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做好“后半篇文章”

2019-10-29 08:15杨丽嫦李唯睿
当代贵州 2019年32期
关键词:搬迁户黔东南州易地

文_杨丽嫦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李唯睿

黔东南州以党建为引领,在各搬迁安置点建立党组织,借助支部引力这股强劲动力,逐步完善搬迁安置点的公共服务、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服务,推进“五个体系”建设,大力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融入感和安全感。

“我没有想到搬过来后会住上那么好的房子,孙子在小区里入学,社区还免费为儿子儿媳提供就业技能培训,真是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了。”家住凯里市上马石移民安置点的搬迁户余士新感慨地说道。

余士新只是黔东南州27.58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其中一员。搬出来后,如何让群众稳得住、能脱贫?这是该州贯彻落实中央、省委部署,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脱贫”转变,对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有力实践。

为做好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近年来,黔东南州以党建为引领,在各搬迁安置点建立党组织,借助支部引力这股强劲动力,逐步完善搬迁安置点的公共服务、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服务,推进“五个体系”建设,大力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融入感和安全感。

搬迁安置点党的工作全覆盖

确保“搬得出”是易地扶贫搬迁的第一步,黔东南州坚持党建引领,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未搬先建、边搬边建、搬后必建等方式建立党组织,逐步实现搬迁安置点党的工作全覆盖,已搬迁入住的71个社区均设立了党组织,配备了83名党组织书记,从县(市)直部门和乡镇选派36名科级干部到各社区担任第一书记,实现搬迁一个小区就新建一个党支部,统筹各项搬迁工作有序开展。

在搬迁安置点,每一户搬迁户“乔迁”,支部党员都会主动上门,引导新住户转变观念做市民,积极了解家庭成员信息,为每一个有就业愿望的搬迁户提供就业帮助。

“搬来前,社区都已经把我家的情况摸得清清楚楚了,还牵线让我与旁边鼎盛服饰厂签了就业合同,现在每个月有两三千块钱的收入,也能照顾到家人。”三穗县彩虹社区搬迁群众金元秀如愿以偿就近就业,十分高兴。三穗县还自主研发“易地扶贫搬迁网格化管理大数据平台”,社区将辖区所有搬迁群众都纳入平台进行管理,搬迁群众的家庭情况、劳动力水平、培训意愿等信息全部实现“一网清”,做到了每家每户情况清、底数明、信息准。

如何把党员作用发挥好?在党支部的组织框架下,采取“党建网格+十户一体”方式,分别将一栋栋移民安置楼划分为一栋栋党建网格,每个网格员就是该楼的楼长。

姚茂松是天柱县惠民社区的搬迁户,也是社区6栋的楼长,每天他都要抽时间去各家串串门,搬迁户家里遇到困难,他都会第一时间帮助解决。

社区通过实行楼长制,对搬迁户家庭人员健康状况、就业就学情况进行摸底排查,作相关政策宣传,确保遇事有人办、就业就学有人帮、低保医保有承接、矛盾纠纷有人解,形成了“安全防护一起守、公益事业一起建、社会责任一起担、文明创建一起创、脱贫致富一起帮”的抱团发展模式。

梦醒后依然是“行路难,多岐路”的现实,尾句虽寄予信心,却终是虚幻。十来年后安史之乱起,李白从军讨贼,有了“长风破浪”的机会,但他最终不仅未能功成身退,却因帝室的内哄受牵连而锒铛入狱,西流夜郎。返观“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抒发的豪情壮志,启人深思诗人命运的无常。

“社区党建,全部按照有支部、有阵地、有经费、有制度、有活动‘五有’标准打造,实现社区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黔东南州委组织部组织二科负责人龙金说。

“党建+”让群众“稳得住”“能脱贫”

如何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稳得住”?黔东南州实施“党建+”服务模式,将移民安置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基础,通过安置点社区党组织发力,推动公共服务进社区,逐步完善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确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社区开通了‘一站式服务’,现在我们到社区办事不用多头跑路,非常方便,有时候党员干部还主动上门服务。”家住麻江县璧山小区的张开华在社区便民服务大厅满脸幸福地说。

如何让群众从“稳得住”到“能脱贫”?黔东南州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大力实施“一户一技能”“一户一就业”工程,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就地安排一批公益性岗位,全面推动搬迁群众技能培训和就业全覆盖。

“感谢安置点夜校,让我学得一技之长,有了稳定收入。”凯里市搬迁群众李花美激动地描述她搬迁后上安置点夜校培训的感受。

李花美只是众多参加安置点夜校的受益者之一,为让搬迁群众熟练掌握上岗技能,按照“企业需要什么、搬迁群众缺什么就培训什么”原则,设置了电工、家政、育婴师、厨师等技能培训课程,通过搬迁群众“点单”、社区“接单”、就业局“下单”、讲师“领单”的菜单模式,开展以工代训、以厂代训、以厂帮训、边工边训、校企共训等技能培训,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掌握劳动技能。全州共培训劳动力10.01万人,实现就业7.85万人,1户至少1人以上就业覆盖率达100%。

黔东南州推进“五个体系”建设,大力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融入感和安全感。图为凯里市上马石移民安置点广场上的绣娘。(黔东南州委组织部供图)

党建服务延伸到每一个角落

“社区支部建立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内容很丰富,里面有小区动态、党建知识等,党员有什么活动通知、学习内容或文件精神,刷一下公众号就知道了。”天柱县联山新区搬迁群众蒲祖文是一名党员,搬迁到新区后,党组织关系也转到了社区。

为加强安置点管理,在搬迁社区设置居民议事会、公共法律服务站,组建综合执法队、设立警务室、引进物业管理公司等,让移民群众在社区生活舒心、安居乐业。

“小区一到晚上就有治安巡逻队巡逻,我们觉得很安全,也比较放心。”榕江县富民社区搬迁户林泽富说。

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最关心的是增收问题。凯里市上马石社区党工委打造“出门七有”易地扶贫搬迁扶贫模式,让搬迁群众出门有党组织、出门有就业、出门有学上、出门有医院、出门有公交、出门有公园、出门有商场。丹寨、麻江、从江、锦屏等县把搬迁安置点建在旅游景区和产业园区周边,带动了一大批搬迁群众通过旅游服务和企业务工,实现创业就业增收。

安置地的生活质量和迁出地的资源收益,直接关系移民群众能否“稳得住、能脱贫”,黔东南州坚持改革导向,积极创新思路方法,出台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移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获得稳定收益的有效途径。凯里市通过特惠贷使搬迁户获得5万元入股市城投公司,建设停车场、加油站等,保底分红在8%以上,每户每年可以得到固定收益4000元,让搬迁群众尽享政策红利,增强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我们坚持党建引领,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深入推进四项服务,使社区党组织更好地服务搬迁群众,进一步拉近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安置点移民社区和谐稳定。”黔东南州委组织部副部长潘秀宇说。

围绕搬迁群众从农民向市民转变的过程,近年来,黔东南州坚持易地扶贫搬迁和城乡党建统筹融合发展,探索并运用“跨行政区域搬迁”“出门七有”“三变改革”“四到社区”“五化五心”等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黔东南样板,凝聚决战脱贫攻坚磅礴力量,让群众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全州27万搬迁群众正迈向幸福康庄大道。

猜你喜欢
搬迁户黔东南州易地
民居摄影
捕鱼节上捉鱼忙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补妆
小龙虾,我们走——“搬迁户”袁社军一家的新生活
释放“六有”活力 抓实后续扶持
抚州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臧学万
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社会适应困境研究
黔东南州减免税额首破10亿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