活动研究普见于大气环境领域和旅游领域,间接影响多发于医疗领域。大气环境领域主要集中于大气污染物在不同季节的分布差异而展开,冬季污染高峰期过后,往往伴随着春季污染的次高,特大型城市大气质量显示出明显的过程性[24]。旅游领域国外学者集中关注在客流量季节性差异对旅游供求关系的影响。孙根年、张铁生等构建景区客流量年内变化的峰林结构图,根据景区客流量变化划分年内淡旺季,从年内变化的多重尺度深化旅游流时间变化规律的认识[25];马丽君、吴普等通过建立气候舒适性指数对旅游气候进行了数值化评价[26,27];陆林、宣国富分析了海滨型旅游地和山岳型旅游地国内客流季节性特征[28]。大众休闲时代,人类休闲需求日益频密,并受到主体闲暇时间和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季节效应必将是其中最突出的反映。

6 结语

日历效应是人类日常活动的时间性节律。人类日常活动构成了世界、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应当从日常生活出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将其视为社会生活的微观基础。从当前日历效应所涉及的研究领域来看,相关研究涵盖了金融、医疗、环境、旅游等多个方面,而这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是人类各种实践活动的高频度时间规律的一般总结,但不足的是,以往研究多是对某一个领域的特征及表现研究,对其内在机理及总体表征的对比研究、总结研究相对较少,对各领域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关系研究相对更少,因此对日历效应热门研究领域的融合和交互问题深入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将4类日历效应产生原因机制、出现时间、效应性质特征、事件特征性质与研究验证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见表2。

表2 几类日历效应的比较

综上所述,人类活动的日历效应研究始于博弈视角的金融领域,泛化于旅游、环境、医疗领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展为人类惯常活动的一般稳定性、常态性活动研究,并不断被完善,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作息制度、闲暇时间、假日安排、消费心理等方面。因此,人们科学规划和分配时间是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也是时间哲学研究中不容小视的核心命题。已有的多数研究文献因概念内涵和理论框架的限制,多年来仅局限于定量验证其效应存在性检验以及形成激励的初步探究,较少预测性分析及普适性提升。其时间尺度往往指的是长时间尺度的周期性研究,高频度的、以天为时间周期的研究为各领域较少关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微观视角的时间规律研究已经成为研究人类活动时间节律的重要突破口,本研究以深入揭示和科学把握人类活动一般的时间规律为目标,为个体、日常的时间利用提供了新思路,为生活世界理论的研究深入开展提供了借鉴。今后,可在此基础上聚焦如何测度和构建日历效应的检验模式。最后,如何在理论探讨和实践中促进人类活动实际按规律性地开展,有待大样本量的实证数据加以佐证,对整合的度量和评价是日历效应跨学科研究的难点,忙碌的人们如何按自己的意愿支配时间、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获取更多的休闲时间,求得人文的最终回归是今后主要的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效应领域人类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懒马效应
人类第一杀手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