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琼琼
▲ 排队出山的万山面包车
1983年初冬,贵州绥阳被几丝寒意笼罩着。6月初新上任的国营风华机器厂厂长吴民展刚提出开发生产电冰箱的议题,会议室就“沸腾”了:“我们没有这方面的任何技术和经验,太难了!”“这是一项大工程,技术、资金哪里来?”“别冒进,容易犯错误。”
吴民展知道,大家的担心、顾虑以及提到的困难,都是客观存在的。但他心里想得更多的是,大家当初拖家带口来这穷山沟图个啥?不就是建工厂吗?厂子垮了,这些人就等于没了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的决策,国家对三线基地的投资和军品订货都在大幅度减少,位于偏远山区的三线基地普遍遭遇了发展瓶颈,甚至陷入生存困境。为了生存和发展,没了“铁饭碗”的三线基地只能在艰难困苦中摸索前进。
“1978年前后,几个厂建完了,人才队伍齐整,北京和沈阳的单位都准备搬过来,国家突然宣布三线停缓建。”时任068基地7804厂厂长的吕学明回忆。
当年春节,吕学明的家里挤满了人。没有任务了,很多人要求离开。大年初三,吕学明到北京开会,很多人知道后说他借开会之名跑了。吕学明赶回来对大家说:“我不会走的,要走我也是最后一个走,毕竟我是个党员。”
人心是稳住了,但国家划拨的基建费停了,吃饭的钱没了。“当时号召以军为本、以民养军。没有了军,那我们就以民养军吧。”吕学明说。
那时相较于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东南沿海地区,远在深山里的三线基地已经失去了魅力。基地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流失,大量技术人才纷纷跳进了市场经济的洪流中。
面对军品任务锐减、经费停拨、人才流失等现状,三线基地唯一的出路就是生产民品。
“那会儿的思路就是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先吃上饭再说。”原5042厂的蒋士杰说。当年他所在的“云南三厂”(云南航天工业有限公司前身)开发过的民用产品包括米线机、压饼机、唱片机、远红外食品烤炉等等;位于湖南的068基地开发了计算器、电机、电子琴、电褥子等产品;远在广西的801厂办过农场、种过蘑菇、做过酱油、烧过红砖……初涉市场的三线基地开发的民品可谓五花八门。
在各式各样的民用产品中,曾涌现出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明星军二品”。其中,有些可谓名声大噪,代表性的产品有061基地风华机器厂生产的风华牌电冰箱以及066基地万山厂生产的万山牌面包车。
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建设,同时也释放出压抑已久的消费需求。
吴民展敏锐地意识到,随着市场的发展,70年代家庭中的“三大件”在80年代必将发生巨大变化,而电冰箱或将成为其中重要的“一大件”。061基地当时的主业是研制生产防空导弹,而现在,这家搞导弹的军工厂决定要在电冰箱上“练兵”。
副总师徐汉才一直清楚地记得吴民展邀请他时的情景:“老徐,搞搞冰箱怎么样?”徐汉才没答应。第二天吴民展又来了,徐汉才有些不耐烦:“七仙女下凡是看上了董永,你怎么盯住我这老头子不放?”说完转身走了。
没想到第三天吴民展又来了,他给徐汉才点上烟、沉默了一会儿说:“老徐,如果真没了军品任务,这3000人总不可能全跑回上海去吧?先不说我们,那我们的下一代呢?不能不给他们找一条路呀!”
“冲你为了咱全厂人着想。干!”这个搞导弹出身的中年知识分子当时还没有料到,他将走的这条道路是何其艰难,之后又将何其辉煌。
出任冰箱开发部主任后,徐汉才做的第一件事是“走出去”。1983年12月9日,他领着10名技术人员组成的考察队南下广州,他们听说那有家叫“万宝”的冰箱厂,便决定先去向人家求教。谁知却吃了闭门羹——人家技术保密。
徐汉才心想,既然来了就非办成不可。他去开了介绍信,走马灯一样地到贵、粤两省的经委、计委等部门去跑章子。最后,一张巴掌大的纸竟然盖了7个大红印章,这才进了“万宝”的门。
徐汉才是急性子,刚参观回来便布置人画工艺流程图和买样机。1984年大年初二,刚从广州回来没几天的徐汉才又开始组织一帮人对样机进行剖析、测绘。他觉得胃有些不对劲,后来甚至吐了几口血。但他却说:“不就吐几口血嘛,不是还没倒下去!”
22名技术人员只用了一个月,就把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冰箱的测绘、设计图纸拿了出来。从图纸到产品,风华人又用了5个月的时间。
1984年国庆节是风华厂大喜的日子,12台150升样机完成了,他们终于看到了自己生产的冰箱。12台不是个大数字,但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顺着这良好的开端,风华厂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下去,而且走得很潇洒。
在风华厂决定搞电冰箱之前,远在鄂西远安的066基地万山厂已经在酝酿一个能打开市场的新产品。
1978年前后,万山厂也做过民用沙发、工业缝纫机、梅花扳手等,但最终都没能形成气候。被军转民大潮卷入低谷的万山厂踏上了调研考察新项目的征途。
经过论证,万山厂最终选择了民用中型客车。为了加快产品的开发,1979年万山厂专门组建了一个设计研发小组,当时39岁的楚建义就是其中一员。
“虽然大家都是大学生,但没有一个是学汽车专业的。只知道汽车是由车壳、车轮和发动机组成的,至于制动蹄、转向机这些,一概不懂。”楚建义说,“为了能尽快熟悉,小组成员就到厂里的汽车队向师傅请教,从一个个零部件学起。”
能开发新产品,职工们打心底高兴,那段时间大家脑子里琢磨的都是面包车。湖北省劳模、全国人大代表张春林,当时是万山厂102车间的钣金工,每回家里包饺子做馒头,他总是把面和得硬硬的。爱人问他:“面和得那么硬怎么吃呀?”他答:“不吃,做车的模型。”那时候生活困难,北方人在南方能吃到一顿面十分不容易,但这个东北汉子宁愿把面粉拿来做模型。
为了能尽快生产出自己的汽车产品,楚建义和同事们走出大山,去河北、北京、江苏等地的汽车厂学习,但经常是连别人的厂门都进不了。有一次他们实在没办法,就混在上班职工的人群里进了厂区,远远地看了看厂房里的生产线。
在邢台的车厂参观时,楚建义一行人第一次看到了汽车的生产简图,这张图让调研组垂涎三尺。“我们通过熟人找到了对方厂里的技术负责人,才拿到了一些不成熟的资料。”楚建义回忆。后来,他们又在北京的一家吉普车厂买到了一份用于维修的图纸。
通过一次次地调研学习,楚建义和同事们将图纸一点点完善明晰。从对汽车一无所知到生产出第一辆面包车,他们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1980年4月,第一台由万山自主研发的面包车披红戴绿,缓缓驶到厂门口的广场上。那天从厂区到家属区,从山上到山下,个个欢欣鼓舞、喜上眉梢,大家把这些天的苦与累全部释放在欢庆的锣鼓声中。
上世纪80年代末,万山车的产量已经达到了4000多辆。从“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万山车”这句广告词,便不难想象当时万山面包车的热销程度。
“讲理不?俺的车排在前面,恁凭啥‘加塞’?”“凶啷个凶?轮到你娃子,哪个叫你娃子人不在!”两名分别操着山东口音和四川口音的司机,相互揪住对方的衣领大声争吵着。
他俩争扯的原因不是因为别的,而是排队购买风华牌电冰箱的先后顺序。这是上世纪80年代末各地消费者抢购风华冰箱的场景。
命运没有辜负吴民展以及3000多名风华职工,风华厂得到了他们应有的回报。1987年风华厂的产值突破2亿元,占去061基地总产值的一半以上;1989年,风华厂的年产量实现25万台。
“当时供不应求,拿着现金来买电冰箱的客户车队,足足有1公里长!”这是许多风华厂人值得骄傲的记忆。
那段时间,厂里赞助了全国足球联赛,赞助电影《春桃》60万元,出手相当阔绰。随着新产品的陆续上市,风华电冰箱维修部遍布北京、上海、青岛、广州等20多个主要城市。“风华,风华,风行中华!”这句简单、上口的电冰箱广告词,一时间响遍全国。
▲风华牌电冰箱系列产品
在几百公里外的066基地,也上演着相同的情景。当时,买车的人要用麻袋装满10元纸币,拿着批条到万山厂里提货,基地的招待所被全国各地前来买车的人挤满了,万山厂因面包车的畅销而迅速致富。
在大山里,文化休闲娱乐的贫瘠一直难以改变。早先只有远安当地的花鼓戏团进厂演出,后来是露天电影和篮球场。万山面包车畅销后,厂里建起了游泳池和公园。
那时,万山厂后勤部门开着大卡车去全国各地拉回新疆的哈密瓜、山东的苹果、河南的黄牛肉、黑河的大马哈鱼……可谓风光一时。在远安长大的魏兴武从小便听闻066基地生活条件好,他的姑姑嫁给基地职工后,他终于有机会进入工厂大院。在山里,他第一次吃到了海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面的世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山沟里的变化却非常缓慢。当年在战争态势下采取的布局方式到了和平年代显露出了很多问题和缺陷,三线基地没能跟上时代变革的脚步。
渐渐地,人们发现山里的长队消失了。
“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已经有上百家汽车厂,行业竞争十分激烈。万山厂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物流成本高,再加上市场意识不足、营销策略不活,没有新产品推出,之前的产品开始出现积压,汽车产量逐年减少。”楚建义后来分析道。
随着军品任务的逐渐加大以及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三线基地的民品生产先后走起了下坡路。不过,若干年后,虽然市场上已难觅风华牌电冰箱,但航天风华的生产线一直在为包括海尔和海信在内的知名企业提供配套生产。
其实,不光是三线基地,地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航天科研院所,由于军品任务下滑,都曾面临类似的问题。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航天人自力更生开发民品,硬是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在史册上留下精彩篇章。
回首往事,那些在艰难困苦中谋出的“好日子”,如毛主席诗词所写,“风华”正茂、“万山”红遍,在拓展航天人生存空间的同时,也为航天事业的后续发展守住了队伍、留住了人才、积蓄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