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再出发

2019-10-28 05:52滕德银
四川党的建设 2019年20期
关键词:史馆沙拉彝族

滕德银

“看承載有1800年历史的村史馆,赏万亩金灿灿的太阳花,听汉彝融合独创的非遗文化‘谈经古乐,品俚濮彝族人最有特色的九大碗儿……我们全家老老少少的收获都很多啊!中秋佳节真是不虚此行!”9月15日,来自成都市金牛区的游客李芒对村落文化很热衷。

李芒所说的村史馆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该村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拉乍古渡的一个驿站,是汉族和彝族生活习俗高度融合的“中国第一彝族自然村”,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这个坐落在金沙江边的古老村落,沐浴在党的阳光下,村里的俚濮彝族人靠艰苦奋斗,让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靠创新创造,向着建设更加幸福美丽的新家园再出发。

?  文化是根,更是永不干涸的精神滋养

9月15日,李芒参观完村史馆,就和前来村史馆的俚濮文化传承者毛光富碰上并交谈甚欢。今年75岁的毛光富,是一名退休教师,也是一名精通“谈经古乐”各项乐器的专家。一直以来,他就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进行潜心学习研究,谈起迤沙拉的历史文化,可谓如数家珍。

“今年7月才修建好的这个村史馆,是我们村有史以来最大的文化传承项目!从此以后子子孙孙都会在这里找到我们俚濮彝族文化的根,我们的文化今后再也不会仅靠古老的口口相传方式延续下去了。非常感激党对我们彝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毛光富自豪地对李芒说,“躺在村史馆柜子里的大鼓、木鱼、二胡、京胡、三弦、唢呐、萧,在重大节日里,我们都是要用它们来演奏的。每年村里举办的火把节、姊妹节、太阳节非常热闹,很多外地客人都是慕名前来!”

迤沙拉村史馆展现了独特的南方丝绸之路文化、民俗文化、马帮文化、建筑文化、苴却文化也及村寨里的四大家族形成的乡贤文化(纳家的包谷子、张家的酒坛子、起家的车轮子、毛家的笔杆子)。

而在村史馆外,毛光富的学生张茂丽主动将这些文化发扬光大。张茂丽是平地镇中心校的一名音乐教师,如今她被广大师生和彝族同胞誉为“传承俚濮民俗文化的激情鼓手”。2005年以来,在张茂丽的倡导下,学校将挖掘传承俚濮文化作为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由她主研的课题《俚濮“谈经古乐”的学习传承与地方文化建设发展研究》,于2013年11月成功申报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的子课题。学校被授牌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项目学校”,组织学生表演的非遗节目多次在省上获得大奖。

村党支部书记毛崇高说,打造好一个村史馆不容易,光收集各类物件就干了3年。“文化是根,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俚濮彝族人的根,还要继续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发扬光大!”

?  奋斗是魂,更是美好生活的奠基石

幸福的生活,都是靠奋斗赢得的。“你今天不仅从我们村史馆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迤沙拉村的发展史,更见证了我们迤沙拉俚濮彝族在党的领导下的奋斗史。村子奋斗的足迹,其实布满了全村的每一个角落。”毛光富忍不住继续给李芒讲村子的奋斗史。

85岁的毛定才、76岁的郑仕发、78岁的毛春平、69岁的杨松贤四位老人均是党员,有两人还分别担任过乡党委书记、副乡长。拥有丰富经历的他们,不仅参与了村史馆的建设,也见证了迤沙拉村的奋斗历程。

“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彻底解决了吃不饱穿不暖的问题,以及用水、用电难的问题。”四位老人深有感触地说。“靠煤油灯、松明子点灯,靠干腌菜、苦野菜过青黄不接的苦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仅修路和改厨改厕这两样,彻底让我们的生活大变样。有党的领导,靠苦干实干,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毛春平深有感触地说。

“如今的迤沙拉,家家通自来水,户户通水泥路、石板路,家家都有电视机、全村400户人有轿车近200辆,农用车、摩托车1000余辆。田里的水稻金灿灿、地里的蔬菜绿油油、山上的牛羊成群结队吃草忙,一年四季瓜果飘香……游客多了起来,客栈、民俗旅馆生意更加红火!”毛光富高兴地说。

?  创新是动力,更是发展路上新的增长点

“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迤沙拉的发展史,其实也是一部不断创新创造的历史。”毛光富说得高兴,拉着李芒的手再进村史馆聊了起来。

如今,迤沙拉村“两委”带领群众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又有什么美好愿望呢?村“两委”经过研讨认为,要紧紧抓住乡村振兴的契机,紧紧依靠独特的文化沉淀,凸显农文旅融合,创新挖掘新的增收致富增长点。一是靠俚濮彝族人独特的文化,抓好一三产融合发展;二是靠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创新性地发挥好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毛光富说,“村史馆里躺着的马帮文化、苴却文化、乡贤文化、南方丝绸之路文化等,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让它们都‘立起来,成为‘摇钱树。”

这时,村文书毛福银走了过来说:“找到新的增收致富增长点,需要不断创新。我经常带外地游客来拍我们的大峡谷、风车,选最佳的拍摄地点,想办法留下游客,也是一名党员的创新工作内容之一啊!”

村民郑自琼的“庄家大院农家乐”,生意一直很红火。“每年一到节日,我得请人来帮着干活,每天十多桌,实在是忙不过来啊!”辛苦之余,她家收获也是满满的,仅靠农家乐这一项,她家每年的纯利润就有8万元。

9月15日,李芒一家人在离开迤沙拉时,还有一个美好的期待,那就是在春节的时候,邀约一些朋友再来迤沙拉游玩。“羊皮煮羊肉,闻所未闻,我要让朋友们一起来见识特色餐饮文化!”

据了解,目前该村有特色农家乐7家,正在创新开发的彝族特色菜品有10余个。“还有两个企业家准备来投资,具体工作正在洽谈中……”现在毛崇高每天都很忙,但作为全村2225人的“领头羊”,他认为这样的忙,实在、快乐,还充满美好的期盼。(作者单位:攀枝花市仁和区委组织部)(责编/余娜)

猜你喜欢
史馆沙拉彝族
彝族海菜腔
要不得 千篇一律的村史馆
关于成立少先队队史馆的调查与思考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凝聚七十载风云 镌刻永不磨灭的追求——浙江日报报史馆侧记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水果沙拉
可口的沙拉
夏日罐子沙拉